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比较金庸和王朔 水临烟 王朔对金庸的指责主要是两条,一是金庸的写作手法;二是金庸所宣扬的观念。 令我感到疑惑的,就是这两点简直可以和王朔自己套上。 先说观念问题,王朔说金宣扬的观念给外国人留下了中国人的坏印象,是陈腐的。 可王朔自己宣扬的什么呢?别人是怎么看王朔的我说不好,而我认为他写的是中 国人当中那所谓的"垮掉的一代"。那一代人,就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出生的人, 青少年时代正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比他们早的那一代人,无论他们 养成的世界观是左的、僵化的还是什么的,起码他们拥有自己的信仰和理念, 同时在教育方面他们也是有系统的;比他们晚的那一代包括八、九十年代的人, 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所接受的观念没有根本性的对立,同时教育上更有系统, 而只有他们这代人最为奇特了。王朔写的就是这些没有信念、没有理想、对什么 都鄙视都嘲笑的形象,这又给外国人什么印象呢? 换一个角度看,王朔的理念本来就是一种反传统的反道德的,怎么突然说起这种话呢? 这不象王朔的话,倒象中宣部的口气,这令我感到很疑惑,好象这不是王朔了。 作家各有各的理念,用自己的写作表现自己的世界观,则是每一个作家必然的行为, 不管他的观念在别人看来是对是错,表现理念的行为本身无可指责。如果不赞成 那理念,尽管去批驳,何以要指责作家本人的写作行为呢? 再说写作手法,这本身就是王朔和金庸之所以为王朔和金庸的地方。金庸的作品不 客气地说,原来就是一种很纯粹的商业行为,为支持明报而写。从他的作品不同的 版本作的修改中可以看出他写作手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轨迹和观念的更新步骤。 而王朔呢,只看他的代表作看不出他的变化轨迹,其实他当初的商业行为更严重, 而由于香港和大陆的不同文学环境,他字里行间表现得比金庸更隐秘。说金庸不管 读者的感受而只按自己的思路拼凑情节,可看看王朔他自己呢?编《渴望》的时候 就已有过表现了:不是观众都认为刘慧芳是好人么?那么就让好人总是倒霉, 总是不顺,观众就总是希望出现转机或奇迹,就总是要看下去,这是顺应读者的感 受么?这不就是按自己的思路拼凑情节么? 我之所以感到疑惑,是因为不理解王朔何以如此评论金庸。象何满子那样说金庸, 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在他作品中表现出的理念本来就是与金庸冲突的,实际上我 对何的作品并不觉得讨厌,但他非要以自己的观念去非难别人的态度令我不快。 而王朔不同,我就不认为他用来非难金庸的那些观念就是王朔自己的观念。那么王 朔为什么要用这些"通用"的观念来非难金庸呢?让我疑惑的是,这些观念都是可以 用来非难王朔本人的!我觉得这恐怕只能从王朔本身的另外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上去 分析了,这放到后面去谈,先谈谈我对金王两人的比较。 从金庸的早期作品看,他自己的理念本来是自然在作品中流露的,后来成为刻意追 求表现某种理念了。如"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就是金庸自己为区别前人而自攥 的标准。而从他的写作历程来看,武侠的创作本来是为写而写的纯商业活动, 随着他在文坛上文学活动的逐步积累和武侠文学的发展,从而达到今天的地步。 在香港的文学环境中,金庸也没有免俗,也是从迎合读者口味一步步过渡到引导 读者思维的。这一点是金庸的固有缺陷,到他封笔时也解决不了,将来恐怕也难。 因为他的作品已经定型,再怎么改也无法脱出基本框架,而金庸则是依靠他自身 所具备的较深厚的文学功底来支持他创造出来的这个体系。从武侠本身来说, 到今天还是处于"通俗"文学的范畴,高明如金庸,也没超出这个范畴。金庸在文 学史上,恐怕难以再进一步了,因为他本人的文学观定形后再突破的余地不大了, 造物主也不会给他更多的时间了。他的封笔,本身是两面性的,一者是明哲保身, 再写下去很可能会因观念的固化和文思的僵硬而使自己已有的成就遭到破坏, 二者也是需要在达到一定文学境界后重新构思观念以求新的突破。