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回忆一下吧,阿拉巴巴 摩罗 (摘自摩罗著《自由的歌谣》,文化艺术出版社,ISBN 7503918632 本书是文学批评家摩罗继《耻辱者手记》之后的第二本集子。钱理群先生称摩罗 是青年一代学者中罕见的“鲁迅所开创的精神界战士传统的承接者”。在本书中, 摩罗袒露了生命个体对自由的追寻与捍卫,展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立场。 本书是“荆棘鸟书系”之一种。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一 三十多年前,一些中国人制订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那就是进行一场无产 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如后来我们所知道的,这场计划果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 持久地展开着,基本上是按照设计者所安排的内容和程序展开的。那一场浩浩漫 漫的混乱和屠杀,至今还无可拒绝地刻印在少数有灵性有良知的人心中。 可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或者说,早在二十多年前那个被认为“文革”业 已结束的日子,还是这样的一些中国人,却制定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一场关 乎十亿人的荣誉与尊严、关乎整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浩浩漫漫的混乱和屠杀被 人们渐渐地遗忘。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个遗忘的过程确实发生在整个 民族的心理层面上。我们需要遗忘它的时候,我们果然就遗忘了。今天的年轻人 ,面对这一片平静与安祥,谁会相信在这片大地上曾经有那么风风火火的“文革 ”。 曾经听见过有人议论,中国的文革会不会再一次发生。很多人说,那是决不 会的。更多的人则认为,文革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我想对这样轻飘飘的话送 上几句冷嘲。 二 有一首欧洲人写的诗,每一段的开头都说:“回忆一下吧,阿拉巴巴”。通 过回忆,业已逝去的历史得到了重新呈现,曾经体验过的痛苦与欢欣得到了一次 强化。回忆是对历史的一种选择。在回忆的过程中,人们有意地记忆一些东西, 遗忘另一些东西。在这种选择的背后,不动声色地站着回忆者的价值期待和文化 理想。一个对自我生命有着美好期待的人,一个渴望自己不断地走向人道、慈悲 、高贵、超越的人,在他的回忆活动中,一定会非常认真地反思与这些理想相背 离的妄念和行为,非常痛心地忏悔他的一切过失和罪恶。对于他来说,回忆罪恶 就是对罪恶的清算和清洗。没有这样的清算和清洗,人只会永远深陷在他过去的 罪恶之中,并且只会沿着这种罪恶的惯性无可自控地继续进行那样的罪恶活动。 回忆一下吧,阿拉巴巴。回忆一下吧,可怜的中国人。回忆一下那天早晨, 我们突然被一个红色的袖套套住了手臂,同时被告知,我们从此就是毛主席的革 命小将,从此也就拥有了做一切想做的事情的权力。那是一个多么神秘的早晨啊 ,即使是在我们的回忆中,也还是如此令人心醉神迷。回忆一下吧,中国的阿拉 巴巴,回忆一下那个夜晚,那个有星星有月亮的夜晚,我们无端地冲进一个平民 百姓的家,将一位善良的少妇拉出被窝,逼她交代她自己也无法弄清的罪过,直 到把她打死在如水的月光下。回忆一下北京的深宅大院,就是在这样的大院里, 所有的红卫兵都在对着一位上了年纪的官员的光头吐唾沫。那么多的唾沫,从光 光的额头上往下流,流到他的眼睛里,流到他的鼻子上,流到他的嘴巴里。这位 老人则像一座雕塑那样僵立在那里,既不能揩一下额头,也不能说一句话。他只 能以巨大的恐惧战战兢兢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下一刻将有什么样的凌辱降临到 这个可怜的额头上。