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学问家与公共刊物 丁东 有关《读书》的争论,虽然因“长江读书奖”而引发,但背 后的原因,不能不牵扯到这几年《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 杂志原来由沈昌文先生主持,大约四年前改由汪晖等人主持。几 年来,风格大变,订数一路下跌,使喜爱《读书》的一批读者和 作者感到失望。本来,谁主编刊物,都有权决定这个刊物的面貌。 但《读书》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一直是中国知识界首选的交流 思想的公共平台,现在已经渐渐演变为以某个学派为主的园地, 就不能让曾经喜爱它的人们感到遗憾了。 对于《读书》的转向,不少人对执行主编汪晖有意见。我倒 不赞成责怪他。作为一个学者,他有权张扬自己的思想倾向和学 术爱好。既然让他当执行主编,他当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左右 《读书》的面貌。比如他自己就喜欢深奥的文风,又怎么能要求 他办的刊物让大家都看得懂呢。问题在于,《读书》杂志的广大 老读者,还抱有原来的期望。这就要怪请汪晖入局的三联书店负 责人了。是你的用人新思路,让那些忠实的读者们失望了。 对此,董秀玉女士是这样解释的:“接任人选的确定,经过 了多次的方案和讨论,也征求了不少人的意见。首先,《读书》 选用主编,用出版家好,还是用学问家好,有很多讨论。当时一 方面没有合适的‘出版家’可以选任,同时我也认为,《读书》 实际上是由一批学问家兼出版家提出理念和筹划创办的,思想路 线和学术理念都十分清楚,因此很快就树起了大旗,获得了广大 读者的信任。到了老沈和我手上,我们就不是学问家了。老沈还 可以用他自诩的‘贪污盗窃’和‘谈情说爱’的方式去借用一些 知识,但接任的人如果缺乏老沈那种勤奋和努力,那么《读书》 还能办好吗?因此,我比较倾向请学问家。但这个学问家必须是 熟悉《读书》杂志的。(我们当然不想办成学刊),根据编辑工 作的需求,又是知识面很广的。因此我们就在《读书》众多的优 秀作者中找。根据推荐,经过讨论,又了解了可行性,最后觉得 汪晖比较合适。当时我并不熟悉汪晖。但他已做了《读书》十年 的作者,学问人品上佳,跟老沈和《读书》的编辑都是很熟悉的 好朋友。实在是个最佳人选。所以就最后决定下来。” 问题恰恰就出在请学问家的思路上。 据我所知,原来《读书》编辑部用人并不看中文凭和学位, 大部分编辑学历并不高。这无意中却形成了一种优势。他们没有 学科、学派的成见,更能择善而从,兼收并蓄。可能三联书店的 领导对这一优势并不自信,所以在换班子的时候请进了两位博士。 如果办专业学术刊物,博士也许具有优势。但对于公共刊物来说, 专业情结太浓的博士,恰恰不适合充当操盘手。正是对于学问家 的迷信,使《读书》脱离了原来的读者群。 学问家大抵是经过多年学术训练的人,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思 维方式和取舍标准,一般来说,他们心目中文章的高与低,和普 通读者是有距离的。就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为例,请来的评委应 当说是学问家看得起的学者,其中有一些人本来具有公共情怀和 公共感受力,但进了这个场子,学问气就占了上风,他们评出的 著作,和读者推荐的著作,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落差,竟然没有一 本重合。得到读者推荐票最多的是《现代化的陷阱》、《陈寅恪 的最后二十年》、《天朝的崩溃》等书,我不知道这些书在评委 圈里是根本未提名,还是被评委淘汰了。这些书,前两本的公共 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本应当说学术性很强,就这样,还被《读 书》上一篇评论《白银资本》的文章故意贬低了一番。从这里, 就可以看出学问家的价值取向,和公共读者群的价值取向,有多 么大的差异。而过去的《读书》,主编的兴趣和公共读者群的兴 趣基本上是吻合的,是不存在这么大的距离的。 当然,我们可以再宽容一些。因为三联书店负责人的初衷并 不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请博士主持刊物有何不可呢?只是 一份曾经是很好的知识界的公共刊物,已经不能覆行原来的职能, 可惜了。 这使我想起四年前我和李锐先生(北京)的一次交谈。当时, 社会上传说沈先生要退,李老问我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我说,我 和《读书》交往不多。李老说,中国有这么一个能说点真话的刊 物不容易,就怕沈昌文退了以后,选不对人。我说,《读书》有 自己的作者群,读者群,谁上来也不能不考虑。李老说,不一定。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李老看得深。 好在中国很大,东方不亮西方亮。一些朋友已经注意到,过 去《读书》的功能,已经由《书屋》等杂志履行起来。而《书屋》 的主编周实,恰恰又是一个没有读过正规大学的文化人。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