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谜”外说“谜”   □霁生   按照图书分类,《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世纪之初的鲁迅论争》列在“人 物研究”;以此反观该书,则所谓“五大未解之谜”,显然并非同等性质。其中 “鲁迅活着会怎样”,说的是鲁迅身后事,实与鲁迅无关,至少与“人物研究” 的对象鲁迅无关。把本来与鲁迅无关的事情牵扯进鲁迅研究,向为该领域的一大 弊病;遗憾的是此书亦未能免俗。至于这究竟是不是“谜”,则是另一问题。当 初是否有过那一番话,此其一;即便有过那一番话,至今是否还算是谜,此其二。 单以后一方面而言,我觉得倒用得上鲁迅自己用过的一句话:“势所必至,理有 固然。”难道时至今日,咱们对此还要大惊小怪么?中国文人屡遭劫难,心态却 每每幼稚依旧;幼稚之在当时,或可谅解;之在一而再、再而三的事后,则不能 不谓之愚蠢了。这是几句题外话,——如前所述,此问题或与他人有关,独与已 死之鲁迅无涉,置之不论可也。   其他几个“谜”,确实属于“人物研究”问题;虽然,问题有大,有小,有 原本不值得或不应该“论争”的,也有“论争”了半天仍旧是问题的。譬如“鲁 迅死因之谜”与“鲁迅丧葬费用之谜”,肯定不是同等分量。“鲁迅与许广平定 情之谜”则显系隐私,论家说三道四,未免无聊。鲁迅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 隐私权,较之平民百姓的确有限,但并非一点没有。对于研究者来说,此种“研 究”究竟有多大意义,多大价值,着实值得反省。我素来主张研究不违人情;对 研究者虚悬一个至高无上的“研究”宗旨而为所欲为,颇不以为然。即以此事而 论,或许真是个“谜”,但与外人了无干系。鲁迅是人,不是神——从前我们记 不住后一句,现在又把前一句给忘了。   至于“鲁迅与周作人失和之谜”,似乎并未发现任何新的材料,由此而起的 “论争”——单看书中所收两篇文章,其实谈不上什么“论争”——顶多只是新 的揣测而已。揣测并非定论。编者在序言中说:“应当说,周氏兄弟失和之谜的 论争已经告一段落了,如果没有新的有突破性发现的材料,也就只能对这一谜团 做出上述解释了。”我觉得不免武断,其间似乎不是这么个逻辑关系——也许应 当说,如果没有新的有突破性发现的材料,周氏兄弟失和之谜的论争就没有告一 段落,也就不能说“只能对这一谜团做出上述解释了”。至于“上述解释”有无 道理,我觉得至少在推理上还有不周全处。姑举一例,该文关于周作人日记有云: “尤其是,故意剪掉了日记中的有关记载,却还特地告诉人们一声。既然剪掉, 就是不想让人知道,又何必告诉人?剪掉以后再告诉人,使人既无法证实,却又 无法否定,得到的效果是无形中坐实了自己的结论。”“不想让人知道”的是日 记的内容,而“告诉人”的是剪掉日记之举,原本是两件事;文中混为一谈,推 论也就难以站得住脚。   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与周作人失和之谜”也属隐私。所以前面关于“鲁 迅与许广平定情之谜”的话,这里也能应用。虽然我承认,该事对于周氏兄弟双 方此后写作与思想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因而与另一个“谜”有所区别。但就这 一事件而言,在未曾发现任何新的材料之前——鉴于当事人及知情者均已物故, 且各位生前并无明确说明,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有什么新的材料了——与其妄自 揣测,不如止于事实。而这也是两位当事人自己的态度。鲁迅对此的直接表示, 其实只有一点,即用过“宴之敖者”的笔名;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鲁迅曾 解释说:“宴从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 的。”正是前述止于事实。周作人提出“不辩解说”,《知堂回想录》有云: “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也是止于事实。   《鲁迅的五大未解之谜》一书中,真正值得研究者关注,也可以论争的,只 有“鲁迅死因之谜”与“鲁迅丧葬费用之谜”二事。虽然如前所述,两“谜”大 小有别,但是参与论争者,的确都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至少是对旧有材料做了 较为认真的核实。这是很难得的。不过研究者在得出相关结论时,仍不无意气用 事、深文周纳之嫌。而这种现象同时发生于论争双方,就不能不令人特别留意了。 好像咱们的研究者还不大习惯——或者说不大能够——科学地对待所研究的问题。 话说至此,我想推荐一本小书给此书的作者和读者以为参考,即罗尔纲所著《师 门五年记》。那里胡适谆谆传授给罗尔纲的,似乎也颇值得我们学习一番。总括 一句话,即如胡适所说:“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 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 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这个意思 说来平凡极了;然而真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   谈到“鲁迅死因之谜”,我也主张止于事实。我看书中有些文章,大胆假设 之后,不继以小心求证;却以假设为前提,再行推论一番,尤其涉及对须藤五百 三医生的评价,显然不能坐实。我们过去吃过这种思路太多苦头,古训有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XYS200312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