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建立特色化的个人专藏 □徐 雁 谭华军 私人藏书不必多,只要有用。       ——傅孝先(当代学者)   当代知名学者毛子水先生在“书籍与修养”(见《书林佳话》第 290页,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中说:“一个在中学或大 学的学生,亦未尝不可作藏书的企图”,并说:“当然,藏书并非即 是读书,读书亦不一定要藏书。世间尽有许多藏书而不读书的人,亦 有许多能读书的人乃用借来的书,把书读好的。但最理想的读书环境, 莫如自己有书。”   个人的藏书必须要有个人的收藏特色,才能具有意义。因为各级 各类公共图书馆(图书室)的普及,使得人们已经没有必要像历史上 的藏书家那样,以多方位、全品种为藏书的目标。如我国的国家图书 馆———北京图书馆,是整个亚洲藏书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据最新 统计,它的藏书已经达到1900万册以上,其中中文文献有40%, 外文文献有60%,可以说已经集东西方之大成。如今,北京图书馆 是全世界藏书量排名在第5位的国际大图书馆。   但正如每个国家建立了代表国家级藏书水平的国家图书馆以后, 并不排斥发展各级各类图书馆一样,尽管我们的社会和社区已经拥有 发达的图书馆(室)系统,但是我们个人仍还需要拥有属于个人的一 些藏书。因为一个人所适用的图书,终其一生仍然是有限的。对于这 有限的一部分,我们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去收藏它。   举个例子来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要不要在家庭藏 书体系中收藏它?我们的经验是肯定的。不妨算一笔账:如1989 年9月发行的’89版三卷本,当时第1版的印数是6·1万册,定 价195元。到1999年同期为止,已经有120个月,假设每月 去查它1次,那么它的使用成本就是每次1·60元。而实际上,对 于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在读书、看报和阅刊的过程中,碰到生字僻词 和疑难名物的可能较多,那么假如以每月平均查阅5次来计,这样的 话,使用成本就一下子降低为0·32元。尽管每次在家中的书橱里 取出这部书来用,还实际付出了0·32元的“查阅费”,但这可是 减少了你600次外出查阅所花费的麻烦和时间。两相比较,在家中 置备一部《辞海》,当然是“物有所值”的了。   再说,如果是当年在出版单位的宣传期提前预订《辞海》的,按 照规定还可以享受八五折优惠;假如你是托熟人从出版社内部直接购 买的,还可能得到七折的优惠。这样算来,精明的藏书者拥有这部书 的投入将还会减少,相对地,他使用这部书的检索成本就势必更低。 1999年,以10年为一个修订周期的新版《辞海》又要进行宣传 发行了,对于没有收藏这部权威工具书的个人和家庭来说,无疑是一 个“十年一遇”的藏书良机。   由此看来,藏书和读书都还是有一些“经济学”的。当然这还是 仅仅从花费上来说的,至于每月查阅5次《辞海》所获得的知识上的 收益,那更不是可以用分、角、元来计量的。   个人的藏书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收藏目标,才能做到有的 放矢,渐有所成。因而在你读书的过程中,只要跟你兴趣有关的适用 图书,你不妨热心地关注它们的出版情况,及时地收藏,并不断阅读 和重温其中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藏书特色和知识特长。而这一特 藏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与你的知识特长的形成过程是同步的。   如此天长日久下去,终究有一天你会突然感觉到,正是这些从少 年时代开始收藏的图书引导你在专业或特长上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当然。还有一种喜人的结果也是潜在着的,那就是若干年以后,在这 一图书系列中,终于有一天也出现了署着你自己的名字的书———因 为,你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新作家啦!所以,南京大学的一位朋友, 曾经把个人的藏书过程比喻为一个人“生命的年轮”,实在是很有道 理的。因为不同时期收藏的图书,确实反映着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志 趣、爱好、追求和思想文化水平。   建立具有个人生命色彩的“特色化藏书”的途径很多。大致有两 种,一种是“以人取书法”,另一种是“以主题取书法”。下面我们 来分别举例说明之。   “以人取书法”中的“人”,指的是书的作者。如不断地思考着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儿童文学创作命题的北京大学中文 系曹文轩教授,十五六年来先后创作并出版了10余部儿童文学作品, 列表如下:   长篇小说:   《古老的围墙》(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山羊不吃天堂草》(江苏少儿出版社1991年版)   《草房子》(江苏少儿出版社1997年版)   中篇小说:   《没有角的牛》(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埋在雪下的小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短篇小说:   《云雾中的古堡》(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哑牛》(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绿色的栅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红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红葫芦》(台湾民生报社1994年版)   《蔷薇谷》(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散文集:   《追随永恒》(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论文集:   《荒漠的回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   ……   这个书目的后面加上一串省略号,旨在表示“未来时”,因为作 家还将有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出版。