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的监狱              ·方舟子·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称为国学,有太学和国子学两种。太学的历史相当悠久, 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至东汉达到了极盛,汉质帝时太学生竟多达三万人,成为 与宦官集团相抗衡的主要力量。晋武帝时又另设国子学。国子是指“公卿大夫之 子弟”〔《周礼》郑玄注〕,表明其教育对象乃是贵族子弟,与更具平民色彩的 太学并立。隋炀帝时始称国子监。   到了明朝,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因此国子监同时接收由皇帝指派的贵族 子弟和由地方官保送的平民子弟,分别称为官生和民生。就象“国子监”这个名 称所表明的,当初立学的用意主要是为了训练贵族子弟,在一百五十名定额中, 官生占了一百名。以后国子监的规模越来越大,民生数目越来越多,官生反而越 来越少,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八千一百二十四名学生中,官生只有四名,国子监 已成为培养民生当官的学校了。   国子监的教育方针,是“奉监规而训课之,造以明体达用之学。以孝弟礼义 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务其各以敦伦善行,敬业乐群,以修举古 乐正成均之师道。”说得很动听,其实一言以蔽之:作官。在明初,国子监学生 〔监生〕的官运确实非常好。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改朝换代之后从朝廷到地方 各级机构需要大量的新官僚去填充;明初又屡兴大狱,胡案、蓝案、空印案、郭 桓案,把大大小小的官员杀得一干二净,靠三年一次的科举是远远不够供应的, 监生们也就大走官运。光是洪武十九年这一年,竟有千余名监生走马上任,去填 补因为郭桓案杀掉数万人之后遗留下来的空缺,甚至一出校门就当上了从二品的 布政使〔省长〕。   在朱元璋看来,理想的官员应该是对皇帝绝对服从、没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 奴才,因此在他的亲自设计下,国子监成了候补官僚的集中营,学子的监狱。学 生们一进入国子监,便在身心两方面都失去了自由。   “监”字在此读去声,自然不是指监狱,而是跟钦天监、上林苑监一样,表 示官署。确实的,国子监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学官的衙门,官员即老师,老 师即官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实行政治和教育不分的“政教合一”,今天的重 点大学的老板是共产党,校长是厅级干部,而当时的国子监的老板是皇帝,其最 高长官——祭酒也是从四品的不大不小的官,以下从司业、监丞、博士、助教、 学正到从九品的学录,无不是朝廷命官,任免都出自吏部。按照规定,国子监这 个衙门每天都要升堂,祭酒和司业坐在堂上,其他属官按次序站在两旁,接受监 生的朝拜并质问学业,与其他衙门的升堂办公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衙门的第三 把手是监丞,虽然是正八品的小官,却是直接管理教员和学生的“现管”,不但 管监生的操行,而且还管教员的教学成绩。监丞的办公处叫绳愆厅,实际上也就 是执行处罚的刑场。监丞有一本记过本——集愆册,凡是监生犯规,初犯记过, 再犯则带到绳愆厅,按到在厅中的行扑红凳上,由皂隶行刑,用竹蓖打五下,三 犯打十下,四犯则另外处置:开除,充军或罚充吏役。   监规是朱元璋钦定的,起初只有八条,后来越定越详细,竟达到了五十六条 之多。就象现代监狱的犯人要穿囚服一样,监生也要穿御定的制服——褴衫,不 许穿常人的衣服。进了这座大监狱,吃住都在里面了,不能随意出入,要出去, 先要获得教官的批准,领“出恭入敬”牌〔所以后人干脆把上厕所婉称为出恭〕; 想请假或回家,是要皇帝亲自批准的,最好别动这个念头。饮食由公家包了,吃 的是大锅饭,会餐的时候禁止喧哗,更不许议论伙食的好坏。朱元璋自己是参加 地下行会发的迹,深知群众组织的厉害,因此绝对禁止在监生之中有任何组织的 存在,你想组织“监自联”?等着杀头吧。连班与班之间都是禁止来往的,甚至 对人对事的任何批评都是绝对禁止的。凡是违反了这些规定,都是“痛决”,就 是带到绳愆厅把你痛打一顿。最严重的犯规是“毁辱师长”“生事告讦”,处罚 是“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刑法。而怎么算 “毁辱师长”“生事告讦”,那是可以由学官随意解释的。   不用说,监生的功课一定是很紧的。而读的又是什么书呢?最重要的自然是 “朱选四卷”——《大诰》初编、续编、三编和《大诰武臣》,那是朱元璋亲自 写定的训词,列举他所残杀的官民的罪状和处决方式,族诛、凌迟、枭令、斩、 挑筋、去膝盖等等,对这些血淋淋的记录,监生竟被要求每三日背一百字。监生 将来是要当官的,因此《大明律》也是必学的。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当然也是 必读书,要求也是每三日背经一百字,四书一百字。