回忆一下吧,所有曾经做过错事,或者自以为没有做过错事 的中国人,回忆一下上海的那个临街的窗口,和那个窗口上所垂挂的两具遗体, 当代最有骨气的文化人和最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与他的妻子一道,用这两具圣洁 的遗体,表达他们对于一个野蛮民族的失望与悲悯。在相隔不远的另一所寓所里 ,当代最杰出的女钢琴家,跟她的母亲和弟弟一起,告别了那一片铺天盖地的喧 嚣,从容地走上了一条宁静的死亡小径。一切活着的人们,至少应该选择一个 日子,深切地进行那么一次回忆。至少要调动起我们依稀可存的那么一点自尊心 ,回忆一下那些死者的苦难与耻辱,借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苦难与耻辱。那些 高贵的人拒绝跟我们一样作恶,也拒绝跟我们一起呼吸那样罪恶而又下流的空气 。他们在全民犯罪中选择死亡,也就是在精神的地狱中选择了对天堂的向往与追 求。他们以对愚昧世界的遗弃言说着他们的抗议和忠告。我们不懂得跟他们一样 爱这个世界,也就不配跟他们一样善良而又自尊地活着。因为我们不配跟他们一 样善良而又自尊地活着,所以他们只好选择了善良而又自尊的死亡。我们至今读 不懂他们的死亡,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永远读不懂生命的清洁与尊严。我们连起码 的自尊心也已经荡然无存了。那些捍卫尊严的死者,就像一道过于深奥的数学题 ,不但被我们客观地置于我们的知识之外,而且被我们主观地推到愿望之外。我 们之所以不懂得回忆,不是因为我们真的不会回忆,而是因为我们不愿回忆。一 切都已经由近而远,久而久之,一切都将由远而无。当一切都果然由远而无之后 ,我们又可以在这“无”的废墟上重新跳起红色舞蹈,重新举起红色鞭子和屠刀 。 我们就从屠刀开始我们的回忆吧。我们应该定定地看清那把屠刀,计算一下 它杀了多少人,它从我们民族生活的深处砍去了多少正义、良知和尊严。如果你 的记忆过于淡漠,那么请你听一听清醒者的提示吧。仅有的几个清醒者,他们想 喊出几句忠告,可是他们喊不出来。他们所企图陈述的清清楚楚的事实,总是不 能清清楚楚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总是不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与注意。我愿意作 他们的转述者。如果人们从来没有注意过关于那把屠刀的言说,我就以我的转述 强调一下清醒者的提示。这个提示也许可以唤起某几个人的某几缕记忆的游丝? 在《“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一文中,王毅先生这样写 道:“1966年8月26日,大兴县公安局召开局务会议,传达了谢富治在市公安局扩 大会议上的讲话。……从此,斗打、乱杀事件日益严重,由开始时斗打个别‘表 现不好’的‘四类分子’,发展到斗打一般的‘四类分子’;由一个大队消灭一 两个、两三个‘尖子’,发展到一个大队一下子打死十来个甚至几十个;由开始 打杀‘四类分子’本人,发展到乱杀家属子女和有一般问题的人,最后发展到全 家被杀绝。自8月27至9月1日,该县的13个公社,四48个大队,先后杀害‘四类 分子’及其家属共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38天。有22户被杀绝。又如在‘ 文革’中,广西许多地方流行在光天化日之下脔割肢解‘牛鬼蛇神’等活人,然 后煮熟分食的最野蛮暴行。仅在广西武宣县,被吃者就达一百几十人。其中被吃 肉后砍头的一人,挖心肝的56人,割生殖器的13人,全部吃光(连脚底板都被吃 光)的18人,活割生剖的7人。在武宣县武宣中学,甚至出现了大批学生批斗完 老师、校长之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简易炉灶,将他们剖腹脔割、煮熟分食的惨 剧。吴树芳老师在批斗中被打死后,肝被烘烤药用。”(文见《北京文学》199 8年9期)。 著名散文家刘烨园先生在《托咐》中写道:“1967年10月,某大队两 天内集体坑杀76人;同年11月,某县民兵枪杀69人;1968年7月,某 军分区调动八县两矿一厂一郊武装人员进攻某群众组织,打死146人;同月, 某县以‘群众专政’为名,杀死3681人,使176户全家灭绝,占全县‘文 革’中死亡人数93%;同年8月,军队和某群众组织攻打另一群众组织,据不 完全统计,仅此一战,打死1342人,俘虏8945人。