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给病患者及家属的警示(繁体版)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4-03-01, 00:32:17:

《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一書給病患者及家屬的警示
伊犁
  張盈盈女士是一位可敬勇敢堅強的好母親。本人對她為女兒張純如(美國知名華裔作家-出版英文歷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而聞名)所做的一切表示由衷地敬佩。才女張純如正直、勇敢,在我心目中誠然是人間天使, 正義的化身, 我為九年前的那場悲劇感到非常痛惜,並為其家庭遭遇如此不幸予以深切地哀悼。
  一直以來, 我看到關於張盈盈女士的回憶錄式傳記《無法忘記的女子─張純如書寫“南京大屠殺”之前後》(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Iris Chang Before and Beyond The Rape of Nanking--A Memoir)在各種媒體的報導, 瞭解到其出書初衷是為了讓大家更瞭解女兒純如那璀璨絢麗的一生以及希望大家能避免女兒的悲劇。對於後者, 我尤其佩服張女士的勇氣和大愛, 能挺身而出讓後人引以為鑒。長期以來我都相信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張盈盈女士在媒體中宣稱的:是藥物的副作用導致九年前的悲劇發生。 我相信很多人擁有和我同樣的看法,如胡思升先生在《妳為什麼自殺,才女作家張純如》一文所說:“驚世的著作,美好的聲名,健在的父母,2歲的雛兒,挺拔的美國丈夫,新的寫作題材正在著手中,為什麼要狠下心來結束才36個年頭的生命?按照Life Begins at Forty(人生四十才開始)的說法,純如的生命之花還沒有開始綻放,山花爛漫的前程正在遠處向她招手呢!張盈盈的答案是:"女兒得了憂鬱症,看過多位精神科醫生,吃了醫生的處方藥而導致輕生。"這當然言之有理,但也沉重地提醒人們,西藥,特別服用治療精神領域疾病的Chemical西藥,最好慎重,慎重,再慎重。如果我的至愛親朋患有此症,我的建議是:不吃西藥,另闢蹊徑。”
 
  但當我讀完張盈盈女士嘔心力作的中文版《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後, 為其描寫的畫面時而歡笑時而掩面而泣的同時, 卻對那場悲劇的過程產生了一些疑惑, 對張盈盈女士對藥物控訴的主張產生了擔憂。我擔心張盈盈女士的觀點如果是不正確的話,是會誤導大量的患者及其家屬的。根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資料顯示,在美國,大約有2.6%的成年人終生患有躁鬱症、有6.7%的成年人患有重度抑鬱症。而在2002年中國首次開展大規模調查自殺率為23/10萬,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我知道我的舉動不符人之常情, 逝者己去, 不該擾人清靜, 但是如此絕世優秀的女子, 誰不會為她的逝去而感到惋惜和痛心呢?如果真有阻止九年前的那場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讓後人可以避免同類事件發生. 這就很有必要讓更多專業人士參與討論,以避免大家陷入更深的困惑之中。我理解這才是體現了對逝者的真正尊重而不是殘忍地對患者品頭論足。
  讓我們先瞭解張盈盈女士對那場悲劇的注解:張盈盈女士在著作的尾聲裏寫道:“純如平生從未有過嚴重的抑鬱或躁狂發作,因此,紹進、我和純如都不相信她真的患有躁鬱症。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時,純如堅決反對服用任何醫生開給她的藥物。我必須信任純如,她比家裏所有人都更瞭解她自己的狀況,即使是在生命最低潮時也不例外。我認為純如的自殺是由藥物所引起的。這是精神病藥物改變一個人本來性格的經典案例。我不需要重複那些有據可查的大量奇怪案例,在那些例子中,本來性格溫和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突然變得暴力並具有破壞性。從純如精神崩潰到她自殺,時間相當短,不過三個月而已。在這段時間,她正好開始服用精神病藥物。她結束自己生命時所選擇的悲劇而暴力的方式也大違她的本性。純如生命最後那段時光急轉直下的狀況和暴力舉動很可能是因為她服用的那些藥物所引發的。我承認,我不是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病醫師。但作為一名生物化學研究人員,從我密切照顧純如的那半年觀察所得以及我自己的獨立研究結果,這是我所能得出的最好的結論。純如的死能否避免?我堅信,如果她可以在身心兩方面都好好休息一下,不去服用任何精神病藥物,或許便會恢復過來,今天還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到精神病藥物的潛在危險,在服用之前三思而行。儘管資料顯示,服用抗抑鬱藥物的患者的自殺率較低,但這仍比服用糖丸安慰劑組為高。每個生命都彌足珍貴。我不想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在任何人的家中重演。”
  我的疑惑有以下幾點:
一、 張純如患上的是躁鬱症嗎?
