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michiko 于 2005-11-03, 22:58:10:
一个大活人被送进火葬场 这样的悲剧如何不再重演?
(2005-11-04 05:35:42)
“在现阶段的制度下,类似尤国英这样的悲剧,还无法完全避免。这个问题不解决,最终的后果将导致浙江就业质量降低,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
[新闻背景]
没钱看病,四川打工女被送殡仪馆
10月27日下午,台州市殡仪馆。
业务科副科长梁雪冬突然接到殡仪馆工作人员林勇的电话,说是有个活人被送到了殡仪馆,要求火化。梁雪冬立即会同殡仪馆负责人蒋云龙赶到现场。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两个大男人:一帮亲属正忙着为躺在担架上的“死者”穿寿衣,而不能言语的“死者”手脚尚能动弹,眼角流着眼泪……
“不是我们不想抢救,而是家中积蓄都已花完,实在没钱抢救,只好送到这里等死。”面对蒋云龙的询问,“死者”家属流泪表示。
“死者”名叫尤国英,四川人,在台州路桥帮人洗垃圾。10月24日,尤因突发脑溢血送路桥医院抢救,3天内花去1万多元医药费。同在路桥打工的家人眼见母亲的病情未有明显好转,而他们已无法再筹集医疗费,无奈之下,家人决定放弃治疗,提前把母亲送回四川老家。
家属打算将尤先送往出租房安置,再想办法送回四川老家,然而出租房房东拒绝了老人进门的要求。走投无路之下,尤的家属决定将尤送往殡仪馆等死。
了解情况后,现场群众纷纷解囊相助,捐款3380元,并协助家属将尤送回了医院。
最新进展:病情稍有好转捐款已达5万元
台州医院路桥院区医务科医生介绍,到昨天下午为止,尤国英病情已稍有好转,其心跳、呼吸都已稳定,且已摘除呼吸器。“但从临床表现判断,还处于危险期。”
此事在台州引起巨大反响。截至昨日,尤国英一家已收到社会各界5万多元的捐助。“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她肯定能好起来。”尤国英的一位家人说。
[制度追问]
民工医疗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小病拖,大病挺———这就是目前一部分外来打工者面对疾病的真实写照。”浙江省劳动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在评价此事时说。
他坦言,“我们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覆盖民工这一块,他们正成为被遗忘的群落。”
据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出台的《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把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但根据一份调查显示,浙江民工同时参加医疗和养老两种保险的,几乎是零,其中只参加一种保险的也仅为1%。
“难道是他们真的对自身健康和今后的生活漠不关心吗?不是的!”陈诗达说,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保障制度不适合他们,政府制定的这些政策对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收入稳定的人来说,无疑是很有益处的,但对于流动性极强的“民工”而言,根本就是不合适的。
陈诗达说,不管是“老保”还是“医保”,都需要有个累积性,这就将很多“民工”拒之“门”外,无法保证“两保”的连续性。
“即使他们在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一旦跨省流动,就无法转移和保持这些险种关系。加上看病贵的问题,即使参保,以他们有限的承受能力,仍然看不起病。”
省劳动厅:有关课题已提上日程
“从目前情况看,除了慈善机构以及社会的救助,确实没有太多的救济途径。”浙江省劳动厅医保处费虹昨日表示。
省劳动厅近期就外来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调研表明,一方面是民工流动性强,而医疗保险费率较高,许多企业以及农民工个人都无力或不愿缴纳;另一方面,民工与施工方的劳动关系总体上还很不平等,许多民工为了得到一个挣钱机会,不得不与施工方签订“生死合同”、“霸王合同”,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研究课题。”费虹透露,“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相信出台有关政策制度将不会是遥远的事。”社会救助:目前惟一可行之道
2日上午,得知此事的台州路桥慈善总会把1万元现金送到了尤国英床头,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省慈善总会一位姓唐的工作人员表示,慈善救济是各地慈善总会的工作之一,遇到类似尤国英这样的案例,家属可向所在地慈善总会申请救济。
但这位工作人员同时表示,目前慈善总会的主要捐助是助孤、助学,以及对于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中的捐助,真正能用于类似社会救济的钱并不多。
[专家分析]
要用制度来避免人的绝望
董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这类悲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制度的缺失。就政府来说,一是要设立制度保障,给每个公民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只要付出劳动,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其次,要努力形成先富帮助后富的机制,设置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
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避免使人绝望。之前,像王斌余连杀数人事件,也是因为绝望的极端举动,人一绝望,什么样的事都做得出来。
科学发展观,说白了是解决人的问题———让人生活得更好。现在,浙江省政府走在全国的前面,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征地农民的保障都在逐步建立,要想一步到位还不可能,但一定会越来越好。
社会需要底线公平
杨建华(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主任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外来务工者给我们城市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干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极低的薪水,相比他们的贡献来说,并不合理。他们大批进城,却享受不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大病保障也享受不到,这说明我们的社会缺乏“底线公平”的构建。
所谓“底线公平”,是政府所应担当的责任“底线”。这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指的就是那些对全社会而言是最起码的、不可缺少的保障制度,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制度等。而人惟有生活在“底线公平”之中,才有生存的机会。
生命可贵,尊重生命,在政府制度未构建完成之前,要鼓励社会多建慈善救助机构、贫民医院等,一旦遇到困难了,可求助于社会,避免这类悲剧再次发生。
(记者刘徽 都市快报)
http://dskb.hangzhou.com.cn/20050801/ca919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