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陈寅恪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陈寅恪热”反思之一   周祥森   陈寅恪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陈寅恪在20世纪中 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二是陈寅恪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1]在"陈寅恪热 "中,对于这两个方面,学界存在着两种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观点。   关于陈寅恪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论者大多承认他是20世纪中国史 学大师之一,但对其具体定位,则有"开新"和"终结"两说。   叶隽在《〈留德学人与德国〉系列随笔--陈寅恪》一文中如此评论陈寅恪:   "陈寅恪是晚清以降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1949年前,他与陈垣、郭沫 若齐名,但时至今日,郭沫若早已烟消云散,陈垣也因其学术随政治态度而改变, 难以在人格意义上得到世人的精神认同。而惟有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意义深远。"   "陈寅恪是真正的学术中人,也是真正的中华文化所化之人。"   陈寅恪的贡献可概括为:"为中国文化精神立心,为中国现代学术人立命, 为儒家道统承绝学,为中国学术开新辉。"   "陈寅恪的人格,就是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所在。"[2]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的一位学者为了其自由主义论说的需要,更是明确 地把陈寅恪视为"中国自由主义史学的开山"。在这位学者看来,陈寅恪作为中国 古典自由主义大师,其"独特的史学体系"中,"保守与自由却是合一的",陈寅恪 "希望以'封建的自由'作为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基础"。[3]   以上可以看做是"开新"说的典型表述。   与"开新"说并存的是"终结"说。任继愈先生在为王永兴先生的《陈寅恪先生 史学述略稿》一书的"序"中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是"终结"说的经典表述:   "陈先生的史学值得后代学人追踪探索的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应当看到陈 氏史学是中国现代学人对古代传统史学的总结,从陈氏起,也宣告了中国传统史 学的终结。"[4] (p.2)   陈氏受业弟子王永兴先生认为,陈寅恪史学源于宋贤史学,其史学方法直接 绍续司马温公的长编考异之法,其史学思想也继承自宋贤求真实、供借鉴的史学 思想,但陈寅恪对宋贤史学也有所发展。王永兴指出:"寅恪先生发展宋贤长编 考异之法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在使用长编考异之法的目的上,先生从探讨个 性真实以求鉴戒,发展为向更广阔、更深远的目标着眼,使用此法求得中华民族 发展历程之真实,求得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其二,在用以长编考异的 材料上,先生十分明显地较宋人更为发展、丰富了。"[5](p.121)举凡诗歌、 佛道典籍、医学、历算、考古材料、域外资料,均在陈寅恪用以长编考异的材料 范围之内。王永兴对其师史学方法的系统阐述,实际上正佐证了任先生的"终结" 说。   持"开新"说者其实大多不是为了研究陈寅恪史学,而是为自己的自由主义话 语寻求支持。与其说他们是要在陈寅恪史学中发掘"微言大义",毋宁说是在借陈 寅恪这个话题贩卖私货,颇类似于康南海的"孔子改制"之举。他们对陈寅恪史学 其实并不真正感兴趣,陈寅恪对于他们的意义在于他们可以借助于陈寅恪这个中 介表述其个人某种思想主张。   关于陈寅恪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论者的认识同样很不一致。大体 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陈寅恪进不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一种 认为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   在"陈寅恪热"中,可以看到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史学界惊羡陈寅恪的 通识尤其是考据工夫,文化界看重的是陈寅恪的人格精神及其感召力,思想界则 更注重陈寅恪学术背后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 当代思想史上和在当下现实中的意义。特别是,有人甚至认为,史学界只看重陈 寅恪的史学成就,是对作为伟大的大师的陈寅恪的误解。例如,许纪霖在一篇访 谈录中就如此说道:"陈寅恪的学术背后有着一般人所忽略的思想关怀,那种深 刻的历史意识,那种文化遗民的忧患意识。前几年有'顾准热'与'陈寅恪热'。这 两种"热"有其各自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各自的偏差。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陈寅恪 的误解了。作为一代宗师,陈寅恪的史学成就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在史学界, 却有不少人仅仅在诸如精通多少国外语啦、史料如何熟悉啦、考证本领如何了得 啦这类史学功夫上崇拜陈寅恪,独独忽略了大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上述这些 工匠之技,更重要的乃是对历史有大识见,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一个思想力 稍为弱一些的学者是产生不了深刻的问题意识的,更不用说那些一叶障目的专家 了。"[6]但许纪霖毕竟搞历史出身,与其他"民间思想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 在李慎之先生那里,陈寅恪不仅仅是 "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 而且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光芒将照耀中国人进 入二十一世纪,也许直到永远"。[7]许纪霖虽然承认陈寅恪的学术具有思想价值,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肯定缺不了他(指陈寅恪。--引者)",但"陈寅恪无法写 入思想史",因为"就他的知识成果来说,基本上都是学术形式的"。[6]   可见,对陈寅恪的定位和评价,即便在思想界,也是见仁见智的。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活动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即中国传统学术终结 和现代学术体系逐渐形成的过渡时期,评判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和思想都不能脱离 这个大的时代特征。同时,我们也不能无视陈寅恪学术的主要畛域所在和他早年 所接受的教育。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千余年前就成为泱泱大国的史 学领域,在这个领域,许多研治方法都是古今通用的,实际上并无传统与现代之 分。他的史学方法和对前人史学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人的继承。