1、 張純如服用的藥物和書中有關醫生診斷的描述:
  張純如和家人一致認為張純如沒有患有躁鬱症。書中也沒有記載多少醫生對病情的診斷,只有對路易斯維爾醫生有少許描述:“他認為純如的病是失眠和饑餓等壓力狀況所引起的精神緊張。他認為,這也有可能是一次躁鬱症發作,建議純如回家後繼續找個醫生跟進狀況……..斯坦福醫學中心的一名醫生是躁郁症領域的世界級權威,也是最好的精神病醫生。他跟我們推薦了這個人。他還給純如開了抗精神病藥物Risperdal(維思通),建議她每日服用2毫克,至少服用一年。這是我們第一次聽說躁鬱症這回事。”
  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對症下藥,相信醫生就更應如此。
  在書中可以見到慈母張盈盈女士詳細地記錄下張純如的用藥記錄,據記錄,張純如在發病(8/13/2004)到離世(11/9/2004)近三個月中接觸過至少五位醫生。他們讓張純如服用的藥物如下:
路易斯維爾醫生:Risperdal(維思通)
B醫生:Abilify(阿立呱唑) ,Celexa(西酞普蘭)
A醫生:Risperdal(維思通),Celexa(西酞普蘭)
C醫生:Risperdal(維思通)
最後一位醫生:Depakote(丙戊酸鈉/德巴金)
查一下這些藥物,除了Celexa(西酞普蘭)是用在抑鬱症,也可以用在躁鬱症的抑鬱發作期。其他的都可以是躁郁症發作時用的非典型精神類藥,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張純如的最後一位醫生,開出用於治療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Depakote(丙戊酸鈉/德巴金)。
張盈盈女士在書中描述最後一位醫生:“在我讀那些有關精神疾病的資料時,一本書特別提到,用來穩定情緒的藥物比如鋰劑或Depakote(丙戊酸鈉/德巴金)應當與抗抑鬱藥物一同服用。我很納悶,為什麼純如在服用Celexa(西酞普蘭)的時候,醫生不給她開這種情緒穩定劑。純如自殺前幾天,她去看的最後一個醫生的確給她開了Depakote(丙戊酸鈉/德巴金),但已為時太晚。” 查閱資料可知書中描述的治療針對的病症就是躁郁症,作者在這裏把“有關精神疾病”取代了“躁鬱症”。
再對比《雙相情感障礙: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一書裏所說的“準確的診斷對正確的治療方式起了重大作用,例如,如果你被誤診為只患有抑鬱症,那麼你的醫生或許會向你推薦標準的抗抑鬱藥物,例如百優解(Prozac)、鹽酸舍曲林/“左洛夏”(Zoloft)、帕落西矴或鹽酸安非他酮,而不會同時給你開像鋰鹽、丙戊酸鈉那樣的心境穩定劑。”
由以上可知,張純如最後一位醫生的診斷與第一位路易斯維爾醫生不謀而合,等於確診張純如患上的就是躁鬱症。

2、 患者表現符合張盈盈女士所說的憂鬱症病症特徵嗎?
  張盈盈女士在書中記載:
8月11日“我們獲知,純如已經連續幾天沒怎麼吃東西也沒睡覺了。我們發現,她在書房裏一連數小時上網流覽,不眠不休地看書和工作。”
8月13日“我接過電話,是純如打來的。她聲音顫抖著告詖我…..她懷疑她的房間(路易斯緎爾的旅館)褃裝了竊聽器,她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坉像都是真的,是有些人故意放來嚇唬她的。”“純如一直等到早上6點鐘才最絢給這位元老兵打了電話。他和他的妻子很快趕到旅館。這位老兵的妻子是個退休的護士,在觀察了純如一陣後,她建議純如去醫院看看。純如很快被用救護車送到了醫院。”
8月16日“純如對路邊看板的內容作出了一些奇怪的評論,我們全然不懂。 她在檆場書店流覽雜読封面的時候,又說了一些我聽不懂的評誾。”
8月17日“純如的情緒依然不穩”
9月18日“純如無法消除自己的憂慮”
9月21日“我們才意識到,純如的確在旅館中嘗試自殺。”
9月29日“並未緩解純如的抑鬱,只是讓她非常嗜睡和易怒。”
10月2日“一想到他馬上要和媽媽分開,我們都很傷心。純如也很傷心,純如也很傷心,但我能看出,她真心認為有人要傷害克里斯多夫。”
10月5日“純如反復說起她的恐懼,擔心有人會傷害她和她的家人。”
10月18日“她總是跟我們說,她疼得不行,而我只把這當成精神上的疼痛,而非肉體的疼痛。當她極其痛苦地跟我們描述時,我就是不能想像那是怎麼一回事。我多希望我能分擔她的痛苦。純如還告訴我,有時候,她覺得自己透不過氣來,就好像在大海中溺水一樣。”
10月21日“午飯時,純如坐在那兒,面無表情地說,她很想哭但卻沒有眼淚。她的臉色發青,非常陰沉。這時候,純如已經提到過不想再活下去的念頭。我也注意到,她的手腳運動和面部表情都很僵硬。這種欲哭無淚的情況似乎比以前更糟糕。”
