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胡笳   看罢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不知怎么就想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且不论黄仁宇论著《万历十五年》、《中国大 历史》等臧否的人物是否是英雄,单就他本人的学术经历,我就认定他是个不折 不扣的史学英雄。   很多人认识黄仁宇是从《万历十五年》开始的。说起来,这本令黄氏身价陡 升的专著出炉,还有一番曲折的经历。当时,该书尽管受到英美汉学史学主流专 家的强有力推荐,但黄仁宇“试过三次出版商,每次原稿都被退回”。商业性书 商认为应该由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大学出版社认为应该去找商业性书商。想不到 大洋彼岸的学术著作也有这种遭际。更要命的是,此时他还被自己所供职的大学 解聘,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到1979年春季,黄仁宇已在纽约纽普兹州立大学 连续任教十年,是正教授,一般称为“终身”教职。而对青年从军、中年始受完 整学术训练且年届46岁才获博士学位的黄仁宇来说,其时正是学术黄金期,纽普 兹教亚非拉、印度、俄罗斯历史的教师全被解聘,继续任教的则是教美国史、西 欧史的教师,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西方中心论”。诚如黄仁宇在回忆录里谈到 的,表面理由是“大学最近删减预算对教职员的影响”,而实际上这次解聘对黄 仁宇而言“这是侮辱,也是羞耻”。而他最为担心的是,工作丧失可能连带摧毁 他作为著作家的身份。与他的被解聘一样,黄仁宇该教职的获得同样缘于一次看 似偶然的机遇。1967年,也就是黄仁宇获博士学位三年之后,纽普兹的系主任彼 得·莱特外出公干,恰与余英时在飞机上同座。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汉学界实 际上是与中国学人互补而成的。蒋廷黻是费正清的老师,余英时是费正清的门生, 黄仁宇又是余英时的学生。彼得·莱特与余英时同机而行,遂使黄仁宇成为纽普 兹当时的一位教员。人生际遇,充满偶然的机缘。在寻找出版备受挫折之际,他 将全书译成中文,黄苗子、廖沫沙等人的帮助使该书在内地的出版成为可能。而 送到耶鲁大学的英文版《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年,无关 紧要的一年)到了内地以后就变成了学界中人认为非常要紧的“万历十五年”了。 该书尽管并未宣扬黄氏“大历史”的史学方法,而重在展现帝制中国末期的切片, 而实际上也彰显了他的大历史观。对于看惯了吴晗《朱元璋传》、罗尔纲的太平 天国一类史学论著的内地学者来说,《万历十五年》既有点这位半路出家的史学 家的野狐禅味,又有些受过西方正规史学训练的“洋味”,当然,更多的还是其 中浸淫了黄氏的个人体验。   一如黄氏在《黄河青山》里所言:身为历史学家,不能太仁慈、和善或具有 同情心。史家的主要任务,在于将他对历史的见解和现代的读者分享。从《赫逊 河畔谈中国历史》到《万历十五年》,在黄仁宇的一系列史学论著中,我们分明 看到自明以降的中国,几百年来,无论其政府体制,官场规则,民间游戏,几乎 无甚变动、进步。基于此,一个历史时期切片,能让人看到几百年来中国社会细 胞活动的情况;也基于此,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内战频仍也就有了答案。黄氏的 《黄河青山》是历三载而成书,所书人事仅止于1983年,且生前有嘱,须待其百 年之后方可翻译出版。这本书当然不像《万历十五年》那样有他自译的光润,史 家笔法一经译者中介,多少有点“隔”,更何况回忆录中有些人名、地名似乎也 不那么准确。我在前文说过,黄氏论著的个人体验是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味方 剂。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拿破仑;而成为“国军”的下级军官后才发现在中国这 是天方夜谭。他见过蒋介石,抗战时在印缅呆过,后来又领略过林彪在东北的 “人海战术”。中年后长期在美国的生活,使他对过去的往事有了时空的间隔, 这对历史学家是大有裨益的。黄氏回忆录里对故人的回忆也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 视角。如杨开慧的死、范长江新闻事业的肇始等等,说是揭秘就囿于流俗,确切 地说是让今天的人们对旧中国有了份更真实的了解。和许多回忆录一样,除了政 治、战争,《黄河青山》里还有年轻人的爱情。手抚《黄河青山》有些斑驳、沧 桑的封面,忽有稼轩词涌上心头,稼轩也是青年从军的人呵:“青山遮不住,毕 竟东流去”,信然。 中华读书报 2001年8月1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