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论金庸小说 刘再复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文学史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文学的意识形态化,“五四” 时期短暂的自由氛围转眼便烟消云散,文学自觉或不自觉转变成党派的工具, 作家自觉或不自觉改变立场成为党派中人。特别是新文学中的左翼作家,不仅 将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成解释生活的信条,当成观察生活的唯一角 度,而且更将作家组织化,致使作家的思想、生活、写作都置于一个非个人的 机构的统制之下。就像本土传统的写作易于屈就都市商业的压力一样,新文学 传统的写作在“五四”退潮之后便屈就了意识形态的压力。文学成了意识形态、 政治权力的婢女,这是一个事实。从二十年代后期,经过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和 四十年代延安文学到五十年代直至文革结束,前后六十馀年时间里,文学就像 得了不治的绝症一样,在意识形态的统制之下奄奄一息,了无生机。   金庸的写作与新文学的意识形态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十年代,文 学的写作万马齐喑,大陆作家纷纷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金庸在香港一隅保 持了文学的自由精神,这是极其可贵的。他像他笔下虚构出来的武侠英雄一样, 凭著一身胆识、一身武艺,敢爱敢恨,无拘无束,堂堂正正做事,本本色色做 人。假如我们追问金庸何以写得出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那答案自然在除了文 学的本领外,还在于他对文学的这种信念。伟大的创作无不根源于自由的精神。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金庸生活于人身自由度较大的香港,政治生态环境不至 于如当时大陆那般恶劣,写作自由本来就存在。这只是一个大体上的事实。应 当注意到,社会体制赋予的写作自由并不等于文学的自由精神。在一个充分商 业化的社会,束缚精神的压力,较少来自政治,但更多来自商业利益、大众趣 味,来自心灵的自我束缚。不错,金著武侠初刊报纸时就获得了读者的喜爱, 但他正当写作的盛年便决定封笔,放弃了巨大的后续商业利益,又费时十年, 全面修订已刊作品,这在武侠小说史上也是仅此一例,足见金庸对文学的信念。 六十年代初,因大陆三年自然灾害引发难民潮;六十年代中期,因红卫兵运动 引发左翼学潮、工潮。查先生其时主持《明报》,持论均逆潮而上,他成了众 矢之的,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而处之泰然。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信 念,既见于他的做事,也见于他的写作,而这正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作品所写, 不必尽是作者的经历,然必与作者的品质精神息息相关。我们在金庸作品中体 会到的独立不拘气息、任情自由的精神,正是金著武侠成就的因由本身最好的 注脚。   金庸写作的自由精神,不仅使他的小说能够以自觉自创的文体把本属于俗 文学的武侠小说提升到与新文学同等的严肃文学的水准,而且使他的小说在审 美内涵上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单维现象(只有“国家、社会、历史”之维), 增添了超验世界(神奇世界)和内自然世界(人性)的维度,使“涕泪飘零” (刘绍铭语)的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另一审美氛围,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缺少想像力的弱点。而在描写“国家、社会、历史”维度时, 又用现代意识突破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消解汉族主义,质疑了通行 的本质化了的“中国人”定义,使得金庸小说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和共同 梦想。   金庸对武侠小说的贡献是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武侠小说的成型 是在清代,到了民国年间有了大的发展,被称为旧派武侠。旧派武侠在叙事描 写、塑造人物上都有可观的成绩,但它们的最大不足在欠缺表现人性。金庸对 武侠小说的最大发展是将非现实的武侠题材同探索人性结合起来,于无处可寻 的江湖看出社会,于无处可见的英雄大侠读出丰富无比的人性,于神奇怪异的 功夫显出文化特徵。在他的笔下,武侠小说既有娱乐趣味,又有深入严肃的思 考;它的题材纯粹是文学传统的产物,但在荒诞不经的想像里又蕴含丰富的社 会现实内容。金庸将武侠小说带入了全新的境界,被公认为新派武侠最杰出的 作家。武侠小说大概会为锺情于它的作家一直写下去,如果我们不能断言后无 来者的话,那么说金庸武侠的成就属于前无古人之列,应当不是什么夸张其辞。 (本文原长七千字,经删节)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