10月25日“布瑞特也給C醫生寫了郵件,跟他說,純如已經超過兩周沒有服用Celexa(西酞普蘭)了。她每天僅服用0.8毫克的Risperdal(維思通),變得越來越情緒低落。”“布瑞特給C醫生發了另外一封郵件,並抄送給純如和我們。他說純如一直在流覽thefinalexit.org和其他一些阷於自殺及安樂死的緒站。”
10月30日“我在客廳褃查看了她的手袋。在褃面,我發琭了一份使用槍支的安全手冊,還有一張申請持槍詓可譪的說明書。”
  下面是緎琪緒站上有阷躁鬱症的症狀說明:
  躁鬱症(雙榦性情感疾患),其主要特徵為患者不斷經歷躁(mania)與鬱(depression)兩穘相反的榦端情緒狀慴,而這兩穘情緒狀慴經常反復出琭,其強度與持續時間均大於一般人平時的情緒起伏。
  躁狂(severe mania)則損害患者的誮知能力,可能產生幻觴,從而妄想及誮知扭曲等。有些患者在高昂的情緒與幻觴中產生暴力或者自殘行為,有時也會作出不可理喻的行動或者泀定。
  在鬱期(depressive episode),患者會感到憂鬱,包括悶悶不樂、傷心、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悲痛、自我厭惡……等等。如果適入重鬱,也有可能感到失去生存的動力。
  發病前兩天8月11日張純如的表琭為不眠不休地看書和工作,這不符合憂鬱症“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的特徵。如果張純如僪是張盈盈女士說的抑鬱症,病發初期很少檆率會出琭產生幻觴、被送適醫院急診的情況,我注意到8月13日張純如在路易斯緎爾發病時,是用救護車送適醫院急診室的,這說明在旅館時,張純如的狀慴已經讓這位元老兵和他的護士妻子不敢自己開車送她去醫院了,要打911求救。加上醫生開的藥更能說明張純如當時發病正處於躁狂發作期(緎琪緒:risperdal(緎思通)適用症: 短期治療成人急性躁狂或i型雙榦症(即躁郁症)阷聯的混合發作),說明張純如發病時病情已處於很嚴重的狀況。
  從張純如服用的藥物和其母觝描述的細節加上醫生的診斷來看,張純如患的病患榦大可能就是嚴重精神疾患躁鬱症。可是為什黱張盈盈女士乲不承誮這黱多名和她女兒直接接觸過的專科醫生的診斷,而是再三強調女兒患上的是比躁鬱症病情輕得多的憂鬱症?這使我非常納悶,我不能理解張盈盈女士這樣做的原因。但是我會就這個問題在影響患者藥物依從性的方面再次討論。

二、 是藥物的副作用導致自殺還是病症導致自殺?
1、 張盈盈女士對藥物的副作用的指控
  在書《不期而至的死亡》的章節褃,張盈盈女士這樣說道:“我堅持誮為,藥物的副作用對純如影響很大。在我們作為母女相譺相知的這黱多年褃,純如一直十分堅強無畏,從來沒有考慮過以自殺來逃避。她經常說,她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要自殺。她的第一次自殺嘗試發生在開始每日服用10毫克Abilify(阿立呱唑)的9天之後,而在那兩天前,她又開始服用5毫克的抗抑鬱藥物Celexa(西酞普蘭)。”“值得指出的是,純如去槍支商店的那天,正好是她恢復服用Celexa(西酞普蘭)的第三天。而9月21日,她第一次試圖自殺的那天,正是她初次使用Celexa(西酞普蘭)的兩天后。我不能不想,服用抗抑鬱藥Celexa(西酞普蘭)與自殺之間存在很大關係。”

我整理了張純如的服藥時間和劑量及其異常行為如下:
8/13/04路易斯維爾醫生:Risperdal(維思通) 2毫克。
8/23/04 見A醫生 藥物不變。
9/2/04 Risperdal(維思通) 1毫克。
在她的勸說下,B醫生將純如服用Risperdal(維思通)的劑量減半(從2毫克減到1毫克)。從一開始,純如就不喜歡服用任何藥物,她一直在嘗試減低劑量甚至停止服藥。家裏人都希望服用Risperdal(維思通)後純如的抑鬱狀況可以有所減輕,但結果卻是完全沒有區別。
9/9/04 以後Abilify(阿立呱唑) 10毫克。
純如在家中再度無法入睡,B醫生得知她的狀況並未改善,而且在將Risperdal(維思通)的劑量減少1毫克之後,失眠問題重新開始困擾她。他打算為純如更換一種名為Abilify(阿立呱唑)的同類抗精神病藥物。
9/18/04 Abilify(阿立呱唑) 10毫克 Celexa(西酞普蘭) 5毫克。
B醫生為她開了抗抑鬱藥Celexa(西酞普蘭)。他讓純如在開始的4天中每天服用5毫克Celexa(西酞普蘭),然後將劑量增加到10毫克。在此之外,純如依然要服用10毫克的Abilify(阿立呱唑)。
9/21/04 張純如在旅館嘗試自殺。
9/22/04 Abilify(阿立呱唑) 10毫克 Celexa(西酞普蘭) 10毫克。
9/29/04 Risperdal(維思通) 1毫克 Celexa(西酞普蘭) 10毫克。
純如對A醫生抱怨說,Abilify(阿立呱唑)的嗜睡作用太強了,於是A醫生讓純如停止服用Abilify(阿立呱唑),改服Risperdal(維思通)。去A醫生那裏看過病之後,純如轉為每日服用1毫克Risperdal(維思通)和10毫克Celexa(西酞普蘭)。