走到某照相馆门口, 仍不解恨,光天化日之下,又随意枪杀其中26人;还是这个月,军队联合十县 及多家兵工厂的武装人员,一次围剿某县群众组织就抓捕一万余人(当时全县人 口十万人左右),枪杀1016人……;全县86个大队,81个杀了人……此 类事件,不堪枚举!我曾略做统计,成批杀人之事,各县市皆有。几十年后平反 ,证明几万冤魂,全系无辜被害!而杀人手段之残忍,诸如挖肝取心、活割生殖 器官烹食之类,若非官方文件所载,当事人供认不讳,即使我等亲见其地杀戮之 烈者,亦难信之。而这还仅为我当年所生活的一个省的现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 里之一角),仅为干瘦的历史线条。最有思考价值的活生生的场景,其深处不知 要复杂多少万倍,但恐怕是再也难以复原了。”(文见电脑打印稿,估计尚未发 表过)。在描述了一系列惨酷的历史事实之后,作者沉重地说:“三十年无祭。” 为什么这个民族如此沉着,面对如此可怕的罪恶可以无痛无悔?有人说,中 国人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苦难中,早就培养成了“不在乎”精神。《史记》 中那么多令人发指的故事,《资治通鉴》里那么多令人恶心的故事,谁有力量认 认真真面对它?如果没有一点“不在乎”精神,早就被这些沉重的故事压得喘不 过气来。谁愿意背着这么沉重的包袱,战战兢兢过日子。 然而,忘掉历史,忘掉自己亲手造出的罪恶,然后在每一个类似的历史关口 都肆无忌惮地造出同样的罪恶,——我们能心安理得地这样循环下去么?《狂人 日记》的主人公曾经试图劝转作恶的世人,并说将来的世界容不得作恶的人居住。 狂人真是太天真了,鲁迅真是太天真了。现在就是狂人当初所说的将来的世界, 在这“将来的世界”上,依然住着我们这些罪恶累累而且不思悔改的人。 三 在创造罪恶并承受罪恶上,中国这个民族确实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许 还不止于此。在创造罪恶以后死不认账上,在遗忘罪恶和开脱罪恶上,中国人的 智慧和才华才更加超群脱俗。中国人的集体叙事从来就是掩过取功,中国人的集 体记忆从来就是掩恶取善。几千年来,中国的集体叙事成为一种瞒和骗的罪过叙 事,中国的集体记忆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记忆。由于在这些叙事和记忆上我 们掺和了太多的伦理意图和政治功利目的,我们有意掩盖有意遮蔽有意扭曲有意 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实际上就是故意犯罪。我们为了掩盖各种罪过所作的各种努力 ,其实就是不断地犯下了新的罪过。 时光飞快地流逝,眨眼之间有案可查的文明史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在这几千 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究竟犯下了多少罪,我们究竟掩盖了多少罪,在最有史料癖 的中国也已经无法考索了。一般地说,这些考索也决无发生之可能。我们的本意 就在于掩盖和遗忘,哪里还有费力考索的道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记忆历史: 只记忆项羽的意气千丈宁死不屈,而不记忆他活埋二十万俘虏的残忍;只记忆长 城的伟岸豪迈,并用它来支撑自己的虚弱与萎顿,而不记忆这种构想本身的残酷 和每块石头下无数惨受折磨的尸骨;只记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而不记忆宫廷的 阴暗、糜烂和权力的残暴、恶毒、罪孽;只记忆农民起义的道义和复仇的快感, 而不记忆血与火的杀戮、残酷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既然养成了这样的记忆方式 ,当然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虚构出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至于历史的真实,那对 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笔糊涂账。