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先生的院子 王和声 光明日报2002.4.22.   盛夏的那一天,已经是上午11点了,我对那辆红色的士说,送我去阜城门内宫门口 吧,不过你得快一点,别让人家下班了。五大三粗的司机说,你是去“鲁博”吧?车塞 得这么厉害,恐怕是快不了,要不咱们抄近路吧。   我心里一格登,知道“抄近路”是啥意思,没法,已经上了人家的车,计程器是随 轮子转的,任宰吧。不过心里纳闷,他怎么知道我要去“鲁博”呢?   抄大街转小巷,立交桥上旋晕了头,半个小时后总算是转到了宫门口,“鲁迅博物 馆”很气派地立在那称作“二条胡同”的胡同口,我无须去看计程器,只问他多少钱。   “10块钱吧。”   “10块钱?只要10块钱?”   “如今来‘鲁博’的人难逢几个,难得你这份心,大热天的老远寻这小胡同,算我 送你一趟吧。”   “你怎么知道我要去‘鲁博’?”   “听口音就知道你是外地人,手里又拿着他的书,我读过的。”   书是我刚刚在王府井买下的,《呐喊》,精装本。下车时,我将它留在座位上,他 瞅瞅书,点头笑了笑。我很愧疚,觉得对不住他的笑。看着车已经远去,我才转身走进 那个“二条19号”铁栅大院。   鲁迅博物馆庭院很大,正在举行一个什么展览,而有关鲁迅的陈列却没有开放,据 工作人员说正在整理中,虽有些遗憾,也是无奈,便顺着墙根寻到了那条历史上的“小 胡同”,其实是围入博物馆的一隅,鲁迅故居就藏在那“胡同”里。   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为鲁迅先生当年亲自设计,当时叫“宫门口西三条二 十一号”,有4间北屋,3间南屋。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第4处也是最后的寓所。以鲁 迅日记为据。自1924年5月25日至1926年8月22日,鲁迅同他的母亲鲁瑞,及“母亲送我的 一件礼物”妻子朱安女士在这里居住。这段时间,他兼任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教职,在这座小四合院里诞生了他的许多重要著作。   时近中午,跨进故居黑漆院门,穿过过道,院子里空无一人,很安静。夏日的阳光 洒在庭院里,洒在那两棵丁香树疏疏密密的枝叶上,筛漏着淡淡的绿色。树干上挂着块 白色小木牌,文字说明是鲁迅先生当年亲手所植,算来也有70多年的树龄了。庭院打扫 得很干净,青砖地面上见不到一片落叶,神经顿时紧张起来,有一种置身圣洁脚步放轻 不要惊扰了主人的肃穆。   朱红花格门屏窗棂的四间北厢房,是鲁迅先生当年的会客室、藏书室,还有被他称 作“老虎尾巴”的工作室兼卧室。在这里,先生写下了《野草》、《华盖集》、《彷 徨》、《坟》、《朝花夕拾》等作品。室内陈设十分简朴,惹人注目的是先生书案上的 那盏煤油灯,与我儿时读书用的那种煤油灯没有两样,只是在灯下我读的是先生的书, 而那盏灯下则是先生为我们、为民族开拓着路。   院子西侧有两间小杂屋,门口摆着两只短几,陈列着一些画册、明信片、像章之类 的纪念品供人选购,却没人看管。没一会,工作人员陆陆续续拿起了饭盒,勺子敲得山 响。我很知趣地退出了那座四合院,回头望了望“胡同口”那张青砖黑漆门洞,我是想 在先生的院子里多呆一会儿的。如果是先生,他必定会留住我,甚或还有一盅清茶。   几天之后回到家,人前抖出此行京城的诸多纪念物。有人见我那帧坐在故居门槛上 的留影,戏言一句,如今是什么年月了,还蹲在这老头的院门口,像只看家犬。   我知道那话里的意思。如今朝先生头上泼脏水的时有人在,有些话语甚于先生当年 的左右招架。值得我尊敬的,倒是那位的士司机,他大概是那位在风雨中拉黄包车车夫 的子孙吧?我相信,今后他还会如送我一般,将去“鲁博”的客人送到先生的院子,他 熟悉去那儿的路。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