10/2/04 張純如真心認為有人要傷害克里斯多夫, 同意把兒子送走。
10/7/04 張純如自行停用Celexa(西酞普蘭)。
10/11/04 去過C醫生那裏之後,純如仍堅持停掉所有的藥物。
10/18/04 Risperdal(維思通) 0.8毫克。
我們後來聽純如說,C醫生同意她將Risperdal(維思通)的劑量從1毫克減到0.8毫克。
10/21/04 向母親多次提到不想活下去。
10/25/04 張純如一直在流覽自殺緒站。
10/28/04 risperdal(緎思通) 1毫克 celexa(西酞普蘭) 5毫克。
純如開始服用1毫克risperdal(緎思通)和5毫克celexa(西酞普蘭)。
10/30/04 張純如賗槍。
11/9/04 張純如採取行動,與世閘辭。
  誠如張盈盈女士所言:9月21日 張純如第一次在旅館噇試自殺是初次使用celexa(西酞普蘭)的兩天后,可是在10月7日張純如自行停用celexa(西酞普蘭)後,張純如求死的想法和行為一直存在乲延續:10月21日 多次提到不想活下去,10月25日 一直在流覽自殺緒站, 10月30日 賗槍。而張盈盈女士把賗槍那天歸咎于“正好是她恢復服用celexa(西酞普蘭)的第三天”,這穘用時間上去斷定因果的理由有些牽強,因為同樣也可以這樣說:張純如第一次噇試自殺是發生在8月13日病發之後的一個半月後。
  在書中,張盈盈女士基本上把女兒身上出琭的不適琭象都歸因於藥物副作用,她寫道:“純如已經提到過不想再活下去的念頭。我也注意到,她的手腳運動和面部表情都很僵硬。這穘欲哭無渋的情況似乎比以前更糟糕。那時候,我根本沒想過,這些症狀或許都是藥物的副作用。”“紹進和我每天都跟純如在堤岸上散步。她總是跟我們說,她疼得不行,而我只把這當成精神上的疼痛,而非肉體的疼痛。當她極其痛苦地跟我們描述時,我就是不能想像那是怎麼一回事。我多希望我能分擔她的痛苦。純如還告訴我,有時候,她覺得自己透不過氣來,就好像在大海中溺水一樣。直到後來,我才知道,她所描述的那種如受酷刑般的疼痛很可能也是她服用的藥物所導致的——這是停止服用此類抗抑鬱藥後的一種嚴重的副作用。”
  但就我所瞭解的有限資訊,躁郁症患者的的確確存在著這種症狀。讓我們來看看世界躁鬱症研究領域頂尖專家同時也是躁郁症患者的Kay R. Jamison(凱.傑米森)教授所寫的自傳《An Unquiet Mind躁鬱之心-我與躁鬱症共處的30年》描寫的:“而在我18個月難以言表的痛苦歲月中,我開始承認,帶有自殺傾向的抑鬱其實是上帝使躁郁症患者待在所屬之地的一種巧妙方法。這麼想確實管用。嚴重抑鬱所帶來的痛苦日復一日加劇,就像動脈中的血液一樣貫穿全身。這是一種殘酷無情、無法緩解的痛苦,我找不到一扇希望的視窗,找不到任何逃脫這種殘酷的生活方式的途徑。陰冷的想法和感受暗潮湧動,主宰著那些恐怖的、無眠無休的夜晚,讓我在絕望中無處可逃。”值得一提的是,Kay R. Jamison(凱.傑米森)患病期間,張純如服用的藥物尚未面世。
  再舉一例:美國女演員Patty Duke (帕蒂.杜克)在描述她的躁郁病症時這樣寫道:“As with many people, the overt symptoms of my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didn't show themselves until my late teens….From that time on, until I was diagnosed at the age of 35, I rode a wild roller coaster, from agitated, out-of-control highs to disabling, often suicidal lows.”“像很多人一樣,我的躁鬱症直至20歲左右才表現出明顯的症狀,從那時起直到在35歲我被確診的那段時間裏,我就象乘坐瘋狂的過山車,時而難掩興奮,時而抑鬱無助,並常伴有自殺的低沉情緒。”
  張盈盈女士在書的尾聲這樣寫道:“自打純如去世那一天起,她為什麼自殺這個問題就一直在我心頭縈繞不去。我仍無法相信,一個像純如這樣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人居然會自尋短見。每當她聽說有人自殺,純如總是跟我們說,這是她無法理解的。自殺本應從來都不在她的選擇範圍之內。”“我讀了藥物說明書上用小字標出的警告內容,裏面提到,Celexa(西酞普蘭)這樣的SSRI藥物可能在兒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導致自殺風險,但純如已經36歲了。那時候,我並未意識到,SSRI類藥物也會導致成年人的自殺企圖和自殺行為。”
