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读贬郭 长见识 王乾荣   本人是文化圈外人,对涉及“文化”的事,本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 也偶尔读读闲书和报刊。这读,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打发时间,顺便也学学 文化,长点儿见识。   说到“长见识”,那可不是长学问。学问,是学者的事,非学者说 “长学问”,叫人笑话。长见识则不同,即使是一个准白痴,原分不清 “妈妈是人还是狗”,经人指教,甚至凭认识的不多几个字读了点常识, 终于明白了“妈妈是人不是狗”,那也是长了见识(这个例句是毛泽东早 先引过的,我借用一下)。近日读了一本名叫《反思郭沫若》的书,真长 了不少见识。这书的编者说:“(书中)一些文章把郭沫若作为一个生活 在19世纪末7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加以考察,从而看到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国 知识分子的悲剧。这种悲剧在每个知识分子身上的表现千差万别。郭沫若 因为经历和地位的特殊,悲剧发生在他身上就有了一种典型意义。”郭老 的经历和地位的特殊,使他自己的“悲剧”有了什么样的“典型意义”呢? 不妨拿书中的一篇“典型”文章来看看。   这文章说,在政治领域,郭沫若“成为台前木偶”;在文学上,他 “退化”成“文学弄臣”。“郭氏虽为1949年以后的‘第一文人’,实际 上仍是‘倡优畜之’———班头,不过是戏子的头儿罢了”,他“骨子里 依然是奴隶,奴隶必然忍受不了没有主人的日子,旧主人刚死,他又开始 寻觅新主人”———又寻了个“庸主”。文章给郭沫若的革命者身份打上 引号,说“他除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外,没有捍卫过别的什么”。甚至连郭 沫若的住处,也成了他变成一个“软骨头”的写照。“他渴望得到的都已 经得到了,他必然失去的也全部失去了”,总之,“他的人,他的书,留 下的仅仅是一道前车之辙”……   如此评价郭沫若真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我不知道,这种“反思” 和一棍子打死有什么两样。在“文革”和别的一些“特殊时期”,别的知 识分子的软弱、颓唐,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甚至对友人落井下石或诬陷 好人,都不断被人找出种种堂皇理由说成是形势使然,迫不得已,账不能 算在个人身上;惟独郭沫若,他至少没有害人,就因为他“经历和地位的 特殊”,便成了一具“木偶”,一块“软骨头”,一个“弄臣”,一个 “奴隶”……他的人和书,便都一无是处!这样说公道吗?   我说我读书报长见识,还在于我不时读到颠倒黑白之事。比如郭沫若, 照某些人的说法,真是可恶,罪孽深重,该一笔抹杀;而汉奸文人周作人, 近年却被人捧到甚至高于鲁迅的地位。一些人为周的附逆辩护说,他只是 一念之差;有人甚至说周降日是为了“便于搞地下工作”。由于周作人的 “伟大贡献”,他已被封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家”,而鲁迅这块“老石头” 和“鸟导师”,则被排斥在思想家之外。这还不算最怪诞,因为连汪精卫, 也有人赞他是“优秀的中国人”呢!还有个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从很多 写他的文章看,这个知识分子的敬业献身精神、情操德行、“良臣”风骨, 真是令人肃然起敬,简直比郭沫若可爱一百倍!   我说过,这都是“文化圈”的事。咱老百姓一般都是“跟着感觉走” 的———但愿文化人别太愚弄老百姓。 中国青年报1999.5.18.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