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王朔一股“哈喇味” 航埠侬 “偶尔露峥嵘”的王朔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我看金庸》的高论后,闹得 沸沸扬扬了。义愤者有之,附和者有之,还有人一副世事洞明的神情,劝我们 不要太当真,王朔嘛。 不过这些踊跃者的言论大半是即兴的,而且几乎不是在谈文学。倒是王朔算是 在谈文学———起码这是他所理解的文学。 显然,王朔想告诉大家,金庸的武侠作品绝不是好小说,而且“写小说能犯的 臭全犯到了”。为了论证这一命题,他还端出了几个不同层面的理由。 首先,是他如何一再想读而终于读不下去,且觉得有一股“哈喇味”。说实话, 这样的理由世界上任何人都反驳不了。嗜钙症患者喜欢剥墙壁泥吃,把他拉到 酒席上他真能吐给你看。没办法,每个人的趣味都不一样。 第二条理由很能唬住人,也是许多人一不留神就会从嘴边溜出来的,看来王朔 也未能免俗———这就叫“打上阶级的烙印”。那就是搬出民族、国家来——— 通常这就是ultimaratio了,听者至此或者只能三缄其口,你还想 跟他辩什么不过这次,他的“最后论据”大概是用错了。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 有缺陷,是什么“野生动物”,并不是我们臧否作者的理由,更与“国格”毫 不搭界。陀斯妥耶夫斯基写了许多灵魂有疾病的人,有些人还格外罕见,也没 见有人说他往俄罗斯同胞脸上抹黑。说到底这不是文学的事。不过,从文化和 民族心理的角度,这种动不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现象倒很值得研究。 以前部队大院里的孩子,每日价耳濡目染,心里装了许多有份量的词。三五个 小同伴聚在一起,筑个小土堆就当高地,幻想着振臂一挥、激起万千民众,把 红旗插遍世界,比格瓦拉还格瓦拉,多浪漫。只是几十年过去了,还玩这游戏, 未免太不长进。不过怨不得王朔,比他年齿更长、更有机会穿套装的人,也会 一不小心露出儿时的光腚。 当然王朔也还端出文学批评的理由的,而且从某个意义上看,不能说不地道、 不正统不知他现在在哪个机关领工资。只是他的那套标准,在我看来,似乎也 透着一股“哈喇味”,细细想来,其娘胎或许就是××现实主义+××浪漫主 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主要是十九世纪文学的标签。此前数千年的文学, 各个时期各个国家都有其规范,而且是严格的文学规范,但没“主义”什么事。 更重要的是,古往今来,文学或者就提小说是有类型之分的,每种类型都有 自己的规范。无论是中国的武侠还是西方的picaresque流浪汉小说, 都描写一些规定情境之下的特定人物,为了情节展开的需要,也允许 deusexmachina机关降神。不说荷马,不说索福克勒斯,莎士比 亚那里难道就没有———去读读他的喜剧。把一种类型的规范强加在另一种类 型头上,等于在责怪帽子为什么没有两条裤腿。 王朔可能会说,那些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我们现在要有新意,我们生活在二 十世纪。可是,金庸所写的,从来没有二十世纪的人,最晚不过是十八世纪的。 至于他的小说,有没有新意,各人的看法都不同,你搬出自己的感觉,没有人 会来与你理论。但是一个二十世纪的作家,总会有二十世纪的痕迹。假如咱们 都服现代的文学批评行话其实未必都是新的,那倒不妨问问,《鹿鼎记》里的 parody戏仿难道就看不出来嘛眼神。 顺便说一句,许多人都很难避免一种历史哲学上的自相矛盾:一方面相信新陈 代谢,旧的东西就是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另一方面,却不肯把历史辩证法中所 蕴含的历史相对性用在自己头上,总以为自己的标准就是永恒的规范。就像 《小癞子》中那个弟弟,跟着别人骂自己的父亲“黑鬼”,却不知道去照照镜 子———兴许他们没有镜子。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