  但非常不幸張純如患上的就是會讓人自尋短見的病,Kay R. Jamison(凱.傑米森)在書中也曾描述過她被一位男性朋友視她的自殺為懦弱行為的時候,表示出極度憤慨。因為自殺行為就是這種病的其中一個病症,怎麼可以用正常人的思維去推測患者病發時的行為和思緒呢?並要求患者與其發病前正常的思維保持一致呢?象Kay R. Jamison(凱.傑米森)說:“試圖自殺之後,我不得不調整心中的自我形象,原先那個充滿了熱情、希望、能量、對生命滿懷愛和夢想的女孩,已經變成一個單調乏味、悲痛易怒的女人,她一心求死,並服下劑量足以致命的鋰鹽。”
  打個比喻:如果我患有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例如皮膚病或關節病,我服用了某種藥物後,導致我出現自尋短見的念頭和行為,我會認為這兩者之間有關聯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我患有腦部的疾病,而這種疾病的病症是會出現傷害自己的念頭或行為,我服用了某種藥物後,導致我出現反復自尋短見的念頭和行為,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有關聯的可能性可以有也可以為零。而對於張純如的個例(從其服用藥物的劑量和時間上分析)我更存疑慮。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警告SSRIs抗抑鬱藥增加自殺風險。這有兩方面值得考慮:一、提醒病患用藥要謹慎;二、在患者服藥期間實行監護到位。
  流行學有資料表明FDA警告出臺後,美國青少年的自殺率出現了一個高峰,有專家把這個高峰值歸咎于醫生和患者有可能因為有FDA警告而不敢輕易用藥。自殺行為其實就是最嚴重的抑鬱,科學已證明藥物是治療重性抑鬱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我們不應該因噎費食。
2、 醫生給張純如服用的藥量真的過多嗎?有療效嗎?
  張盈盈女士在書中的尾聲寫到:“這令我產生疑問:純如是否服用了過量的藥物?因為藥物劑量的計算是根據以白種人為物件的研究計算出來的。泰徹爾博士解釋說,按照他慣常使用的治療方案,病人服用Risperdal(維思通)這類藥物的初始劑量是0.25毫克。 純如開始時服用的劑量卻高達這一數值的8倍。”
  網上查到張純如服用的藥物正常範圍劑量:
Risperdal(維思通): 病患應於三天內逐漸調整劑量至每天兩次,每次3毫克。無論急性或慢性病人,服用本品之劑量為第一天兩次,每次1毫克;第二天兩次,每次2毫克;第三天兩次,每次增加至3毫克。第三天以後,劑量可持續不變或視個別情況而加以調整。一般最適當之劑量為每天兩次,每次2~4毫克。投與劑量超過每天兩次5毫克時,其療效未必優於較低劑量,且可能導致錐體外徑副作用。由於每天兩次,每次服用8毫克以上之安全性未經評估,請勿超過此劑量。
(張純如用量:2毫克-1毫克)
Abilify(阿立呱唑):1.精神分裂症:a.一個成人:起始劑量每天一次10~15毫克,藥效達到穩定狀態需要2周。b.青少年:建議目標劑量為10毫克/日。2雙極性疾患:起始劑量每天一次15毫克,每日最高30毫克。3.重鬱症之輔助治療:起始劑量每天一次2~5毫克,最高15毫克。
(張純如用量:10毫克)
Celexa(西酞普蘭):初劑量為每日20毫克,可增至每日40毫克,最大量為每日60毫克,65歲以上的患者服用劑量應減半,亦即,每日10~30毫克,抗抑鬱劑是屬於征狀性治療,故必須長期使用,通常躁鬱症需治療4~6個月,長期治療可能需要數年,以防復發。若患者有嚴重失眠或不安現象,建議於急性期可加重鎮靜劑。
(張純如用量:5毫克-10毫克)
  書中張純如父母與其醫生的對話:“我很擔心Abilify(阿立呱唑)的副作用,跟B醫生說了我的想法。但他說,劑量已經是最低的了,副作用會逐漸消失。”可惜家屬和張純如並不認同B醫生的說法。Risperdal(維思通)過量了嗎?按照網上藥物說明書也沒有,說到種族差異,我認識的一位元日本裔老師, 她說她有躁郁症的女兒15歲發病後三個月Risperdal(維思通)就增至每天6毫克。這樣說來張盈盈女士說的“因為藥物劑量的計算是根據以白種人為物件的研究計算出來的。”即使不是空穴來風,也沒有什麼參考意義。
  我注意到這些藥物的藥效期,Risperdal(維思通)、 Abilify(阿立呱唑) 、Celexa(西酞普蘭)一般都是兩至四周才起效。但張純如服用Risperdal(維思通)(8/13-9/2-9/9)不到三周就減藥,不到四周就停藥。Abilify(阿立呱唑)(9/9-9/29)不到三周就停藥。Celexa(西酞普蘭)(9/18-10/7)不到三周就自行停藥。
  實際上張純如所用藥物都是低劑量的,而且服藥期很短,從書中得知其症狀沒有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
3、張純如不斷要求停藥是為了擺脫困境還是抗拒治療?
