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民族政策小议 ·方舟子· “胡臭”之“胡”可能指胡人,陈寅恪先生对此考据甚详,不久前《华夏文 摘》登载都人先生的考证,其新颖之处乃在于以一个苏北地区的民间传说反驳陈 先生的“世之考论我国中古时代西胡人种者”“未尝一及其腋气”。而这个民间 传说之所以可信,据都人先生说,是因为“明初对逊元人士的阶级报复,史有明 文。”据上下文和论题看,都人先生指的是有一定规模的民族报复,即在明廷政 策指导下的,汉人对胡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报复,而非民间自发的、零星的举 动。此事有关明初的民族政策,问题远比“胡臭”之来源为大,不能不一辨。 据笔者所知,明初并无如此残暴的民族政策,也未有民族灭绝的屠杀,相反 的,明初的民族政策,实际上相当宽厚,尤其对曾经残酷压迫汉人和其他民族的 蒙古统治者,可以说是以德报怨。 江苏的地盘,是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来的。此时,朱元璋早已采纳李善长 的建议,学习汉高祖不嗜杀以取信于天下,渡江之后,“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 ,斩以徇军”,可谓秋毫无犯。据他自己的表白,是“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 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 民。”很难想象他此时会对元朝作反攻倒算,甚至仅凭“腋气”大开杀戒。实际 上,朱元璋对被俘、投降的元军将士都非常礼遇,还把被俘的万户纳哈吉放归北 方。① 北伐时,朱元璋在那篇由宋濂起草的著名檄文中宣布:“如蒙古、色目,虽 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②这就明白地告诉天下人,不管是胡人还是汉人,只要愿意归降,则一视同 仁,明廷不会象元廷那样搞民族歧视和压迫。北伐大军势如破竹,这篇檄文功不 可没,因为蒙古、色目人的反抗心理因之瓦解了。 当北伐军即将打到大都,朱元璋还怕诸将胡来,特地亲到汴梁告谕徐达诸将 :“昔元祖入主中国,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 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亲如仇雠,朕实不忍。尔诸将帅克城之日,毋掳掠, 毋焚荡,毋妄杀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徐达攻 入大都,只杀了几个不愿投降的元廷高官,派兵守护元宫以免士卒掳掠,确实做 到了“市不易肆”。③ 朱元璋在统一全国之后,对滞留境内的元裔,更是礼待有加,象在洪武三年 ,封元宗室密迪里巴拉〔亦作买地里八喇〕为崇礼侯,赐第龙光山。洪武七年, 朱元璋对廷臣说:“崇礼侯密迪里巴拉南来已五载,今已长成,岂无父母乡土之 思?宜遣之还。”于是厚礼送他北归。④对于蒙古宗王贵族,给予优厚的赏赐, 往往还封予高官厚禄。蒙古文人则安排在鸿胪寺、四夷馆等机构从事翻译和教习 。对于一般的蒙古军民,则分别编入军籍和户籍,或参加军屯和民屯,给予田地 、牛羊,令其耕种自食。 明廷的这些宽厚政策,吸引了不堪颠沛流离之苦的塞外蒙古人大量来归,据 专家统计,仅洪武、永乐两朝,从塞外迁入内地的蒙古军民就不下七十万人⑤, 很难想象,如果此时明廷在境内压迫、屠杀蒙古人,他们会来自投罗网! 至于以回回为主的色目人,也不曾受到什么报复。朱元璋曾经提倡伊斯兰教 ,故深得回回拥护。在明初的南征北伐以及后来的进军大漠,回回将领如常遇春 、冯胜、蓝玉,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丰功伟绩。 我们不能因为朱元璋专横残暴,屠戮百官百姓,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也会对异 族进行灭绝性的屠杀,实际上,对本族人残暴,对异族人宽厚,往往是暴君的一 个特点。就史书记载,朱元璋屠杀异族人最多的一次是平定滇、黔时,杀了六七 万“苗蛮”。⑥但一则那是平叛,二则与蒙古、色目人无关,不能说是阶级报复。 民间传说,倘无史料佐证,不足为凭,更不足为考证依据。陈寅恪先生乃一 代宗师,治学严谨,举世景仰,其考据,有经则引,有典则据,可谓无一字无出 处。倘根据一则史无明文的传说,嘲笑陈先生“闭门造车”、“象牙塔之偏颇” ,岂非太过? ①《明史》卷一太祖本纪一。 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③《明史纪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 ④《明会要》卷十五“礼优元裔”。 ⑤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990年版〕第612页。 ⑥《廿二史札记》卷三十六“明祖以不嗜杀得天下”。 1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