(方按:几位网友来通风报信,才知道《北京晚报》 上有这么一篇文章。主动介绍《新语丝》当然好,但 网络通讯这么方便,我的电子邮址又是公开的,不知 为何记者不事先送封电子邮件来采访一下了解一点基 本事实?与新语丝有关的,有几条与事实不符:一, 本人真名不叫“方世民”--本人的真名怎么写在新 语丝简介页可查到;二,本人从来没有在加拿大工作 过--加利福尼亚不是加拿大,虽然都姓加;第三, 新语丝的访问统计是一天的统计,而不是逐日累积的 统计。一天几万人的访问绝对不算“寥寥”,相信没 有多少个中文网站超得过。中国国内号称访问人数最 多的网站搜索引擎“搜狐”,它自己公布的数字,也 不过每天七万以上的访问人数和四十万的页读数。) 网络化文学,谁抢先发表? 沈 沣   今年的某月,仅4天时间,全球600万人在家里通 过个人电脑所连接的互联网络,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著 名的调查报告。网上阅读的革命也许通过这一事件引 起人们的注意,是一种略带尴尬的讽刺,但毕竟这一 次书籍、报纸、杂志那些以前占有统治性地位的书面 载体输了。   似乎不是鉴定斯塔尔调查报告有多少文学色彩的 时候,网上阅读的兴起给文学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无疑 是决定性的,在诗歌、小说、戏剧的一切以及其他的 文学样式都在网上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不断出现和更新。 它带来的最表面的变化也许是文学作品在网上的最先 发表。   在“搜狐”上,你可以进行一次最匆忙的检索。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文在的文学网站就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最初只是以“文库”的面目出现, 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被电子储存,而后,这些文学类 的网站中的一些站点,开办了各具特色的电子化杂志, 力求拥有自身的文学声音,意料之中的是,网络开始 有了自己的中国文学群体。   数字化生活,文学化网络?   的确,单就在100个中国文学网站上,看不到可称 为官方网站的踪影。网上文学站点的缘起正在于那些 网络的最先冲浪者的文学冲动。   究竟有多少人从事所谓的网上创作目前尚没有准 确的统计。最早一批中文网上文学站点的建立似乎要 从1994年以后算起并在1997年、1998年有了大发展。 方世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如今在加拿大生物研 究学院攻读第二博士后,在那一年创建了《新语丝》 这个网络上算是较早的中文文学电子杂志。   也许这种创办完全是出于私人兴趣的。   他笔名方舟子,擅写杂文,在个人的主页上发表 了自己的文集。但这个站点的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其独 特的学术品位和内容丰富的收藏。很多网友都在这里 满足了发表的文学欲望,而他们的作品却并非显得同 样的业余。更可观的是很多著名的文人学者的抢鲜式 作品。《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作品就已经在 《新语丝》电子杂志上见诸多篇。   前前后后,出现很多办起了自己的电子化杂志的 网站,他们热衷于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建立自己的 文学团体。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它们所表现出的兼容并蓄的优 点。从来没有一种文学载体像网络一样鼓励人的参与。   网上阅读者发现,他们同样也是一个创造者。一 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或者更像是一种文学游戏在网 上盛行。当一个小说的故事开端已经拟好,被放在某 个文学网站上,所有的网民们都可以延续这个故事按 照自己的想象与体验进行创作。这种空当接龙似的文 学游戏无论是否被正统所接受,它都证明了一点:网 络开发了文学的空间。   网上文学力求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主动的传播 与被动的接受这一惯例,就目前,起码作出了这样的 尝试。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你也可以发表。   随你的意愿去写,哪怕是只言片语。不用担心是 否会被退稿。基本上所有的文学网站都有留言簿、聊 天室一类的设置,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留下自己对网 站所刊载内容的意见。甚至,你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 与你感兴趣的文章的作者联系,做网上“面对面”的 对话。   四通利方开办了一个名为“武侠客栈”的站点, 召集四面八方的武侠评论文章,吸引了很多武侠迷来 “吐口水”,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从这里转发下来的东 西。而这种自由的参与再到自由的发表过程,或许是 文学扭转曲高和寡的颓势的一种可借鉴的途径。   更多的文者是经历着从网下成名到网上发表的过 程。网络是否有自己的文学“土著”?甚至有人认为 已经开始出现一个网上作家群。蓝芸珊是近两年开始 在台湾站住脚的言情小说作家。近日其新作在她个人 的蓝芸珊作品集站点发布。她出道的第一部作品就是 在网上首发而后才出单行本的。似乎内地的作家群并 不注意网络所蕴藏的文学普及功能。建立个人网页的 内地作家寥寥无几。倒是海外华文作家有很强的意识。   开放的网络可以开放文学吗?   越来越多的文学网站开始转变大而全的倾向,力 求树立自己的风格。一个总部在美国的专注于国际电 脑网络的中文刊物出版的网际机构,他们倾向于女性 文学,主要针对女性作家,也鼓励网络女友的参与, 此外“稿件内容或时事或生活或小说故事或神话梦呓 悉听尊便”。   大多的文学站点上的作品个人色彩极浓。如暗地 书,一个极有代表性的“病孩子”的网站,所刊载的 诗歌、戏剧以及小说都如同其网页的设计一样,隐含 着前卫因素。   类似“病孩子”这样的私人性站点比比皆是。网 络提供给大家一个间接交流的最广阔的空间,生活在 这个空间的居民,有热衷于收集录入第一手的经典作 品的,有热衷于自言自语表现自己在别处被淹没的文 学才华的,有渴望作文学交流找读书知己的。   网上文学的流行色与网上居民这个群体的特色息 息相关。1996年的统计显示,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已达 20.6%,瀛海威时空网80%用户均为30岁以下的年轻 人。他们大多是所谓的X一代或新新人类,他们常会囫 囵吞枣地接受现代传媒所提倡的生活新传统。   网络为危机重重的文坛带来一个新的载体的同时, 也延续了它的危机。严肃文学仍旧叫好不叫座,以学 术品位度身定作的《新语丝》,在它的访问统计中, 至今只是寥寥几万人的数量,与大行其道的文学网站、 电影网站等艺术类网站相差甚远。   网上文学没稿费也没版费?   大多数文学类的网站都是非盈利性的。   如今,多数的网站还是以文库的形式存在的,目 的在于在网络上收存与整理中国文化。他们打得最多 的口号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和“非盈利性”。   他们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书与杂志越来越贵的 同时也越来越无人喝彩,图书馆又离家太远手续繁杂, 而网络上你能在很多的网站上获得免费阅读的机会。 在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无疑是《金庸全集》。这位中 国当代拥有最多的拥趸者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随处 可见。   惟一的问题是版权的争议。相关的网络协议或者 法律法规仍是空白。   非盈利性的此类网站既不会解决稿费的问题,也 不可能避免版税的纠纷。根据金庸委托人的要求,今 年3月《新语丝》已经把金庸小说的所有文本全部从网 站上删除。但很多人还是能够在许多中文网站甚至个 人的网页上找到《金庸全集》的映像或文本形式的电 子化版本,轻松下载,与近700元的三联版《金庸全集》 相比,省钱也省地方,除了费眼睛。   网络的最根源的思想是信息资源共享,文学在网 上看来还是挣不到钱。   自由地参与,自由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是否也 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地Copy?   现在,网络文学还顾不上这些。   本版编辑 侯 江 沈 沣 (《北京晚报》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