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王朔想干吗? zhaozhongcheng 读到一篇报道,说是著名诗人艾青之子艾丹的小说《下个世纪见》11月8日 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王朔专门为其作序评介。序中说:“艾丹的《下个世 纪见》正是这样一本开卷有益的小说。它符合我喜欢的那类小说的全部: 东拉西扯,言不及义,逮谁灭谁,相当刻薄。”并声言:“也许我心理不 太健康,也许我有窥阴癖,我比较喜欢看那些被驱赶到或者自甘堕落于社 会边缘的人写的那些轻佻的、好玩的、不干什么正事的生活流水账。在那 些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常常不经意地说出我们想到但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 把我们内心深处隐藏很好的欲望一语道破。对一个孤陋寡闻自我感觉良好 的正派人尤为有益的是,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我们看不起的人的眼睛看到我 们自己的形象。这对我们修补破绽继续装下去十分关键。” 序言里的这些话,或许能反映出王朔所喜欢的小说作品应该有这样的特点: 从表现形式上看,小说要“东拉西扯,言不及义”;从内容上看,要能够 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常常不经意地说出我们想到但不好意思说出口的 话,把我们内心深处隐藏很好的欲望一语道破”;从写作风格上看,要 “逮谁灭谁,相当刻薄”。理由是,这样对正派人有益,“可以通过那些 我们看不起的人的眼睛看到我们自己的形象”。目的是“修补破绽继续装 下去”。 联系《我看金庸》一文,看起来,王朔是崇尚文学的批判性的,那就是文 学应该能够揭示我们的内心世界,暴露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换句 话说,文学应能够直接指向我们的人性,抑或是民族性,将我们血液中或 说是骨子里的东西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看清自 己的嘴脸,以此“负起教化民众的大任”,而不是“往一些角色脸上苦苦 贴金”、“纯为娱乐大众”而写。否则,“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 原则,最恶心。”这无疑是很严肃的。 然而从作者的角度看,并非每一个作家都能担当起这一大任,即如金庸, 也只能叹言:“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 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如果从读者的角度看,则更是各有所好,各取所需,未必都能自觉自愿地 去接受文学的教化。 尽管王朔对“四大俗”不嗤一鼻,但并不能改变乐意“俗”又“俗”惯了 的人们的存在。事实上,王朔及其所喜欢的作品是作品,他人的作品也是 作品,恰如《中国青年报》在一篇编者按中所说:“文学的植物园里,既 有鲜花香草,也有嶙峋怪石。”如果全是仙人掌或仙人球,又怎能称得上 是“植物园”呢? 是强调文学对大众的教化?还是强调大众对文学的需求?从来就没有一个 绝对的定论,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定论。毕竟二者是相互依存而存在, 没有作品便没有读者;而没有了读者,作品乃至整个文学的存在也就失去 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应该,也没必要去肯定是坚持教化还是坚持 需求,因为从文化的过程看,教化和需求是能够在作品与读者的相互作用 中自然地达到平衡的,虽说有时会出现某一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说到批判,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先生一支“投枪”,枪枪指向我们民族 虚伪性、劣根性的病灶,不见血不罢手,诚可谓不遗余力、至死方休。可 王朔比起先生来,似乎有所不同。比如,先生是自己用“枪”,不利用他 人;王朔则需要借助于“那些被驱赶到或者自甘堕落于社会边缘的人写的”, “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常常不经意地说出”的“我们想到但不好意思说出 口的话”;再如,先生的最终目的是惊醒世人、治病救人、完善人性;王 朔批判的归宿却在于“修补破绽继续装下去”。两相比较,王朔似乎不够 光明,也不是那么磊落。 闻说王朔在继批金庸之后,还将批一批鲁迅。但望王朔别再把立足点又放 在了“修补破绽继续装下去”的目的上,那样,会让人失望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