大多数作家都 有这样一个阶段,而且大多数作家也难以突破这一关,一旦突破,就是迈入文学 大家的行列了。遗憾的是,金庸由于商业环境的限制,这一步走得晚了,比较别人 高明的地方是他终归走出了这一步,但是直到今天还是没有达成突破,否则武侠 真有可能从"通俗"文学再上一个台阶。可以再看看柯南道尔的先例,福尔摩斯的 形象到今天还有生命力。当年他在英伦三岛的影响比金庸在华人社会大得多, 金庸写小龙女跳崖,不过引来读者的大量来信,影响到报社的发行;柯南道尔把 福尔摩斯写死了,引来的是示威游行,报社差点儿让读者夷平了!但是,柯象金 庸一样,后来的那一步也没完成,尽管福尔摩斯那样有生命力,在文学史上还是 无法与一些人物并列。 王朔呢?就在"通俗"这一档次上,他还远远未达到金庸在文学史的地步。就知识 生活的积累而言,他对古汉语和历史方面的修为比金庸还差得远。以我个人的观点, 人文科学的各科都必需有足够的历史学基础,文学更是如此。可想而知,王朔为什 么只是时代文学而不是当代文学了。但是,王朔比金庸有一个强点,就是他从一开 始创作就在理念表现上有自觉的把握,后来每走一步都没有出现偏离,即使在他完 全为"商业"而写作的那些难看之极的作品中也没有放弃理念。 他最早的作品是"伤痕文学"类的,在同期的伤痕作家中刘心武等人后来都没有突破 自我,而王朔突破了。说到突破,王朔是从《等待》到《空中小姐》到《一半是海 水一半是火焰》到《顽主》到《玩的就是心跳》到《看上去很美》,一次次达成突 破的。在作家成名的早期,这样的突破会一再出现,一个台阶再一个台阶地向上走, 而到了一定高度时就有了我上面说的那种根本性的突破了。看看金庸的作品序列, 也可以见到他一步步突破的轨迹。然而,当达到这一关键阶段时,作家往往已经 是大名人了,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作家完成这一突破的最大制约,大量的作家没能完 成自我突破,就在于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基础,我还是认为没 有生活基础的文学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 王朔比金庸强的地方在于他对自我理念表现上的主动把握,这是金庸成名后才开始的 行为。但是当理念表现达到一定高度时,与突破自我就会紧密结合了。从王朔创作的 轨迹看,他这几年正是处于这个阶段,为什么他九十年代中期不再写了而把主要力量 放到电视电影上去,还冒充大尾巴狼当什么导演?很简单,创作的源泉枯竭了,需要 寻找新的灵感,对自己的生活积累要重新换一个角度观察。大量作家对此过程的感受 是不自觉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欲望,所以他们也就永远成不了超一流,王朔本来 在这一点上作得很好,而到了《看上去很美》出来,我看了那书后感到他的突破失败 了,他没能突破自己以往的风格和理念,显现出一种对生活理解的迷茫。同时,在写 作手法方面把他最薄弱的地方,即整体构思的"学生腔"问题全暴露了。这问题在他以 往的作品中就有,但读者往往被他语言方面的特色吸引而忽视。现在他要在情节构造 上取胜,那么问题就来了。所以,我认为他的突破失败了。 现在,他突然又对琼瑶和金庸开始品头论足,又可以看出他在文学理念上的迷茫和对 自己以往的理念的抛弃,不是在用自己的观念去分析琼、金,而是用一种大众化的文 学理念来分析,而实际上是对自己文学观的一种错位反映。我个人认为,王朔还是为 名所累,走上了他自己所批判过的刘心武等人的老路。 当然,王朔比较金庸有一个优势,他还有时间去继续完成这种自我突破,还有希望去 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封笔后的金庸,一直是在名人的光环束缚之下,只能从自己已 有的作品中去修补与回味自己的理念了。但是这也不能下结论,人是活到老学到老, 以金庸的功力,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别的认识,谁能料到他在进棺材前会不会再踹一脚 出来呢?^Q^ 至于王朔评金庸的态度,其实是在努力保持他自己原来的语言风格,并不见得是内心 真地对金庸不敬,另外文人相轻也是文坛上的惯例,这就不多说了。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