必读书中还有刘向的《说苑》, 因为朱元璋认为这本书记载的许多言行,“深有劝戒”,可以用作修身教材。自 然,还必须指定一些大毒草作为禁读书,首当其冲的竟然是四书之中的《孟子》。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读《孟子》,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 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 些话,正刺着了他的痛处,大发脾气,下令国子监把孟子逐出文庙。但《孟子》 在全国读书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已无法动摇,想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便组 织了一个《孟子》审查委员会,出了本《孟子节文》,把好端端的一本《孟子》 删得七零八落,共删去八十五条,只剩下了一百七十条,作为命题、取士的范本。 除此之外,象苏秦、张仪等人的言论,也是“宜戒勿读”的,这样一来,《战国 策》等经典著作也大有问题了。   再严酷的规定,只要执行者可以通融,大家还是有活路的。不幸,洪武十五 年新落成的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却是以“极意严刻”著称的宋讷,他不仅是监规 的起草者,而且是监规的最忠实执行者,监生们也就一个个给逼上了绝路。宋讷 本是元廷降臣,历史不太清白,因此要秉承上意,努力工作以博取朱元璋的欢心。 史载他“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夜恒止学舍。”简直就是不分昼夜 地为朱元璋卖命,以监为家。然而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他也不能完全放心,有一 次派了一个画工去偷偷画了宋讷的坐相回来。朱元璋见画像上的宋讷面露怒容, 更加怀疑,把宋讷召来问是怎么回事。宋讷说是那一天有一个监生摔倒打碎了一 个茶杯,他自己觉得没管教好,对不起皇上的信任,正坐在那里自责呢。他的这 番回答大概很让朱元璋高兴,但我们由此也可知宋讷是怎么样的一种人了,因为 学生无意打碎一个茶杯就整天生气,则那些犯规监生的下场可想而知。朱元璋对 大臣搞严刑峻法,宋讷便也对监生来个严刑峻法。每个月都有监生给他逼得自缢 身亡,而他对死尸也不放过,一定要亲自验视才准收敛,时人认为其严酷比周兴、 来俊臣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所作所为连心存天良的教官都看不下去了,学录金文 征向朱元璋抱怨说:宋讷办学太严,饿死了不少监生。但朱元璋不予理会。金文 征便串通同乡吏部尚书余□〔火气〕,由吏部令宋讷“致仕”〔退休〕。宋讷当 时已七十多岁,也早该退休了,当他去向朱元璋辞别时,说出自己的致仕并非自 愿,乃是有人暗中捣鬼。朱元璋大怒,问出原委,把余□、金文征一干人都杀了, 把他们的罪状在监前张榜示众,又让宋讷继续当他的祭酒,直到以八十高龄死于 任上。宋讷死后,儿子宋复祖继承父业,当了国子监的司业,也跟老子一个德性, 有敢违背他老子立下的监规的,“罪至死”!   在重重压迫下,东汉太学生的造反精神在明初监生身上早已荡然无存,偶有 不满,也马上给极残酷地镇压下去。洪武二十七年,监生赵麟受到虐待,贴出大 字报抗议。按照监规,最多只能算他“毁辱师长”“生事告讦”,杖一百后充军; 然而朱元璋对此如临大敌,法外用刑,把赵麟杀了,在监前枭首示众。第二年又 颁行赵麟诽谤册给国子监,让大家都知道“动乱真相”。又过了两年,朱元璋对 赵麟事件依然念念不忘,召集国子监的官生一千八百多人,在奉天门前训话整顿 学风,警告赵麟之流的一小撮动乱分子“我们是不怕流血的”:   “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稽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 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 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 迁发烟瘴地面。钦此!”   而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风波,乃是因为教员特别是祭酒没有尽心管教,思想政 治工作放松了:   “近年着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宋讷的学规 又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着他呵,好生坏事。”   怪罪下来,教官们也难逃厄运了。三十多年来的历任祭酒,或被杀,或被流 放,在任上得善终的,竟然只有那位毫无人性的宋讷。 〔本文所引史料参见《明史》“选举志一”、“礼志四”、“宋讷传”、“钱唐 传”,《明会要》卷二十五、三十七,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二,以及吴 晗《朱元璋传》〔一九四九年版〕第四章第三节等书,不一一注明。〕 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