在刘震云的一篇小说中,叙事人“我”向姥姥打听 某一次饥荒,也就是调查饿死人的情况。姥姥回答说,饿死人的事多得很,你问 的是哪一次饿死人。面对过于频繁过于沉重的苦难,无力反省与消化的人记忆中 只是浑沌一片。“我”与姥姥的记忆方式,充分体现了民族集体记忆方式。关于 文化人进干校和知识青年下乡,实际上就是将一千多万人遣送到集中营里;关于 四十年代初中原大饥荒饿死三百万人,只有外国记者和外国传教士在忙于救灾; 关于六十年代初全国大饥荒饿死四千万人,我们一直说那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实 际上那却是风调雨顺的三年(金辉《风调雨顺的三年》,见《方法》杂志199 8年10期);关于文革中成千上万的死难者和许许多多因为敢于思考而被残酷 杀害的杰出人物……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中,都像一团 乱麻一样,无法从中呈现出深刻的意义。久而久之,也就漶漫模糊,无可考索。 最后从民族叙事中消失,也就是从民族记忆中消失。那时候,纵使想回忆一点什 么,也已经没有可能。一部漫长的中国历史,它的真实性因为没有沉淀在记忆中 ,所以也就不可能呈现于回忆中。 然而至少文革历史可以成为例外,因为它远没有成为历史,它一点也不需要 考索。它就是我们的经验,就是我们的切身体验,是我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所造 出并承受的现实苦难。它深深地烙在我们的神经上,它时时飘袅在我们阴暗而又 恐惧的眼神里。从愿望上说,也许每个人都希望摆脱这种苦难与恐惧,但遗忘决 不是通向摆脱的门径。要用灵魂的痛苦反思我们的苦难,要用真诚的忏悔清算我 们的罪恶。是清算,而不是掩盖。是记忆,而不是遗忘。是在痛定思痛中以每一 丝罪恶的记忆敲醒我们沉睡千年的良知。 也许有人说,记忆本身也需要敲醒。那就请允许我提供几个细节吧。沉睡的 人需要雷声震撼耳鼓,迟钝的人需要鲜明的意象刺激他的神经,健忘的人则需要 丰富的细节启动他尘封的思维。为此,我愿意转述那些清醒者所提供的细节。 在1968年“三查”运动中,江西瑞金县的“一个公社,将预先选定的‘ 三查’对象集中起来,要他们去山上挖树洞。横多少米,宽多少米,均有严格要 求。可树洞不挨在一起,疏疏朗朗,以至谁也看不见谁。挖好洞后,便向看押者 报告。未等讲完,报告者便被一顿铁锄砸死,推进洞里埋掉了事。事后,公社‘ 三查’领导小组负责人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敌人总是搬起石头 砸自己的脚,我们活学活用了,阶级敌人也得给自己准备坟墓。’”顷刻间,此 县杀人达三百多名。此间相邻的兴国县也不落后。革命干部奋勇杀人达二百七十 余名。其中十九个人死得特别可悲可叹。某公社抓来十几位阶级敌人,他们分别 是五类分子的子女,反革命组织的司令、副司令、参谋长、组织部长等。不难想 见,所有这些职务决不是他们自己任命的,而是革命干部出于镇压阶级敌人的需 要予以任命的。这十几个人被结结实实地捆在公社大院的树上,准备杀掉。这时 县里来人通知说,必须停止随意杀人的风气。公社的小人物正准备给这些阶级敌 人松绑。公社“三查”领导小组负责人此时“端杯茶水,慢悠悠地从屋里荡出来 ,环视了一下现场,又慢悠悠地说:‘既然绑来了,放也麻烦。反正明天就不杀 了,今天还是杀了吧。’”这十几条人命就这样断送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 之中,正是在这样的精神背景之下,出现了李九莲、钟海源、黎莲、遇罗克、张 志新、林昭等等许多政治“犯”的悲剧。江西籍的女政治“犯”李九莲极刑后曝 尸荒野,被精神病人割去乳房和阴部。她的同案殉难者钟海源的遭遇更为令人发 指。为了满足当时一位高级军官的儿子的植肾需要(让他多活二十天或一周), 当局决定给钟海源进行活体取肾。押赴刑场前,当局给钟海源注射了三剂特种药 剂,“可那针管不是玻璃的,而是金属的,又粗又长,像是兽医给体硕皮厚的牛 马使的。……那军人过来了,掀起钟海源的衣襟,在她腰部两侧各打了一针。又 要我让了让,在她的臀部上打了一针。这一针就是隔着几层裤子戳进去的。…… 虽然我穿的是一件棉衣,可还是明显感到她因为全身揪痛而发出的剧烈颤抖。