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我要维护父亲” ——访周海婴先生 本报记者 舒晋瑜 《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8日   采访周海婴先生缘自他的新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研究以及回忆先生的文章,各种体裁、各种题材 的都有,但是当周海婴先生以鲁迅之子的身份执笔,这部回忆录不可避免地透出 淳厚而感人的亲情。   在周海婴先生的书房里,处处能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墙上挂着一幅鲁迅先 生的素描,靠墙的书柜里,是各种版本的鲁迅著作,先生的照片和头像雕塑,就 摆在书的前方。书柜左侧的那张深绿色的书桌,曾是许广平用过的,如今,摆着 一台电脑。《鲁迅与我七十年》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鲁迅与我七十年》出版已经有两个月了,您听到什么反馈的声音吗?   有几位老先生说,他们还没有看到过这种回忆录的写法;有位读者来信说, 他看了之后爱不释手,书就放在枕边,并将一直陪伴他。我有个教书的同事,看 过之后哭了……至少到现在,我还没看到有尖锐的批评,我倒是希望大家能够批 评指正。   这本书出版后,有人问起几个敏感的问题:日子久了,我的记忆是否准确? 我说,我记得是这样。我没有有意地隐瞒、歪曲或者杜撰什么。有人问,从一个 小孩子一点点长大,能记得这么多吗?我不是电脑的硬盘,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记 下来,但是脑子本身是有选择性的,对我感情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我必然会记得。 他们的写作有自己的角度,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我写我听到的、看到的,以他们 记录的标准来要求我,或者认为我的想法与他们不符,毫无意义。我觉得我的记 录是真实的,这就够了。   为什么直到您70岁时,您才想到要写《我与鲁迅七十年》的?   我本人是学习科技的,我觉得研究鲁迅不是我的专长。而且父亲去世的时候 我只有7岁,年龄很小。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也很不够格写这些东西,没什么可写 的。所以一直以前就只写过几篇对童年回忆的文章。为什么写这本书呢?鲁迅研 究的东西太多了,我妈妈讲过,把鲁迅的东西交出来,让大家去研究。可是交出 去之后,大家也是从他们的研究角度去写文章。大多是历史考证性的,生活性的、 情节性的文章没人写。鲁迅研究室、鲁迅博物馆有专人研究,可是他们来访问时, 又因为母亲生病或其他原因,就错过了,留下了很多遗憾。比如说我妈妈和别人 的合影,当时没问,后来就查无出处。另一方面,我的朋友以及我的儿女也都劝 我,把我印象中的鲁迅记下来作为原始资料,不必考虑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不 是为了发表,主要是为了留存。这样才触动我写这本书。其中有几个段落,是不 准备拿出来发表的,比如儿子在日本结婚。两年前写作时比现在还敏感,现在当 然是环境越来越宽松了。   写作的过程,全靠您的回忆?您写的时候心态是怎样的?   我搞过摄影,自己冲过胶片,还自配药水洗过彩色反转片。我想,记忆就像 在药液中逐渐清晰的底片。一个人的脑细胞会慢慢地浅淡,但是如果用心挖掘, 也会促发生理活跃,有些形象会凸现出来——凸现的就是真实的情况,这种恢复 是真实的。写作的过程中,我不看任何人的回忆录,包括许广平的、周作人的回 忆录,也不看文献资料,就怕把我的回忆搅乱。我的书里没有什么哪年哪月哪日, 完全是纯粹的回忆,真实的再现。   我自己写的时候心里很平静,我觉得我写这个是很安全的。我觉得我是没有 任何夸张,没有什么怨恨。因为我现在已经看清楚,我经历的70年,是一个自然 状态,是一个历史状态。我就在这个社会、这个历史、这个环境里面生活,这是 一个必然。   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您最喜欢谁的作品?《鲁迅与我七十年》意味着 什么?   有关回忆录的作品,我认为萧红写得比较好,文笔也好。研究鲁迅的作品, 我想不应该是越深奥越好,这样与时代有差距。鲁迅的著作应该尽可能地普及到 群众中去,而不能强制性、填鸭式的。我所写的《鲁迅与我七十年》,我想是弥 补了研究鲁迅及周氏兄弟的空缺。   您还会接着写您母亲的回忆录吗?   我不会再写母亲。我对母亲不是太了解。解放前我们住在一起,后来我去念 书,她在国务院当副秘书长;后来我工作了,住在郊外的中关村,母亲生病时和 我住在一起,但是没过多久她就去世了。   我看《鲁迅与我七十年》,非常喜欢您的文笔,恍若能寻到鲁迅先生的影子, 更多了一份细腻和感人的力量。