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泼妇批评及批评家-----批王朔及张柠《文化奶妈余秋雨》 百梦生 一 相信大家总会在生活中碰到过一两次泼妇骂街的情景,那场面实在生动精彩:她在高八度 的高音区里,用自己正直的形象,谦和的人品将对方反衬的一钱不值,然后一边在 口头 上将对方变种为猪狗等家畜的同时,和对方数代祖宗发生性关系,甚至和去世数年的老太 婆搞同性恋也在所不惜。最后把不按她标准行事的对手贬成是人神公愤。 我之所以忽然想起这个场面,乃是看了2001,11,10的《羊城晚报-花地专栏》里的“文 风而动”的张柠先生的大作《文化奶妈余秋雨》一文,从这位认为“批评是逆时而动”, 专与大众文化对着干的批评家的嘴脸,----至少是在本文中的嘴脸。看着张柠先生,不必 去看正在骂街的“上海弄堂里巷的老太婆”,也能想象出泼妇的形象来。 你看他怎样的自我标榜:他早在十余年前就看穿了余秋雨不是人,只是“一堆闲言碎语” 。他比齐天大圣还厉害!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至多只能看出绝代佳人是动植物,但张柠先 生竟看穿余秋雨最本质的东西:只是一堆闲言碎语,一堆废话。只足见张柠先生眼光之利 ,比我们俗人高出不知几等。不过使我大惑不解的是,齐天大圣识穿老太婆乃白骨精所化 ,乃是有证据的:七八十岁的老太婆哪有十八岁的女儿!而张柠先生却无须佐证,金口一 开,余秋雨就从人变成“一堆闲言碎语”。-----此乃张柠先生往自己面上贴的一金也。 而更为可惊可佩者,乃是他为了阻止余秋雨这堆废话蛊惑无知少女,每天坚持在饭堂前超 度那些误入迷津的小师妹。(见附录的张柠原文)足见张柠先生真乃“虽力有不逮,而力 挽狂澜”的济世志士,厉害!中国向来 敬重那些看穿世道,隐迹山林的逸士,而那些“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济世者更被尊为神圣。张柠先生不简单啊。------此乃第二金。只是 ,买书的人我见得多了,却从不知买书时还要象拍戏一样,把喜怒哀乐摆在面上,让书摊 贩子对版叫卖的。(见附录的张柠原文)这回长了见识,原来买《苦旅》是要满脸愁容的 ,只不知到那些名妓艳史是否只能卖给妓女暗娼呢?《金瓶梅》又该怎么买法?此外,张 柠先生的名望品味也是极高的。在他眼中,“理工科低年级的女孩”一定是没品味的。只 有他这个文史(?)专业的毕业生,又专攻文艺批评,到过“受过很好教育的,满嘴英文 的”会员组织的沙龙里对话的“批评家”才有高雅脱俗的品味。呜夫!陈胜王的“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的真理流传了两千多年后证明是谬论,被张柠先生修正为:高品味的读者非 出自文史专业不可。我们这些理工科学生,品味如此低下,恐怕是没有批评文艺的资格的。 在用了六段文字标榜完自己后(他这六段文字的篇幅几乎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二,使我这个 毫无品味的理科生卑鄙的猜测:张柠先生不过是想借骂余秋雨来彰显自己),他便批评起 余秋雨来,看官且看: 有理没理,先扣帽子。他先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敢摸逆毛”的批评家,再扣一顶“专摸顺 毛”的帽子给余秋雨。他认为余秋雨笔下的“远苦近甜”及性情的“平易近人”是摸“顺 毛”的表现。可是,先秦魏晋比现在生活要苦,伊拉克战乱,卢旺达贫穷,相较之下,我 们甜蜜的多。可这些是客观事实啊。真没想到,现在写文化散文竟不能说真话。------这 样看来,要写文化上散文,非成为“颂古派”,非崇洋媚外不可。否则就是“摸顺毛”! 这还不行,还要把你比江山还要难移的秉性改过来,平易近人是不行的,一定要扮酷。否 则就是老太婆。