当 最后一针戳进去时,猝然之中,我甚至听见了她体内的某种异响,……”为了制 造执刑已毕的假象,当局需要对她开枪,但又不能打死。于是就对非关键部位( 不是左胸而是右胸)开了一枪,以便及时取出活肾。“‘砰’的一响,我看到她 恍如被电击中似的弹跳了一下,可未等尘埃落定,她的身子就被一片白大褂给淹 没了。扑上来的是三、四个军医。解下钟海源胸前的大牌子,就往车篷里送。… …车篷架子上吊着一个简易的手术台;……它是U形的,血水顺着两头泻成了鲜 亮的雨幕,刑场上弥漫开一股浓浓的血腥气。……血水愈加密集了,不但溢满了 车底板,还嘀嘀嗒嗒地溅落在地上。……也许是车厢里滑得实在难以移步,一位 五、六十岁的老军医,拿起一个拖把去揩底板上的血水,揩几下,又哗哗地挤进 一个红色的塑料桶里。约盛了半桶,他跳下车,拎起它走到池塘边,将血水倒进 了塘里,不一会儿,整口塘全染红了。……车篷里的‘手术’终于完了,……尸 体丢在地上,刚好脸朝天,半边脸没有了,另半边也只有一堆模糊血肉之中的白 森森骨头……”(以上引文均见胡平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眸子》)。 中国人,这些血光四溅的细节还不足以唤醒我们的记忆吗?在我们粗粝的神 经上,要堆积多少人间罪恶,才能将它压沉到良知的水平面上?要经历多少鲜血 的浸渍,才能滋生起一丝恻隐之心?李九莲不过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她 在经历了文革武斗之后对它心生疑意,乃向它的男朋友写信倾诉她的感想。男朋 友将这信交给了上级,一个案件由此诞生。钟海源不过是在李九莲受迫害时,站 出来为她说了几句公道话,竟然也遭此极刑。李九莲被害于1977年底,钟海 源被害于1978年春。那个时候,谁曾听见过这罪恶的枪声?谁曾为这些正义 而又无辜的人痛苦过呼吁过?谁曾关注过流尽了十亿中国人的尊严与良知的这片 鲜血?二十年后,当我们回想起那个年头荡漾在我们脸上的笑容,我们不得不承 认,那是无耻而又下流的笑容。也许有人说,这没有什么特别,这算不上什么残 酷。那我们究竟认为怎样才是残酷呢?神经特别坚强的中国人啊,下面的故事是 不是可以让你感到一点残酷和恐惧呢?跟李九莲一样,她也是一个中学生。她的 青春像李九莲的一样美丽,她的名字跟李九莲的一样富于诗意。她叫黎莲。她的 故事和遭遇跟李九莲竟然如此相似,以至于时隔二十多年,人们一直分不清她们 谁是谁。我多次看到人们匆匆地在文字中夹杂着这样一个名字──黎九莲,这十 有八九是把这两位都被自己的男友出卖然后又都被无辜杀害的年轻女性混为一个 人了。她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黎莲早在1970年就被处决,那一年她才18岁 ,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如果还要找出什么区别来,那就是,18岁的中 学生黎莲所遭遇到的行刑方式更加惨无人道。“那是一个黑云低垂、大雨滂沱的 日子。为了避免劫刑场的可能性,黎莲被秘密拖去另一个城市执刑。囚车快到这 个城市时,一辆救护车跟了上来。刚贴近,两辆车都停了。两名穿白大褂的人跳 下救护车,匆匆爬上了囚车。囚车里,四个人高马大的武装警察一下将黎莲扳转 身,脸和身子紧贴车壁上。衣背往上一撸,来不及使用麻醉药,一把锋光闪闪的 手术刀就在她的右腰处划开了一个巴掌大的口子。……没几下,一个滴着殷红鲜 血的肾,泼剌剌地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犹如那是一个灶眼,匆匆地往里面塞 进一些药棉、纱布。同样来不及缝合,也没有想到要给一个十几分钟后就得跌扑 在黄土泥浆上的犯人作缝合。……那血,如汩汩的小溪,无声地从纱布、药棉里 渗透出来,从她的上衣里渗透出来,染红了囚车的甲板……”而在一家医院的手 术室里,一个奄奄一息的“革命干部”正在等着种植这颗从血泊中掠夺来的肾。 (引文出自《黎莲》,见金石开编著《历史的代价──文革死亡档案》中国大地 出版社1993年版)。无需罗列更多的材料。有时候仅仅一个细节就可以揭示 全部历史真实。在这两个故事中,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态度是如此矛盾。那位将军 的儿子和那位革命干部的生命,可以被放大到无限神圣的地步,这个世界上任何 宝贵的东西,都可以无条件地拿来维持他们的残喘。而李九莲和黎莲的生命,只 能无条件地奉献出去。