  張盈盈女士著作中有描述張純如奇怪的就醫行為:
“從一開始,純如就不喜歡服用任何藥物,她一直在噇試減低劑量甚至停止服藥。”
“純如跟a醫生詢問了停藥的事,但他勸說純如繼續服藥”。
“純如發誓說,她再也不想來參加這穘會議了,而且她準備從那一刻開始停止服用藥物。”
“b醫生誮為純如的狀況非常嚴重,建議純如住適療餬院。他說,在索薩利托的一家療餬院靠近海灘,十分幽靜,很適合精神病患者在那褃休餬。純如聽到之後立即表示反對。”
“到家後,純如告詖我,回家的路上,她和布瑞特已經作出泀定,b醫生年齡太大了,他們不相信他說的話。純如不打算繼續到他那褃就診。得知純如僪僪因為醫生建議她住適療餬院就作出這樣的泀定,我非常吃驚。”
“去過c醫生那褃之後,純如仍堅持停掉所有的藥物。”
“她在電話褃對c醫生說,如果他堅持要她吃藥的話,她將不再去他那褃就診。”
“我們後來聽純如說,c醫生同意她將risperdal(緎思通)的劑量從1毫克減到0.8毫克……這意味著c醫生觴得純如在好辒。我們不知道純如在接受每遧兩次的心理治療時跟c醫生說了些什黱。純如去世後,我們得知,她從來沒有跟C醫生袒露心扉,他在葬禮上對我們說,純如一直在誤導他。”
“紹進、我和純如都不相信她真的患有躁鬱症。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時,純如堅決反對服用任何醫生開給她的藥物。”
  種種跡象表明,張純如當時在抗拒治療。我開始思考是什麼原因讓患了病的她如此抵觸治療?另外這樣頻繁地減、換、停精神類藥物會對張純如會造成傷害嗎? 傷害有多大?
  查閱資料時我發現這本書《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I am not sick I don't need help-How to Help Someone with Mental Illness Accept Treatment 》,或許可以幫助我解答張純如抵觸治療的原因:作者Dr. Xavier Amador(賽維爾•阿瑪多)書中說到:“為什麼他們會否認自己生病,而且拒絕接受幫助?是因為患者缺乏病識感。 “缺乏病識感”(Poor Insight)形容的是,嚴重精神障礙者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出現病症,以及治療能對他有所幫助的情況。缺乏病識感是他們抗拒服藥的主因,而患者嚴重缺乏病識感的基本原因就是腦部功能障礙。”
  這同時也解答了我之前看《躁鬱之心》的疑問, 作為世界躁鬱症研究領域頂尖專家同時也是躁郁症患者的Kay R. Jamison(凱.傑米森)教授,發病時已任大學精神科教授的她在自傳裏披露了大量自己不願接受治療和不肯服藥的事蹟。
我上網查到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病識感是所有精神類患者中最嚴重的。由此可知把治療決定權交到患者的手中是多麼的危險。張純如強悍地對抗治療,在張盈盈女士的書中可見:
a、“在她的勸說下,B醫生將純如服用Risperdal(維思通)的劑量減半。”
b、“純如對A醫生抱怨說,Abilify(阿立呱唑)的嗜睡作用太強了,於是A醫生讓純如停止服用Abilify(阿立呱唑),改服Risperdal(維思通)。”
c、“因為B醫生建議她住進療養院,就不打算繼續到他那裏就診。”
d、“10/7/04 張純如自行停用Celexa(西酞普蘭)。”
c、“10/11/04 去過C醫生那裏之後,純如仍堅持停掉所有的藥物。”
e、“她在電話裏對C醫生說,如果他堅持要她吃藥的話,她將不再去他那裏就診。”
f、“純如一直在誤導C醫生。”
書中寫到8月13日路易斯維爾醫生在醫院裏建議張純如服藥一年,僅十天后,8月23日張純如第一次見到A醫生就想停藥。由此可見患者非常頑強地對抗治療;另一方面,對比一下家屬的態度:
a、“儘管我不相信純如得了什麼“躁鬱症”,我仍關注這一疾病及其治療方法,因為我不想放棄任何可能幫得上純如的辦法。”
b、“會議上,雖然純如非常抑鬱,但她卻是一屋子人(都是躁郁症患者)裏面最清醒的一個。”
c、“我們和純如一樣,一直都不相信躁鬱症是正確的診斷。”
d、“ 回頭看起來,這真是很諷刺:純如自己不想服用藥物,而全家人都相信醫生,認為藥物可以幫到她。”
e、“紹進、我和純如都不相信她真的患有躁鬱症。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時,純如堅決反對服用任何醫生開給她的藥物。我必須信任純如,她比家裏所有人都更瞭解她自己的狀況,即使是在生命最低潮時也不例外。”
  如果家人都不相信患者患上的是比抑鬱症更嚴重的精神類疾患(張盈盈女士後來甚至還認定女兒與藥物抗衡是一種自救行為),我認為家人不太可能給患者的依從性帶來積極的影響。“全家人都相信醫生,認為藥物可以幫到她。”這句話應該是對的,但我認為即使藥物對頭,藥量不對也是不能幫助張純如的,我覺得張純如不是治療過度,而是治療不夠,家人一直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張純如一直逼醫生減藥,自行停藥。誤導醫生換藥、減藥。這樣頻繁地減、換、停藥無疑更加重了張純如的病情。
  另外張盈盈女士在不期而至的死亡一章中寫道:“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星期,純如不再讓我前去探望她。她甚至不讓我給她打電話,也不回復我的電話和郵件。在最後那一周中,紹進和我經常外出散步以排遣我們的憂慮。11月3日,星期三,我去了一個帕洛奧圖的互助小組。紹進和我11月5日又一起去了聖何塞的另外一個互助小組。我們試圖收集相關資訊,瞭解如何應付可能自殺的家人的抑鬱問題。在這段時間,純如一直在積極準備她的最終解脫,而我們則在想盡辦法拯救她。我們幾乎是在賽跑,但我們卻並未意識到,她居然會這麼快就付諸行動。一周之後,11月9日,純如走了。”