例如, 史学界经常提到的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的"了解之同 情"说,很难说是陈氏的发明。"了解之同情"只不过是中国古代"知人论世"说的 另一种表述,这种论述与评论古人之法从孟子就开始了。至清代,"知人论世"说 得到了经典的表述。清代考史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序》中 就竭力反对"空疏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作聪明,妄生@(病字头,加'只')痏; 不卟年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义甚高,居心过刻"的 妄评方法,提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的评论古人及其学术的方法。 史学批评理论家章学诚在其名著《文史通义》则提出了不仅要知"古人之世",更 要知"古人之身处",而不应无根据地"妄论"或轻率地"遽论"的史学批评原则。其 语云:"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 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章氏把他的这一见解概括为"论古必恕"、"恕非宽容之谓者, 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说,不过是对前人特别是清代 史家度古人之"时势"、察古人之"苦心",知"古人之世"、"古人之身处"、"论古 必恕"等史学批评思想的继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类似的说法,陈寅恪同 时代的钱宾四先生也说过。钱宾四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 诸信念》中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 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从理论层次说,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说 只是针对"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这一特殊与个别现象而言的,而章学诚、钱穆等 人则层次更高,他们都上升到普遍的与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其中高下之不同, 灿然可见。陈寅恪评论清代史学为"文儒老病销愁送日之具"(《陈垣元西域人华 化考序》),此一见解其实亦非自创,而是绍续清代考史家之旧说。赵翼在《廿 二史劄记小引》中就以夫子自道提出了此说,其谓:"自惟中岁归田,遭时承平, 得优游林下,寝馈于文史以送老,书生之幸多矣。"陈寅恪的治史方法,或谓源 自宋贤的长编考异之法,或谓源自清儒的考据之法,不论是源自司马光还是源自 乾嘉考史学派,其史学方法主要继承自古人当无异议。但陈寅恪毕竟生活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动的20世纪,生活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早年 又受过西方汉学的历史语言学训练,并且较早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原 著,这些不能不给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打上新时代的烙印。所以,对陈寅恪的历 史定位,我们不能只看重其中之一端而无视另一端。应该说陈寅恪是一个过渡时 期的过渡人物,无论是其学术还是其思想,都带有过渡的性质,传统与现代在他 身上是合二为一的,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陈寅恪如此,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学者 莫不如此,所异者只是传统与现代在各人身上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盲目的 崇拜,为打倒旧的偶像树立新的偶像的需要而抬出陈寅恪,对于九泉之下的陈寅 恪来说,未尝是件幸事。   注 释:   [1] 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当然还应包括他在20世纪中 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例如,有论者指出,陈寅恪所开创的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 学术方法,"代表了古代的一个主流传统,即知人论世、比兴说诗的传统在现代 新的复苏",并形成了现代中国诗学学术史上与钱钟书的诗学范式相并驱的一大 诗学范式。(详见胡晓明:《陈寅恪与钱钟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下 载自"人文日新网"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rwxy/xueshu/dashi/diceng/0022.htm, 2001-10-15)此亦可看作一种"开新"之说。陈氏《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 传》,在文学界是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和现代中国文学经典来对待 的,许多大学中文系把它们列为本科生或有关专业的研究生的参考书。惜乎笔者 于文学不甚了了,故不存论。   [2]叶隽.《留德学人与德国》系列随笔--陈寅恪[EB/OL]. http://jiangf62.home.chinaren.com/yejun.htm,2001-10-15.   [3] 王焱.中国自由主义史学的开山:陈寅恪[M].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天 则双周(第113期)http://www.unirule.org.cn/symposium/sympo113.html, 2001-10-15.   [4] 任继愈.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序[A]. 王永兴. 陈寅恪先生史学 述略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王永兴.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 吴冠军.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死亡?──许纪霖先生访谈录 [EB/OL].http://www.bignews.org/20010315.txt,2001-03-15   [7] 李慎之.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论作为思想家的陈寅恪[EB/OL].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rwxy/xueshu/dashi/diceng/0017.htm, 2001-10-25. 该文是李慎之提交给1999年11月26~29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的陈寅恪 学术研讨会之论文。此文未被收入后来出版的《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后刊发于《学术界》、《炎黄春秋》杂志, 《随笔》2000年第5期也刊登了此文。   (完成于2001年11月18日)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