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重读《文化苦旅》 王彬彬   对余秋雨的散文,我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当《文化苦 旅》刚问世时,我也是读得饶有兴味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后 来,当“山居笔记”在《收获》刊出几篇后,我读了便颇有些失 望,认为有些空疏,浮泛,有些“为文而造情”。当时,在与一 位作家的对话中,我肯定了《文化苦旅》,也对“山居笔记”有 所非议。时隔八年之后,我重读了《文化苦旅》,感受与初读时 颇有不同。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总体上已不 能令我很满意了,只是其中的有些片断,我仍然觉得很精彩,例 如,《青云谱随想》中对朱耷的赏析,足以证明余秋雨有着良好 的艺术感觉并且善于把这种感觉真切地传达出来。如果说对《文 化苦旅》的重读,使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我心 目中的地位大为降低,那另几篇写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在某种 意义上“触及”了“现实”的文章,如《信客》、《酒公墓》、 《老屋窗口》、《家住龙华》,则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为上升。 我觉得,余秋雨作为一个散文家的才华,倒是在这几篇文章中有 更切实的体现,而且,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倒是在 这几篇文章中有一定程度的闪现。    可惜,人们对余秋雨散文的褒贬,集中于那些所谓的“文 化散文”,对这几篇文章都很忽视。当然,更可惜的是,这类文 章余秋雨写得太少。我相信,写这类文章的题目,余秋雨肚中有 很多。倘若作为散文家的他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所谓的“人文 山水”上,而是多写一些当代现实中的悲剧,他在散文史上的地 位将高得多,在有识者眼中,他的“文化人格”也会光辉得多。 当然,代价是他不会那样走红,尤其是不会在港台和海外华人中 有什么影响,甚至还会令某些人反感,因为“非我族类”,也就 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东西。我想,这样的代价余秋雨是很难付出 的。    在《山居笔记》序言中,余秋雨对自己的被批评表示了不 解:“在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仅仅针对几篇并不触及 现实的散文,也没有上面号令,怎么能形成密集而猛烈的批 判?”其实余秋雨真是错了。他竟然不明白之所以遭受那么“密 集而猛烈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正是“并不触及现实”招致的。 倘若他的文章多多地触及现实,即使写得再差,我敢说,也决不 会引来如此“密集而猛烈的批判”。不妨再说得切实些,如果余 秋雨写的,是巴金的《随想录》那种品格的东西,即使有再多的 “硬伤”之类,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指正”。—您想, 有谁忍心到《随想录》里去挑硬伤呢?    对余秋雨的批评,尽管有些具体文章我颇不以为然,但我 觉得在整体上是显示了文化界的良知和道义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