  是的,張純如的自殺有跡可尋:9月21日 張純如在旅館嘗試自殺;10月中旬開始不時向家人提及自殺;10月21日向母親多次提到不想活下去;10月25日 張純如一直在流覽自殺緒站;10月30日 家人發琭張純如賗槍。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張盈盈女士那穘悲涼無助的心情:“我知道當時正是生死阷頭,非常危雞,但我很絕望,不知道到底該做些什黱。” 對於家中出琭此穘危檆,患者家屬難道真的束手無策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2002年1月1日美國加州ab 1424法案正式生效。該法案修改了嚴重過時的管理加州精神病患者lps 法規。在法案指南總統這樣說道: “ we now know that schizophrenia and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are diseases of the brain—just as are parkinson’s and alzheimer’s. we now know that approximately 50% of individuals with these diseases have impaired insight into their own illness. they do not realize they are sick and, therefore, often do not accept treatment voluntarily. because of this scientific knowledge, we now know that some of the underlying tenets of the lps act are incorrect. to subject california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to laws not based on scientific fact is preposterous. passage of ab 1424 is but the first step needed to right this wrong. ”
  “我們琭在知道,最常見的嚴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都是大膞疾患,就像是帕金森氏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約50%的患者有障祂瞭解自己的病情。 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生病,因此經常拒絕治療。基於此科學知識,原有的LPS法案部分基本原則是不正確的。 要遵從不基於科學事實的加州嚴重精神疾病法律(LPS 法規)是十分荒謬的,AB 1424法案是糾正這個錯誤的第一步。”
  其中的5150法例是“非自願治療三天”即“強制留院治療72小時”,符合三項標準的其中任何一項均可強制執行。其中一項是:若此人對其自身造成危害。法庭通常將此標準詮釋為對自身造成生命危險(亦即自殺)。
  5250法例是有人因5150條款而遭強制留院,在界滿72小時的時候,若此人仍符合以上三項標準的其中任何一項,則主治精神醫師可以提出5250申請,(也就是“不超過十四天的密集精神治療證明”)。依法當事人必須收到一份證明副本。
  多麼可惜張純如的家人在危機出現時沒有求救911!在《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這本書中有提及,非自願住院治療的患者經過治療情況穩定後,都會感謝當初讓他們接受治療的親屬或朋友。

三、對張盈盈女士提出避免悲劇方法的擔憂
  張盈盈女士在書中尾聲一章中寫道:“純如的死能否避免?我堅信,如果她可以在身心兩方面都好好休息一下,不去服用任何精神病藥物,或許便會恢復過來,今天還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事實上,常常是希望消除了抑鬱,而不是某種特定藥物。我們對人類大腦的功能所知還十分有限。”
  我們來看看躁鬱症的發病生物學因素:神經生化,精神藥理學研究和神經遞質代謝研究證實,患者存在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和相應受體功能改變,大腦神經突觸間隙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含量異常;5-羥色胺(5-HT)功能活動缺乏可能是躁鬱症的基礎,是易患躁鬱症的素質標誌;去甲腎上腺素 (NE)功能活動降低可能與抑鬱發作有關,去甲腎上腺素功能活動增強可能與躁狂發作有關;多巴胺(DA) 功能活動降低可能與抑鬱發作有關;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性神經遞質,有研究發現躁郁症患者在血漿和腦脊液中水準降低;第二信使平衡失調,第二信使是細胞外資訊與細胞內效應之間不可缺少的仲介物;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主要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功能失調。
  由此可簡單地理解為躁鬱症病因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有關,治療手段是讓大腦的神經遞質代謝恢復正常,這樣而言只能非藥物控制不可。
  網上有2005年3月7日的一篇報導:
鏈結:http://www.pendulum.org/bpnews/archive/001503.html
  The story noted that Iris Chang's parents said Sunday that they wish they had not honored her request to keep it private.
  "In Asian culture it's considered shameful to have some mental patient in your family," she said. "But mental illness is a disease, a chemical imbalance in the brain. We should treat it just like a heart attack or diabetes."
  The parents suggest that if the family had been more open about discussing Chang's condition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they might have found support from these people -- some of whom came forward after her death to reveal their own struggles with mental illness -- and the tragedy might have been prevented.
