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作者授权新语丝在网络发表) “赞歌”现象初探 ·周泽雄· 胡松华又在晚会上高唱《赞歌》了,嗓音珠圆玉润,音域辽阔宽广,令人不 得不为艺术家老当益壮的艺术青春啧啧叫好。这首风靡大江南北数十年之久的歌 曲,说起来几乎称得上一种民族记忆了,能在每个当代语境下的中国人心里唤起 亲情。由于歌唱家总是身穿泼墨重彩的民族服饰登台亮相,也使得这份亲情里自 然融入了四海一家的民族精神,令人一见之下就意气风发。这时我问妻子:“你 听过胡松华唱别的歌吗?”她听后一愣,朝着没什么好瞧的我瞅了半天,直到自 己的脸上布满疑云,才说:“没有,他好像一辈子就唱这一首歌。”这怎么可能 呢,嗓子如此出众,艺术家风采如此焕然,一辈子竟只唱一首歌?接着便轮到我 发愣了,因为我也想了半天,结论是:作为普通观众的一员,我也只听过他这一 首歌,虽然具体到这首歌,我可能听了不止五十回。当然,其中大量是顺风刮进 耳朵里的。 就《赞歌》在人民记忆中的份量而论,胡松华的艺术家生涯堪称辉煌壮丽; 就一辈子在公众面前只唱一首歌而言,其艺术创造力又显得苍白软弱。如果姑且 将此命名为“赞歌”现象,则我立刻发现,它在中国现当代的歌唱界,具有相当 的代表性。我想,提到郭颂先生,绝大多数中国人只知道他是唱《乌苏里船歌》 的,正如《马儿呀,你慢些走》是马玉涛的保留节目兼惟一节目,除了歌剧《洪 湖赤卫队》,我们也许谁也没有耳福听听王玉珍唱别的歌。歌唱界分工明确,各 司所职,大多只满足于尽心尽力地唱好一首歌。说到“一招鲜,吃遍天”,我发 现没有比中国的歌唱家更典型的了。 这现象不正常,显然也谈不上健康。对歌唱界的内情我不知道,胡乱想想, 觉得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 首先,与个人素养有关,即我们的歌唱家大多不能自己填词作曲,遂使艺术 生命不得不甘于某种仰人鼻息的状态,需要相关人士(作曲家与诗人)的鼎力襄 助,才能引吭高歌一番。一旦粮源受阻,艺术生命的更新必无从谈起。其次,与 机制有关,即既然我们的歌唱家不具备自食其力、自我开发的能耐,有关机构便 应在配置上多加考虑,如通过某种以自愿为原则的人才组合方式,使每位歌唱家 身边都能有一个高效精干的创作小组,确保艺术家每年都有若干首新歌可唱。第 三,也许与体制或市场的势利有关,即我们发现,一方面是大量歌唱家的美妙歌 喉长期处于闲置抛荒状态,一方面又总有极个别的歌唱家可以不断有新歌可唱, 仿佛大家都在墨守一个规律:一个时期我们只能听一位歌唱家演唱。以前的代表 是李双江,今天的代表是刘欢。两位我都喜欢,但让他们包办某一历史时期影视 中的主题曲,则让人消受不了。李双江的情况多半与体制有关,刘欢的例子,估 计只能归结为市场的势利。第四,与文化传统上的欠缺有关,即我们的民族文化 传统,在有些方面(如诗词)固然积累丰厚,无虞匮乏,而在可供今人吟唱的现 成曲目上,则非常不足(原因当然众多,兹不细辨),不似西洋文化有悠久灿烂 的歌剧传统,供歌唱家取之无尽地拿来就用。 但是我恐怕还没有说出更重要的原因。上述四条,都只是辩解性质的,即使 言之成理,也很可能于事无补。我且再补充两条,希望能多少接近事实真相。一 、我们的艺术家缺乏旺盛、持续的创造激情,满足于小富即安;二、作为艺术消 费者的听众,对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基本没有要求。 显然,出众的嗓子只能表明出众的天赋,与创造力并无关系,如果只有前者 而没有后者,严格地说,我还不能把您认可为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必是通体 洋溢着创造的生命血性,绝对无法容忍诸如“一辈子只唱一首歌”的现象在自己 身上出现,如果出现,应视为奇耻大辱才对。这里,本无辩解的置喙之处,事实 已经说明了一切。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为什么这些“一辈子只能唱一首歌 ”的歌唱家在老百姓心目中仍能享有较为尊崇的地位呢?这便不得不使我写出下 面这句违心之论:我们作为艺术消费者的听众,对艺术家的创造力本身没有要求 ,他们不仅懒得去想艺术家是否应该不断推陈出新这个问题,相反,他们好像还 都是些非常怀旧的人,他们坐在场子下,往往就为了对那首听过五十遍的老歌再 听上一遍,只要马玉涛出场,便本能地期待着再听一遍《马儿呀》,正如越剧迷 们任何时候只要听到徐玉兰唱“哭灵”,必轰然叫好一样。试想,当听众听到主 持人介绍胡松华将演唱《赞歌》时,不是掌声雷鸣,而是嘘声四起,歌唱家还会 有多少胆量去老调重弹?可以说正是双方的立场一致,才造成这一如此具有中国 艺术特色的怪现象:最叫座的歌唱家,恰恰是艺术创造力最微弱的人。 我当然不是对胡松华先生有什么意见(不,我对他非常尊重),我只是试图 揭示一个现象而已。事实上我想说,这一现象既非独独出现在歌唱界中,也未必 在歌唱界体现得最充分,几乎当今中国所有的艺术领域,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可以 发现这一绝对不值得颂赞的“赞歌”现象。 (《文汇报》2000年5月8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