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佛法在何处? --评中青报再评金庸《八风吹不动?》 萧为 举苏轼、佛印“八风不动,一屁过江”的故事,比喻王朔对金庸的争论,够 俏皮的。以这两位才士禅僧的往来诘难编故事,本为南宋说话人的故伎,尽管佛 印未尝到黄州。但“一屁过江”,却也把苏轼面对棒喝叱骂的窘急刻划入微。可 见“八风不动”是化境,并非说到就能作到的。金庸面对王朔的肆言无忌,回了 一句“八风不动”,自然成为讲这故事中的人物了。那么王朔是谁,佛印,还是 “一屁”? 此文并未追究此事,转而大谈特谈当今电视频道港台武侠剧泛滥的感慨。 “一屁”之用只是起兴,“伤心人别有怀抱”,倒也是常见的文章作法,只是前 言不搭后语。原以为是借题生话的,不料只听见一声响,就改行进鼓点“哒哒哒 哒”了,倒也让人意外了一把。 我想,即便铁杆金庸迷也无意天天看金庸的。电视节目类型的单一,包括小 说创作的“萎缩”,都赖不着观众读者及其喜好趣味,而应从“有出息的文艺家” 找因由,打文艺“义无反顾”地走向市场化后,我们的文艺体制,创作人员素质, 以及操作运转系统的实用性方面来追究原因。比如当代影视界,我就以为有种类 似“阉人”的心态,这就是过分倚赖权势运作,过分依靠封闭圈子,早已失去了 原创能力,从而丧失了对历史和现实敏锐的感悟力。这在“名流”中尤其明显, 王朔及其“哥儿们”即不能辞其咎。现在中国的“专业作家”,具体说就是占着 “作协”大大小小的位子,领着一二三级公家薪水,把持着国家出资刊物的一把 子人,也具有同样的病灶和体征。盖缘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品许可制度,至今仍然 有效地保护着非市场机制时代就占据着“文化”位置的一把子人。这种体制也有 点“八风吹不动”的味道。因此一方面不合播放要求的“国产”电视剧大量积压, 而良莠不齐的港台剧充斥屏幕;一面读者难买愿读的作品,而书商又大量压库。 不借“一屁”话由,而是就这个话碴开砍,那完全是另一码子事儿,决不会招来 “金迷”或非“金迷”飞板砖的。指哪儿说哪儿,也应该是“求实”之要义,而 非“指桑骂槐”,更不该“指鹿为马”,把自己个不是的屎盆子栽到别人头上。 作者似乎钟情于“五十年大庆期间剑风暂敛,荧屏上有了刚劲清新的生活气 息”的快活瞬间,想也是王朔“新时期文学”的同志,而且认同“主旋律”。那 么请总结一下何以会出现“金庸小说和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的的确确是‘毫光照 大千’了,中央电视台不是又要精拍《笑傲江湖》”的局面,然后再请“有出息 的文艺家”创作出“真正能塑造国人优美灵魂的‘两为’文艺”,用自己切实的 努力和“为人民喜闻乐见”来改变它。 “一屁”之喻,足够幽默,金庸回话,果然中了媒体的“道儿”,说不定人 家早在这儿候着呢!但毕竟只图痛快地放气,难免引起环保争议,所以现代社会 中,痛快也须分场合。至于说五代以后禅宗时兴的“呵佛骂祖”,倒也别有深意 在。据说东坡左迁惠州,佛印曾遣道人卓契千里致书,其中有“昔有问师:‘佛 法在何处?’师云:‘在行住坐卧处,著衣吃饭处,屙尿撒屎处,没理没会处, 死活不得处。’”我想,解决中国文艺“没理没会”,“死活不得”的现状,求 取健康繁荣开拓发展之道,就在“有出息的”中国文艺从业人员生斯长斯的此地 此岸,而非关港台金庸,遑论欧美。 我引的典故出自《宋稗类钞》。倒想借问一句:阁下所引,出自“何典”?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