曹文轩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值得青少 年朋友系统收藏,是因为这位今年45岁的中年作家一向具有真诚面 对生活的心态,少年读者的喜怒哀乐更是时时贯穿在其胸中。记得在 《草房子》这部书前,就印有一张1996年拍摄的名为“曹文轩与 小读者”的照片,地点大概是在他的书房里,两女一男三个10岁左 右的小孩洋溢着聪慧烂漫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个 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在当今的儿童文学作家中间,以“大学教授、现 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的身份,持之以恒地不断从事着创作的,可谓 绝无仅有,再加上“冰心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 等多项知名奖项得主的荣誉,自然都表明着曹氏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 品位、艺术档次和阅读价值。   此外值得系列收藏的作家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以现当代中国文坛 而言,历来受到少年儿童读者欢迎的还有冰心的散文,张天翼、叶君 健、陈伯吹、秦文君和黄蓓佳的儿童小说,金波和徐鲁的诗歌等。如 郑渊洁的《熊猫叛逃记》、《皮皮鲁传》、《鲁西西传》、《大灰狼 罗克》和《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调皮 的日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孤女俱乐部》和《相处 的日子》,黄蓓佳的《小船、小船》、《唱给妈妈的歌》、《芦花飘 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我要做好孩子》和《今天 我是升旗手》等,以及徐鲁的《草青青·歌青青》、《我们这个年纪 的梦》、《世界很小又很大》以上为诗歌集、《你的快乐在远方》、 《童年的小路》、《与十六岁对话》、《青春的玫瑰》、《青梅竹马 时节》、《同有一个月亮》、《长满书的大树》以上为散文集、《男 孩女孩害羞时》长篇小说等,都是一些适合小读者和他们的家长、老 师共同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如果你的年龄已经超过了读儿童文学书的年龄,已经具有了一定 的文史知识基础的话,那么当代学者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不妨持续地 予以关注,将余氏的作品一一搜集到你的书架中来。从他早年的《艺 术创造工程》,到《文化苦旅》,到《文明的碎片》,到《秋雨散文》, 到最新出版的《山居笔记》,再到未来将要出版的《中国艺术史》等 等。至于普通爱好和浏览余氏作品的人,根本就不必下如此大的功夫, 他只要选择《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部书就可以了。   “以人取书”的妙处是,在你的书房里建立了一个有关你感兴趣 的或想要系统阅读、研究的作家的“作品风景线”,这就为你全面深 入地阅读特定作家的作品内容,追索作家生活和创作的道路,掌握作 家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另一种“以主题取书”的藏书方法,是这样的:如你对大自然和 科技题材的读物感到兴趣最浓,那么如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幻想小 说,金近、郭风、严文井和郑渊洁的童话诗等,就应当给予充分关注。 郑文光的科学幻想小说很多,著名的有短篇小说《太平洋人》、《鲨 鱼侦察兵》、《仙鹤与人》,中篇小说《神翼》、《飞向人马座》、 《战神的后裔》等。此外如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的作品《昆虫记》等, 也是值得浏览的佳作。   梁实秋先生在一篇题为《书房》的文章中说过:“一个正常的良 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 房的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藉以骄 人的……书房不在大,亦不在设备佳,适合自己的需要便是,局促在 几尺宽的走廊一角,只要放得下一张书桌,依然可以作为一个读书写 作的工厂,大量出货。”   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解说了藏书对于读书的必要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相当不乐观。有一项最近的调查表明: 因为家长自己书文化素养的贫乏,对逛书店兴趣不浓厚,对买书来读 的行为不理解,导致了:76%的孩子去过各类商场和超市,但逛过 书店、书城的仅有11%,还有29%的孩子竟然明确表示一次书店 也没进去过。同时,有64%的家长在回答“是否经常带孩子逛书店” 时,选择的是:“否”或者“偶尔”。   书桌和书房是一个家庭是否具有良好氛围的外在体现,或者说家 中有无基本藏书和是否积极读书,是具体到一个家庭,在“精神文明” 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方面,是否“两手都硬”的标志。   (自《到书海看潮》,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