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摘自《倾斜的金字塔》,杨东平著,远方出版社,ISBN 7805951268 这是“百角丛书”的一种,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总策划、民间环保 组织“自然之友”副会长杨东平的杂感平论集。内容包括“文化风景”、“绿色 视野”、“教育时评”、“教育文化”等,反映了作者关注焦点转移过程:教育 研究、青年研究到城市文化、地域文化。贯彻其中的,是对人和人赖以生存的环 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还有爱情吗? 杨东平 这个问题就好像问:“还有春天吗”、“还有阳光吗”、一样愚不可及,似乎是个 “伪问题”。只要人类存在,地球不灭,自然就有阳光、春天和爱情。满大街的情 侣、T恤衫上巨大的LOVE和夺目的红心,便是明证。 然而,每一个中国人——只要不太傻的话,都能明白无误地领会这个提问的价值。它 要问的其实是“还有真正的爱情吗?”(正像后者要问的是:还有未被污染的春天和 阳光吗)对此,无论是热恋中的情侣或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恐怕难免有些心虚气短, 没几个敢拍胸脯的。这年头,看的多了,谁的家中、新友同学,没几个闹离婚的?谁 敢保证你的“白马王子”不是登徒子或陈世美,你的女朋友出国,不是“肉包子打洋 狗”,睡在你身边的,不是“赫鲁晓夫”?十年前流行的邓丽君的歌中,有一句是 “我们要把爱情当作一场战斗”,现在每个人都理解了其中严峻的意义。 看来,爱情的确出了问题:爱之病。人们怀想起那种刻骨铭心、坚贞不渝的爱情,总 是把目光投向过去。最通俗最有影响的楷模,“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便是梁 祝。梁祝的悲剧主题金钱与爱情的矛盾,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加尖锐了。在经 济至上的商品社会和消费时代,金钱的巨大威力使爱情空前贬值。在传统的喜剧中, 灰姑娘通过纯洁的爱情走向富贵;今日的俏姑娘,则待价而沽,通过出卖感情而换取 富裕。一位朋友谈到对这一人性的弱点和对这类女性的理解:你可能很清高很自尊, 一万二万元无动于衷,十万八万也不在乎,但是一百万呢?一千万呢?你还能同样无 动于衷吗?正好像掉在地上的一分钱、一角钱你不屑去捡,十元或者一百元,你能不 弯腰吗? 现代生活对爱情的销蚀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婚恋、婚外 恋、感情危机还不是金钱交易的直接产物,而是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频密的人 际交往的结果。又要说到人性的弱点。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时,他爱的其实是某一 类人中的这一个。另一方面,人对未知的、未有的、未尝的诱惑都会感到好奇,区别 仅在于有的人有胆量有机会,有的人或是没有机会或是没有胆量罢了。于是不难理解 坚贞的爱情、痴情的女性何以多在古代。深闺中的小姐,一辈子也遇不到几个男人, 见了一个梁兄或许兄,能不神魂颠倒,朝思暮想,不想他又有谁可想?未经诱惑的忠 贞不是真正的忠贞,正像未被虎咬的牛犊之勇不是真正的勇敢。 现代社会,不仅爱的机会增多,以至感情泛滥,不足为贵;而且,在大众流行文化的 包装中,也使它变得世俗和浅薄。有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现代人为什么越 来越言而无信?”答案是因为有了电话。这是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在视听的时代,连 爱情的媒体也发生了变化。显然,收到一封文辞优美、情意缠绵的情书,其感受与接 一个嘻嘻哈哈的问候电话是完全不同的。类似地,花前月下的散步也成为浪费时间。 你想浪漫、你想深沉、你想纯情吗,你就是迂腐、老古董、不现代。当爱情的程序和 操作如同现代生活一样便捷、简约,成为一道快餐,感情的浓度便不可避免地被稀释 了。 身在现代,不甘为古董,就必须自我调整,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重要的是以平常心认识爱情,处理爱情,不必“诗化”爱情,并以宽容、开放的心态 理解现代生活的复杂多变,对变化有起码的心理准备。即使“投入地爱一次”,也不 应企盼“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回报。无论婚前婚后,都不应高枕无忧,自视为“上帝 的宠儿”;或者变故到来时,惊惶失措,自认为“上帝的弃儿”。在爱情之旅和家庭 生活中,替代“一劳永逸”的懒惰哲学的,应当是“活到老,爱到老”的积极姿态。 然后是珍惜每一段情、每一次爱,所谓“惜缘”。一位文学家说过,人在弥留之际, 任何功名富贵、经世伟业都不存在了,他脑海中浮现的,只是他一生中爱过的几个女 人。在这个意义上,“爱,是不会忘记的”。固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通往婚姻,不 是每一个婚姻都有始有终;然而,那相知相遇的一段真情已弥足珍贵。当爱情消逝 时,说“何必当初”是最愚蠢的,正像我们不应抱怨岁月和青春的流逝。春花秋月, 阴晴圆缺,正是人生之常态。歌德的名言“转瞬即逝的玫瑰和千古屹立的雪山具有同 样的美”,对爱情同样成立。当我们用心感激生活曾赠予我们的爱,并虔诚地等待它 再次到来,我们的内心便温情永驻,柔软如初。 而那种每个人内心所渴望的“真正的爱情”,正像传统美德一样,固然不会过时,但 的确越来越稀少了,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源”,唯因其稀少,而更为可贵。 那些侥幸拥有这份至宝的人们,该怎样去珍惜它呢?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