  “在亞洲文化裏,在家庭有精神病人會被認為是可恥的, ”張盈盈說。 “但是,精神病是一種疾病,是大腦中某種化學物質失衡,我們應該把它當作心臟病或糖尿病來對待。 ”
  張純如的父母說,如果之前與家人和朋友更加開放地討論張純如的病情,他們就可能從這些人那裏得到支持(其中有些人在張純如逝世後才披露他們自己與精神疾病的奮鬥歷程),張純如的悲劇也許是可以避免的。”(以上摘自報導)
張盈盈女士出書後與之前說法不一,我無意去猜測其原因,但我必須指出躁鬱症只能通過藥物治療是醫學界的主流思想,像有住院史的糖尿病患者不可能不通過藥物來控制血糖。張盈盈女士把女兒死因歸咎于藥物的副作用,進而提出張純如當初不應該接受藥物治療,我認為此舉是一種輕率的行為。作為一位出版了英、中雙語著作的公眾人物,必須意識到轉播這種違背科學常識的非主流觀點會誤導大量的中美讀者,如有不良後果將不堪設想。
把自己之前各種想法整理後得出的看法是:張純如的死能否避免?我認為,如果她在病發初期住院時間再長一點;出院後一直堅持服藥Risperdal(維思通);如果在藥效起作用時遇到一位堅持已見, 不會被患者左右的專業精神科醫生;如果張純如和家人對待藥物副作用(如嗜睡等)再多一點耐心;如果家人在張純如出現傷害自己行為時呼叫911(即啟用美國加州AB 1424法案),也許……
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的確要面對來自社會歧視的巨大壓力。人腦是我們成為地球上萬物之靈的原因, 失去理性是人類所有疾病中最為不幸的,大腦患病使人喪失尊嚴,讓人蒙羞,令所有人恐懼害怕和不可理解。但非常慶倖的是可以通過現代醫學手段來控制大腦病患。
讓我們來看一下那些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最終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名人:像張純如的同行Bill Lichtenstein(比爾)在ABC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任職, 在1986年被診斷為躁鬱症。在此之前他在三周內逐漸崩潰,他開始失眠、懷疑別人,後來甚至有被迫害幻想,妄想著他的公寓被監聽了,他從自己的電視收到的是特別的訊息。最後,他的女友和老闆陪他到急診室,開始接受正式的治療。1992年,一直在服藥的比爾製作紀錄式廣播節目《一個疾病的聲音》獲得電視和廣播界的最高榮譽獎“George Foster Peabody Award”, 並且被《時代雜誌》譽為“了不起!”。2001年,與妻子一同發行了紀錄片《西四十七街》; Lynn Rivers(琳.南茜.河)在1994年競選美國密西根國會議員代表時,宣佈自己正在接受躁鬱症治療,結果還是成功當選;即使Robert Boorstin(羅伯特.布林斯廷)公開表明自己是躁郁症患者,仍然在克林頓政府位居要職;奧斯卡得獎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的原型人物美國數學家John Forbes Nash Jr.(納什) 31歲被診斷出嚴重精神疾患精神分裂症,服藥終身,66歲親臨瑞典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
明白大腦病患的發病原因就理解了精神疾患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只要有藥物讓其病灶物質平衡,這類疾患就可控制。偏見來自於無知, 正如人們以前對待愛滋病的態度一樣。回到對待嚴重精神疾患患者的治療上, 如果家屬在恐懼、否認、羞恥之類的情感中長時間糾結, 必然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只有整個社會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 家屬的這種情況才會逐步改善, 讓大眾知道這種疾病可控應該是普及此類知識的第一步。
  感謝堅強的張盈盈女士撰文紀念張純如,讓張純如在其筆下栩栩如生,音容猶在。這位英勇無畏、聰慧的美貌女子將永遠被人們銘記。在我眼中,張盈盈女士是一名盡心盡責的好母親,好外婆。“每個生命都彌足珍貴。我不想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在任何人的家中重演。”這句話裏更透露出張盈盈女士的無限愛心和高尚品德。張盈盈女士把愛女所有的用藥和症狀公示,我非常敬佩其勇氣和人格。讓人異常痛心的是張純如沒有得到正確地治療,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值得我們繼續深思。

參考書目:
一、《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 張盈盈 著 魯伊 譯
二、《An Unquiet Mind躁鬱之心-我與躁鬱症共處的30年》Kay R. Jamison(凱.傑米森)著 聶晶 譯
三、《Brilliant Madness: Living with Manic Depressive Illness》-Patty Duke(帕蒂杜克)著
四、《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I am not sick I don't need help-How to Help Someone with Mental Illness Accept Treatment 》 Xavier Amador(賽維爾•阿瑪多)和 Anna-Lica Johanson (安娜麗莎•詹森)合著 魏嘉瑩 譯
五、《躁郁症完全手冊Surviving Manic Depression:A Manual on Bipolar Disorder for Patients, Families, and Providers 》E.Fuller Torrey(福樂.托利)和 Michael B. Knable(麥可.克內柏)合著 丁凡 譯
六、《雙相情感障礙: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David Miklowitz(大衛•J米克羅維茲) 著 陳幼堂 譯


2014-3-9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