张柠先生唠唠叨叨写了两大段,占了他批评余秋雨篇幅的三分之二,可是 他只对作品表现的空间,时间及作者的秉性作了一通狂轰滥炸,大家读完后,只知道余秋 雨不会篡改历史,而且态度不好,像个老太婆。却不明白余秋雨的散文到底是内容贫乏还 是表现力欠缺,何以张柠先生与之不共戴天。这正是泼妇批评的特点之一:泼妇在骂街时 即使指对手滥嫖烂赌滥交,却绝不举出人证,地点,时间。张柠先生只是抓住一点与作品 关系不大或无关(如平易近人)的东西,扣一顶帽子,作一回人身攻击,可谓深得泼妇法。 泼妇批评的特点之二乃是:本末倒置,声大就有理。张柠先生重点攻击余秋雨“化繁为简 ”的技巧时,对此泼妇法运用娴熟。他指责余秋雨简化了文明的特点。我读过的余秋雨的 作品不多,不敢妄议。只是纳闷:要批评余秋雨这种简化文明的做法,应该先点明文明的 复杂性,再指出这种做法会误导读者,然后归其谬以明读者。-----当然,我这个“理工 科低年级的女孩”的理工科师兄的想法,肤浅的怕要让张柠先生这位方家笑为白痴和“婴 儿级的读者”了。-----可是,张柠先生只是对余秋雨的态度愤愤不平:你居然敢如此简 化!此外,像太监的下面-----下面没有了。 最后,也是泼妇的绝招:凡不合他高品味标准的,不依他批评方向而面向大众的东西,就 是奶妈!可是,我们看看张柠先生的“高明”处:他把鲁迅简化成“骂人”,把托尔斯泰 简化成“书太厚”。(见作者原文)即使是我们这些“文化婴儿”也不至于如此浅薄。 张柠先生最后一段更是奇妙:余秋雨连到各国游历的自由都被张柠先生剥夺了。真没料到 ,跑了几个地方,写几篇游历散文,居然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创作方法。按张柠先生的逻辑 ,安坐家中,看着世界地图,就能写罗马斗兽场,写埃及金字塔的。张柠先生真是旷古 绝今(只能“绝今”不能“绝后”,因为张柠先生有可能将此项绝技遗传给他的儿女)的 奇才! 二 其实,从前些时候王朔拿名人开刷,就可见现今批评界泼妇之风盛矣。这些自封的批评家 ,每每抓住畅销作品及名作家高唱反调,一方面好显出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形 象,一方面也可以趁批评这些名人得些名声。例如王朔,沉寂之后,一骂金庸,大家又“ 记起这位“一不小心就写出一部红楼”的不知道是“痞子”还是“名家”的家伙。 当然,名人名著不是不能批评。但你至少得提出点见解:该作品如何粗糙,内容如何陈 腐,形象如何苍白无力,情节处理如何草率粗疏。可是泼妇批评家不然,近如张柠,如前 述,远则王朔批金庸,全是舍本逐末,抓住与作品本身无关的东西,诸如作家为人如何等 ,大肆攻击,显示自己眼光独到,世所不及。同时夹杂大篇的自吹自擂。读者看了他的批 评毫无所得,而且增加了疑问:莫非被他批评的人与他有仇隙?竟借批评之名行攻击之 实,或者是趁机出风头? 这样的批评对读者或作者都是毫无好处的。 三 张柠先生竟以为“批评是逆时而动的”。这个句子有毛病,因为主语少了定语。正确的说 法是“张柠,王朔等的泼妇批评家的批评是逆时而动的。” 批评从来都是顺应潮流,引导大众文艺的。一个好的批评家总能敏锐的感觉到时代的主 流,把握到文艺发展的趋向动静,从而做出导引的。当中或有相左或碰撞,但只是暂时的 。有时候是文艺发展引导批评,有时是先知先觉的批评家引导文艺向尚未凸现的潮流发展 ,大家看看文艺史就知道了。 批评家的功绩在于,他先发现了潮流,然后指引文艺,使之少走弯路;或者是潮流已经凸 现,他使之更为壮大。 批评家决不是为了跟大众文艺唱反调而存在的。 ------------------------附录张柠原文--------------------------- 载于 羊城晚报,花地2001.11.20“文风而动” 题目:文化奶妈余秋雨 作者: 张柠 余秋雨是我的一桩心病。他说他要封笔的时候,我心里说不出的轻松。没想到在国外溜达 一圈回来,他又开始在媒体咋呼了。 大约十年前,我还在上海读书。