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袁隆平是同龄校友,他并不是杂交水稻之父(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找老婆专用ID 于 2009-11-25, 21:04:58:

袁隆平并不是“杂交水稻之父” 作者:竹叶连

随着一年一度诺贝尔奖的颁发,舆论对袁隆平获奖的呼声与对诺贝尔奖的不满又一次达到高潮,其核心信息越来越离谱,实在是不堪忍受,不吐不快。要知道,这种对袁隆平没有获奖的不满,对袁隆平的离谱的不实宣传,不仅是基于对该奖性质的不了解,更有对袁隆平工作的不完全了解。本人与袁隆平是同龄校友,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都略知一二,有一些基本了解,不过,在这里不便陈述个人观点,而仅就被有意无意忽略或掩盖了的公开信息做些点滴引述,就教权威人士,祈求指正,以正本清源,厘清事实。

若干年来,媒体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宣传报道甚嚣尘上,但多有不实之词和过分夸大甚至歪曲事实的虚假宣传,这不是当今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应有的态度,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和袁隆平本人,更加有损于国际学术交流的诚信形象国际地位,甚至成为笑柄。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应该实事求是地正本清源。事实是,袁隆平对发展中国杂交水稻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影响巨大,但是,袁隆平并不是杂交水稻的发明人,当然也不是“杂交水稻之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当另有其人,这是科学事实。

早有陈绍光等引述官方新闻报道指出,2007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组织了23家中央新闻单位到长沙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科研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联合、集中采访,并以最快的速度于2007年6月将采访的报道、评论汇编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书出版。

配合本书出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学改变世界》一文中描述说:“10年里,袁隆平做了十几万次的试验,终于有一天,这事被他想明白了。”

10年里做十几万次试验,平均每年要做一万几千次、每天要做30~40次,不知道这是那门子科学试验?

更有甚者,该文还提出:“杂交结束了水稻7000年来不能增产的历史”,就是说,人类自史前种植水稻开始直至上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问世,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始终都维持在7000年前的水平。这合乎事物发展实际吗?此论至少与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未开始的水稻矮杆化育种大幅度提升水稻单产的事实不符,更与国际上自上世纪60年代掀起的培育半矮杆水稻的绿色革命事实不符。

该书中多处虚构、夸大事实,刻意宣称是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更称其为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该书中“为了人类不再饥饿的未来”一文写道:“这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这是国内外第一篇论述水稻的雄性不育的论文,也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用文字表达水稻的这一生殖病态特征,指出了它巨大的利用价值……”

从学术层面上讲,追根溯源,杂交水稻并不是袁隆平的发明,也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事实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到50年代,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先于中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有关的理论,如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三系法”的技术路线,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有还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将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袁隆平是1964年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才发表第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中的核心材料水稻雄性败育株也不是袁隆平发现,而是他的学生发现的。从学术层面上讲,追根溯源,杂交水稻技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是袁隆平的发明。

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 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 IR8 。Henry Beachell 的工作使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十年(1972 - 1982)翻了一番。由于这些成绩,Henry Beachell于1978年获韩国政府奖, 1987获日本政府奖,1996年获世界粮食奖……

90%的中国杂交水稻, 占中国水稻产量的一半, 是从IRRI的品种发展出来的。
  
1981 以来,IRRI向中国提供了37种杂交水稻,增加水稻产量5.45百万吨, 使稻农收入增加$465百万美元……

这就是历史,也是残酷而清晰的客观事实,不管您高兴还是不高兴。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