在所有这些故事中,连最起码的伦理界限也没有一个人愿 意遵守。这是如何地伤天害理,是如何地侮辱了这个自名为人类的生灵历尽千千 万万年的努力才建设起来的这么一点点自尊。不征询肾的主人的同意,也不征询 法律和天理的认可;既等不及处以死刑之后,也等不及打一支麻药;那把屠刀就 这样扎下去了。当人还在呼吸、还在感知、还在思维的时候,当人还是一个人的 时候,那把掠夺和杀戮的刀就那么迫不及待地扎下去了。我在乡下看见兽医给猪 和牛做手术。每个兽医工作完毕之后,都仁爱地为猪或牛的刀口抹上一些香油用 以消毒。可是,中国的法院、中国的公安局、中国的军医,当他们联合起来以国 家的名义处置囚徒时,却既不屑于打麻药,也不屑于抹一丝香油。如此残酷的真 实,如此真实的残酷,使得乡村兽医的职业道德显得无力而又虚伪。他们既然是 中国法院、中国公安局、中国军医的同类,我就不得不怀疑,他们的抹香油根本 不是出于什么对生命的仁爱,而仅仅是从避免经济损失的角度着眼的。而钟海源 和黎莲在被掠夺肾脏之后,再也没有经济价值可言,所以那把掠夺和屠杀的刀就 显得那么凶残那么下流。这是十分符合中国逻辑的。 这一刀扎下去,使五千年中国文明立时成为了一个谎言。整个中国历史也许 应该以这个细节为切入口重新改写。 有人说,不能改变的是逝去的历史,可以改变的是未来的选择。实际上改变 未来的选择正是要从改变历史入手。我们所天天标榜的一部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 ,即使不全是谎言,至少也是极其片面的。我更愿意相信鲁迅有关“吃人”的历 史解读。鲁迅正是第一个企图通过改变历史而求得对未来选择的改变的中国人。 “吃人”既是对中国历史的伟大发现,也是对这一历史的最神圣最歇斯底里的抗 议。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心得体会的人,任何一个了解中国人的伦理逻辑的人 ,任何一个对中国生活的运行机制和心理奥秘具有洞察力的人,都有足够的知识 资源和经验资源像鲁迅一样把这部由谎言堆积而成的中国历史改写为一部残酷而 又真实的吃人的历史。我相信这些人也有足够的心理愿望,选择一个与中国历史 判然有别的人道而又文明的未来。 但是,恰恰是在价值资源上,我们显出惊人的匮乏。我们从来没有在人格意 义和尊严意义上建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我们从来只用等级意识和功利意识看待 人群,看待族类。谁官高权重,谁就尊贵。谁能以工具的方式创造最大的功利, 谁就是人上之人。除此之外,面对一个一个生命个体时,面对一个具体的个人所 体现出的普遍人性时,我们从来就粗野得没有一丝尊重,麻木得没有一丝悲悯, 下流得直想戏弄之、掠夺之,恶毒得直想杀戮之、毁灭之。试问中国历史上,哪 一次天下大乱血光四溅的悲剧,不是在这样的文化心理背景下发生并蔓延的,哪 一个人在备受蹂躏之后,没有千倍万倍地蹂躏过别的无辜的生灵。试想一下,如 果那个举刀的军医是一个享有充分的尊严、体验过人性的自由与丰富的人,他还 会这样野蛮地对待一个在屠刀下瑟瑟发抖的柔弱的生灵吗? 五千年间,我们就在如此恶劣的文化传统中无奈地循环。面对伤痕累累同时 也罪行累累的古人,我们除了以人的名义献上一份悲悯,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对于作为吃人种族的后代的我们自己,却决不可说一句悲 悯了事。近代以来,我们如此大规模地了解过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印度 文化、近代欧洲文化、近代俄罗斯文化,所有这些文化,或充满开朗刚健气质或 充满悲天悯人的宗教气质或充满大慈大悲的人道主义情怀或充满个人主义的尊严 意识和自由精神。一百多年来,这一切都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内,都在我们的文化 背景中。这一切为我们改造我们的文化,为我们改造我们的观念和灵魂,提供了 非常丰富的可能性。可是,所有这些文化,为什么仅仅只被我们所了解,而不能 成为我们在精神上真正拥有的资源?就在我们的民族内部,近代以来也产生了敬 天悯地的《红楼梦》,产生了极力抚慰人性的创伤的苏曼殊,产生了为确立人性 尊严、为改变我们的凶残下流而终生呐喊的鲁迅,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这些宝贵的 精神财富中学到一点善良、一点慈悲、一点敬畏生命的良知、一点热爱世界并且 自尊自爱的人之常情?