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也谈黄仁宇   GPMAW   这两天读了王春瑜的“琐忆黄仁宇”和后来几篇评论,也有点想法想说说。   王文提供了一些大陆史学界与黄先生接触的一些片断。很明显,从中可以看 出大陆史学界不喜欢黄(如果王能够代表史学界一部分的话),遗憾的是,这并 不是基于学术,而是基于其行为作派没有所谓学者的“温柔敦厚”,且由此进而 鄙视其“国民党的下级军官”的背景。评价一个学者不是根据学术成就,而是出 身背景,我不知到底是谁有失学者风度。更荒唐的是,按取得博士学位先后排的 “辈分”也要硬套上来,非说人家和自己是平辈,却不知黄的军中经历,正使他 切身经历历史之巨变,方能以更广的视角从事研究,岂是在书斋中皓首穷经的一 介腐儒可比。   文中表现出的论资排辈,故步自封不仅于此。再如,黄谈及“五百年大循环” 的“大历史观”时,王的反应是“听之无味”。我是历史外行,在我看来,研究 明清史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百年来的衰落提供一个解释,提供一点教训。王文提 到的那位毓老认为论文都一般化,宁肯呆在房间里也不出来讨论。与其讨论那些 鸡毛蒜皮的历史事实,还真不如谈谈“大历史观”呢。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学家 不会对此无动于衷。当然,泛泛而谈,没有任何意义,要有事实,有数据,有分 析。据黄在“万历十五年”中讲到,他对明代的财税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一个积 极的,有准备的学者也不会放弃这样的交流机会。王说黄是“性情中人”看来倒 是不错,可惜这些全不符合这位平庸的历史学者心目中的学者风范,于是统统归 为“旧军人的不良习气”。   本人喜欢关于历史的杂七杂八的东西,以前甚至想到过去学历史,最终为 “稻粮谋”,还是放弃,对史学界也并不了解。一个儿时伙伴那时也立志学史, 最后阴差阳错学了新闻,大学毕业还想圆梦,打算考历史的研究生。其祖父曾为 司徒雷登秘书,与老一辈史学家有旧,于是安排他与某学者见面。那学者问他, 对什么感兴趣,答曰:想研究中国为何资本主义没发展起来。那位老学者坦率的 告诉他,历史学家不研究大问题,历史学家说一句话要有十个证据等在那里。终 觉与其想法大相径庭,遂放弃。   国内由于社会环境原因,很多问题不可以自由讨论,观点与外面差异很大, 这都可以理解。就我自己来说,读“万历十五年”还是在高中,那时第一感觉是, 原来历史书还可以这样写法!惊叹之余,总觉得感情上,或者说从自己所受的国 内教育来看,书中所谓“中国不可能自发进入资本主义”的观点以及关于海瑞的 评论当时很难令我全部接受。不过,这并没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有启发意义的好 书。后来又读他研究蒋介石日记的著作,竟无一点负面评价,有点不可思议。再 后来知道他曾在国民党军中供职多年,求学之路颇为坎坷,他的“大历史”的研 究方法常为正统史学家所不容。这样,我理解了他一些观点的个人来由。对于历 史,见仁见智,人们可以不喜欢他的观点,但不可否认,他提供的研究方法还是 很有意义。从王文来看,作者与黄先生的直接接触仅限于87年的一次国际明史研 讨会前后。我猜想,作者对黄先生的看法归根结蒂来源于对其观点的不悦,然而 由此鄙薄其为人,极尽诬蔑之词,就有违学术道德了。一个学者应当更能容纳不 同的学术观点才是,因为学术进步正是源于不同思想的碰撞。一个容不得新观点, 新方法的学科是僵化,没有前途的学科。况且,从更广的角度看,也许真理在黄 先生那一边。 (XYS200412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