那时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整天摆在学生食堂门口8折 出售,购买者大多是理工科低年级的女孩。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号称320万,似乎就 敌不过余秋雨的一堆闲言碎语。我和另一位同学实在有点恼火,每天午餐的时候,就站在 书摊边捣乱,见到一个满脸愁苦的女孩来买《苦旅》,就大叫起来“苦啊---”,把她们 一个个都弄跑了。摆地摊的老头却不急不躁,守株待兔,撞上来的兔子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我们坚持了一个星期,终于败下阵来。 我知道情况复杂起来了,忙碌的人,想知道一点的人,都被他迷住了。我从此尽量不提 “余秋雨”,“文化”,“苦”这些词儿。这对于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来说,就象憋急 了没处撒一样难受。但我还是熬过来了。 不久前,广州一民间读书沙龙请我去跟他们对话。据说这个沙龙的会员,都是受过很好教 育的,满嘴英文的,如今在公司里上班但还有求知欲望的,晚上偷空读书的人。他们不但 要在物质上前卫,精神上,文化上也不想放松。他们很忙,挤出一点时间不容易,想尽快 知道更多东西,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文化回报。 我不敢怠慢,收集了一些最新资讯,比如中产阶级的文化素养问题,比如文学与WTO的关 系问题。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扯着扯着,就扯到了余秋雨和“文化苦驴”上了。我实在 憋不,就批评了余秋雨几句。结果呢?他们群起而攻之,静悄悄的沙龙里“嗡”的一声, 顿时炸场了。你批托尔斯泰没问题,谁让他写那么厚的书呢?你批鲁迅没问题,谁让他老 是骂人呢?你批余秋雨?对不起,我跟你急。当时,一位白领女青年从后排腾的一下就站 起来,涨红着脸冲我说:你批他?你写一点给我看看!说完,拿话筒的小手直颤抖,嘴唇 惨白。 我知道又捅马蜂窝了。我再一次感到批评在大众文化面前的软弱无力。批评是逆流而动, 大众文化是顺流而下。我家乡有一句俗语,叫做“摸顺毛”。对宠物要顺着毛的长势摸, 逆着摸它就咬你。 余秋雨就有一套聪明的“摸顺毛”的伎俩。 首先是“远苦近甜”。在他那里,古代的,先秦的,魏晋的都很苦,当代很甜蜜。这既让 人宣泄了一种愁苦的心绪,又不会碍着什么人的利益,皆大欢喜,还给人一种放眼全球, 穿透历史的假象。 其次是“平易近人”,说些梯己话儿。你看他在凤凰卫视上做节目的时候,那一脸慈祥得 ,就象上海弄堂里的老太婆,嘘寒问暖,陈芝麻烂谷子一大堆。“摇篮曲”一样的文化唠 叨,搔弄着人民的痒筋儿,搔着搔着,让所有婴儿级的观众和读者哈欠连连。 最绝的是他“化繁为简”的技巧,他设置“文化快捷键”的能力,深受文化婴儿的欢迎。 无论多么复杂的文化冲突,无论多么深奥的文化问题,到他那里就变的简单清晰起来。西 方文明是什么意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嘛。印度文明是什么意思?是人与神的关系嘛。中 国文明是什么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嘛。你 看,多么敢说,多么简洁明了,多么便于记 忆,多么容易消化!什么婴儿都能适应。三分钟功夫,全世界的文化了然于心。 这些年来,他到处奔走,在异国的小道上收集各种文化消息,和上自己的口水,不停的 咀嚼。然后将一种易于消化的糊状文化,吐进一张张期待的小嘴里。文化奶妈余秋雨,就 用这种自己精心调制出来的营养米糊,喂养了整整一代营养不良的文化婴儿。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