难道非得这么凶残才能显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非得这么 下流才能显出一个文明古国的伟大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不得不令人痛心地告诉你,这是一种下流的尊严,这是一 种下流的文明。此外,我还不得不告诉你,那个受过完整的现代文明教育的军医 所举起的屠刀,不只是杀死了黎莲,而是杀死了一个民族自称为人类的资格。 四 有一个话题不得不涉及,有一种感想不得不抒发。 在给死刑囚徒执行死刑时,有一个古老的侮辱仪式,就是将一个写有死囚名 字并在名字上打上“×”号的纸牌或木牌,插在死囚的后脖衣领里。这个仪式的 设计意图不知是为了向广大的看客公布死者的姓名,还是为了强迫死囚无法抬起 头来,从而能够始终保持低头伏法的姿式。可是用尊严意识看来,它是一个有辱 人的尊严的仪式。即使是用现代法律眼光来看,它也是法律之外的规定,是一个 充满了邪恶欲望(侮辱人的欲望)而故意保留下来的一个行政行为。 不说执刑前要请牧师来表示“临终关怀”。我们没有时间搞那样的假“关怀 ”。那么,在执行死刑前,对于即将被执行死刑的人,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一点 “临终尊重”?在执行死刑之后,对于被执刑者的遗体,要不要给予一点“遗体 尊重”?纵使马上要处死,可这尚未处死的人还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生命,我们 为什么不能尊重他?在他被处死以后,他的遗体依然是人的遗体,是一个生命的 遗体,我们怎么敢于不尊重他? 中国,这个向来以地大物博自我标榜的中国,历来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统治 机器。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个机器每天消耗着最多的社会财富。在如此 庞大的行政开支中,为什么独独没有给死刑囚徒执行死刑的子弹开支?当一个儿 子,或者是一个女儿,因了他(她)的高贵的思想被官方处死时,当他(她)的 老母亲因此而悲天恸地时,两个大盖帽制服威风凛凛地站在这位老太太面前,严 正地向她收取子弹的费用。也就是要这位悲恸的母亲,亲手买下政府的子弹,用 来杀死她的高贵的儿子,或者是她的高贵的女儿。这样的无赖行为,在别的地方 是不是也出现过?在中国,多年以来竟然将此看作是理所当然之事。到了九十年 代,事情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那位老母亲所必须支付的钱,由简简单单的子弹费 ,发展为一笔数目不小的慰问费。如何慰问?慰问什么?这笔钱用来给刽子手等 一干人马开设筵宴,洗血庆功。也就是说,那位老母亲必须费尽心力筹措到一笔 钱,用来买人杀死她的儿子或女儿。这样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最奇怪的道理, 这样的逻辑,实在是世界上最奇怪的逻辑。 在文革中,许多政治“犯”被执行死刑时,都不通知家属。执刑后死难者的 遗体就被遗弃给荒野和蛆虫。那些可怜的家属,可怜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亲人 是死是活,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正在承受什么样的折磨,什么样的凌辱。不知道自 己的亲人死于何时,死于何地。不知道自己的亲人给文明的医生挖去了几块肝几 块肺,给尚不知道文明的畜生撕断了几根手指几块肌肉。在死囚遭受屠杀的时刻 ,所有的亲属都因此而受到非人的折磨和凌辱,所有的同类的安全和自尊都受到 了严重的威胁。这一切都是不需要回忆的,它不只是曾经发生过,而是至今仍在 发生着。我们却打算对此永远沉默下去,不但以不想更改的制度和习惯沉默下去 ,而且以看客的方式永远沉默下去。 既然它至今无法成为一个话题,我又到哪里去抒发什么感想。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