作为无线电专家的您,居然有这样好的文采,是 否和家教有关?您说过自己小时候,是连古诗也背不过的。   我原来学过社会学,社会学系主任李景汉每隔两三周就带我们去北京的一些 工厂去做社会调查,和工厂的工人交谈,回来后写调查报告。我写的报告经常被 拿出来展览。我想我写作的基础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我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 对于情节、词汇、铺垫、怎样才能打动人,没有什么研究。   平时,您喜欢看些什么书?鲁迅先生的著作,您是不是基本都看过?您最喜 欢他的什么作品?或者说,他的哪部作品对您影响最大?   我这个人,书看得很多,家庭医学用书我也都看,而且看得很杂。侦探、武 侠、古典的小说,连环画我也看。小时候,上海有出租书的地方,只要交上押金, 就可借书,一次能借两三本,在暑假里我一天能去借两三次,一天就看五、六本 书。我们的家庭,并不提倡子承父业,我是自然而然地看鲁迅的著作,某个时期 某个地方,从不强制性地看。我喜欢《铸剑》这样带有寓言性的一类书,比较深 刻,对我有启动。   近年来关于鲁迅先生的官司不少,对这些问题,您是如何考虑的?毕竟,打 官司是件既耗时又耗力的事情。   我为鲁迅版税继承权的问题打官司,有人不理解写信给我。我把有关的材料 寄出去后,那个不理解的人成了我的朋友。我说,我要维护父亲。脑力劳动是有 价值的,拿了工资再拿稿费或版税似乎就是额外的。有些作家拿到菲薄的稿费就 很满意了,没有人去争;有一些30年代去世的作家,已超过内部规定的版权保护 期限,拿不到稿费,他们有的家属生活就很清苦。柔石的家属就找到我,请我帮 助呼吁一下。我也知道这样做是出头鸟,但是我还是坚持做了。为这些我是有牺 牲的。我们都讲尊重人的脑力劳动。国家规定版权保护期是50年,三四十年代, 没有什么保障,但是解放后,如果可以视具体情况延长,那就太好了。迪斯尼的 米老鼠过了版权保护期都可以延长,为什么人就不可以呢?如果是对国家有贡献 的知名作家,就要维护。   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和《鲁迅日记》、《集外集拾遗》、《鲁迅书信》 这些书,是我妈妈编的,她应该有编辑版权,但后来的出版就没有经过我们的同 意,也没有付给版税。如果将应该支付给我们的版税拿出来用于公益事业,或者 书价因此而降低,我是没有意见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肖像权到底有没有呢?我认为肖像是精神的延伸,把照片随便拿来使用,就 是侵犯了肖像权。1997年我为父亲打的肖像权官司是全国首例,最终最高人民法 院批复“死者没有肖像权”。今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精神损害 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解释》第一次明确了“死者的姓名肖像权” 等作为一种财产权由其近亲属主张权利。我是觉得我打了几个肖像权官司,取得 这么一个结果,就是一个胜利。我维护我父亲的肖像权,实际上我并不是维护我 父亲一个人。   从去年开始,戏剧舞台上改编鲁迅先生作品比较多,比如林兆华在一家工厂 大车间里上演的《故事新编》,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古榕的《孔乙己》和郑 天玮编剧的《无常·女吊》,您对这些改编,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任何作家的作品,受到电影、话剧、戏剧的改编后,应该说是很高兴。 但是有个前提,在“版权法”里有一条,改编著作,不能够歪曲原来作品的精神 原意。所以我觉得,改编著作是欢迎的,但是不能“戏说”,也不能“演绎”。   接下来,您会有什么打算?会继续写其他的书吗?   暂时还没有考虑。   可否再谈谈您平日里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您的业余爱好有哪些?   我平时还参与业余无线电通讯联络活动,推广科技科普工作。我很关心青少 年科技。   周海婴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严谨又不失平和。他穿着暗绿的长袖T恤,端着绿 色的茶杯,缓缓地叙说,一切的真相都在袅袅升起的水气中慢慢展开。他说: “我要维护父亲。”说这话时声音不高,但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作为作家、学 者,鲁迅先生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但是作为父亲,他却是唯一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