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25日电 5·12汶川大地震,把地震的预测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到底怎样才能较准确地预测地震?尤其是临震预测?
近日,温州籍著名气体传感专家王维熙刚刚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完成了一个“高灵敏度地震预报在线监测系统”。
由于这一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地震局也很感兴趣。下个月,受国家地震局的邀请,王维熙将带着他的新地震仪,去北京汇报。
上世纪80年代他就有研究地震仪的想法
王维熙,今年66岁。王维熙在温州瑞安上完初中后,就到我国西北工作,现在是甘肃有色金属地质研究所的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说到5·12,王维熙哽咽了,“这么多孩子,都被埋在了地下。”他有研究地震仪的想法,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
因为本身就是研究气体传感方向的专家,王维熙领导的小组研制出测定系统,在我国渤海、南海等多个海域从1200米以下海底成功寻找到“可燃冰”;研制的测汞仪,在多个原本以为无油的枯井里探测出石油,勘查出我国未知的多个金属、石油蕴藏点,轰动世界。
地震预测还是世界难题
据了解,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美国地质调查所的麦基(K.Mc Gee)曾形容地震预测,就如同没有外科手术或X光的帮助,而要诊断出大象体内豆子大小的一处溃疡。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精确预测地震的震级和时间目前还无法做到。
而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方法有利用地球板块运动、地热、电磁场、天气状况、地震云、井水水位及动物行为等。
他预测地震的武器是氢气
王维熙说,他的研究,为预测地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中的一个有效武器,就是氢气。
为什么呢?氢气我们并不陌生,它比空气要轻,所以我们看到的充了氢气的气球能飞起来。
目前国际通行的理论是:地壳下层的塑性岩石或蛇纹岩,被挤进地壳上层的裂缝中时,就会引发地震。这些容易滑动的蛇纹岩是由富含铁镁的矿物与水作用所生成,在此过程中氢气就经由断层的裂隙中,因受压而冒出地面。
据介绍,现在用化学方法预测地震的指标有好几种,比如氡气、汞等的变化,“但是氡气变化不太明显,汞因为本身的含量少、变化小,因此也很难检测到。”
相对于这些指标,王维熙认为氢气和地震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强多了。“在地震来之前半年内,震区深水井中提取的氢气浓度将会突然增大几倍到几十倍,有的甚至达到了万倍以上。”
根据地震前的氢气异常,陕西省地震局临潼地震台曾经成功预测了2004年5月4日和5月11日青海德令哈5. 5级和5. 9级地震。而王维熙研制的设备,比临潼地震台用的热导池气相色谱仪对于氢气的灵敏度要高100万倍。
理论上来说,只要在他的地震仪的一头注入一定量的空气,就能直接测出空气中氢气的浓度。王维熙说,只要达到一千亿分之一的浓度,它就能显示出来。
王维熙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假如250节火车皮里装满花生米,混进一颗蚕豆,它都可检测出。”
但他也承认,地震预测迄今仍深具争议性;一方面是因为资料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缺乏能证实上述因果联系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