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有关余秋雨散文的论战 □怀冰 (摘自《秋风秋雨愁煞人》,萧夏林 梁建华 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ISBN 7505935879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在读者中产生 了强烈的反响,使其卓立于繁华竞逐风流辈出的九十年代中国文坛。在赞誉声传来 的同时,对余秋雨其人其文的批评与非议也接踵而至,可谓毁誉参半,形成了今日 文坛独特的景象。本书把一个时期以来对“余秋雨文化现象”争论的文章集合成 书,以利读者们的全面了解,思考。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倍受青睐的文人 以往“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石一歌(即十一个)之一的余秋雨,据说甚得大陆一 些人物的青睐,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于是官方喉舌对他所撰写的 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吹吹打 打,作出与作品的素质完全不相称的过高评价。 有一篇文章如此评价道:“这个人(指余氏)的知识素养太丰厚博大了,那样潇洒, 那样从容,那样纵横时空又是那样忧郁,书卷气特浓。”“一遍一遍地读着余秋雨的散 文,我完全被他的大手笔大气势所折服,被余氏散文所显现的中国当代散文的大灵魂、 大气派、大内蕴、大境界所折服了。”“余氏散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 峰。无疑,余秋雨堪称大家。”(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 旅>到<山居笔记>印象》) 香港《文汇报》本年五月六日在“中华风采”版以整版全彩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余秋 雨,文中除了重复上述田崇雪的评价外,还引用另一评论家的夸张话语:“以人格的艺 术智慧,把我们的散文提高到了放诸当代世界的散文杰作之林也毫无愧色的境界上来 了。”文中以余氏名字已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 录》、《五千世界名人录》以资证明。 “余秋雨热”溯源 经过一轮十分热闹的吹吹打打之后,另外一些持有异议的评论家开始发言了。他们对 《文化苦旅》等之所以能引起轰动的社会效应以及作品的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不啻给 “余秋雨热”浇上一盆冷水,促使人们清醒过来。 余氏散文为什么引起轰动呢?是不是由于作品本身的素质高所致?汤溢泽在《<文化苦 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一文中认为,非也。他说:“余秋雨热”这一现象产生的主 因应归于“商业性的包装”,“如传播媒介的,乃至秋雨本人欲盖弥彰式的自己包装等 均把他打扮得金光灿烂。” 首先是文化界的哄抬,记者、编辑把一串串华丽的形容词编成花环戴在余氏头上, 《苦旅》全文在杂志上发表后,就有该文的专栏对它褒扬。接着书出版,其封二的扉页 上贴满了他文化功绩的标签:本书获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 佳读书人奖;封底“作者简介栏”则记载余氏拥有的众多头衔: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 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其兼职达百个,从 深圳、宁波等市文化顾问到各级文化决策机构的咨询委员;从东北黑龙江的话剧院到南 方广州话剧团顾问。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样的名流何处寻觅! 商业大潮的“媚俗”行为 王强在《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与文章》中并不认为余氏为当代散文提供了什么 “崭新的范例”。他说,余氏散文是感伤主义和伪浪漫主义的混合物,其特征为感情无 节制地泛滥,毫无深沉诚挚可言,而这两种思潮又是早已被人们所唾弃。伪浪漫主义在 四九年后的文坛大行其道,几乎成了唯一的散文风格。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散文已逐渐 摆脱上述两种思潮的影响,走向多元化。在此种文化背景下,余氏充满感伤主义与伪浪 漫色彩的散文,显然是一种倒退,是一种文化返祖现象。朱国华在《别一种媚俗》中认 为,余氏散文也是商业大潮中的一种“媚俗”行为。 王氏指出,余氏散文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作了极为简单的处理。他笔下写到各类人 --帝王、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画家和妓女等,但对他们心态的剖析却极为粗浅平 庸。他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缺乏体悟。 用文艺笔调写的议论文 我认为,从严格意义(狭义)说来,余秋雨的文章只能说是用文艺笔调写成的议论文 (当然从广义而言所有非韵文皆散文),以最为某些人士推崇的《一个王朝的背影》来 说,那约一万五千字的长文,不过是用文艺笔调边叙边议的康熙及以降几个皇帝功过。 一般历史书讲到这段历史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而余氏史料丰富,讲得生动有趣,说他 具有“媚俗”的本领,果然不错! 至于散文艺术方面,则很难说有什么成就。一、从语言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 其他文学体裁的要求一样,散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但余氏文章堆砌华丽的词藻, 滥用排比与比喻句,使文章显得臃肿不堪,而且文章沙石甚多。如《遥远的绝响》说 “统制这一切的巨手都已在阴暗的墓穴里枯萎”。按:植物才会“枯萎”,肉体只会 “腐朽”。“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后一句 罗嗦重复,应改为“不虚此行”。汤溢泽指出的《莫高窟》中的“来回徘徊”均属此类。 二、从结构而言,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散文虽言“散”,但亦须剪裁,适应安排材料, 余文在这方面却完全忽略了。最主要缺点有二:一是由于材料太多,被材料牵着走,简 直控制不住,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时为了使文章有文艺气息,硬添加上诗歌(或民 歌),在《抱愧山西》中大段引用民歌“走西口”即属此类,其实删掉它,对文章绝无 影响。余氏文章长达一万字以上是常见的,有的长至近二万字(《抱愧山西》约一万七 千字),就是欠缺剪裁所致,把此文与费孝通的《晋商的理财文化》(约五千字,刊 《读书》九五年第五期)相比,内容主旨相同,但剪裁艺术则判若云泥。二是结构单调, 变化甚少。不外乎开端自叙或抒情,然后借景物夹叙夹议,再以哲理性抒情结束。 见义勇为之举 有正义感的人士之所以对余秋雨的文章提出批评,乃是由于他曾经是“四人帮”的文 胆,在毫无悔意之下所写的一批拙劣的散文竟被某些人有意吹捧。是一种严肃的责任感 促使他们有此见义勇为的行动,值得一赞!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