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媒体“蜜蜂”与学院“圣甲虫” 张闳 有一种虫子是对“媒体批评”应有地位的绝妙启示。蜜蜂是花粉的传播媒 体,但造物主赐给它一根蜇刺。在媒体急剧膨胀的今天,媒体批评也铺天盖 地,如同成群结对到处乱飞的蜂群,只要见到花里胡哨的地方,媒体批评就蜂 拥而至。说实在的,他们“嗡嗡嗡”地确实有点吵人,乍一看容易被认作是苍 蝇。大概那些被媒体的毒刺蜇过的人才不会这么认为。然而,媒体批评若不带 刺,跟苍蝇确实没有什么两样。 有效的和富于创造性的文化传播与其批判性密不可分。媒体批评因为这根 批判性的“刺”,才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多少人因为漠视这一点而落得个鼻 青脸肿。但媒体批评的嗡嗡声依然被看成是一种“炒作”。无原则的表扬和吹 捧,给媒体批评带来了恶名。但若仔细甄别却不难发现,在文化媒体上扮演 “表扬家”角色的,事实上却大多来自学院。从“贝拉事件”即可看出,学院 学者厕身媒体,立即将“表扬和自我表扬”的学院恶习带入媒体。事实上,媒 体批评不相信“知识权威”,批评与反批评可以同时存在。比如,崔永元批评 《手机》,并不因为其身份的特殊就可以一锤定音。那些驳斥崔永元的人,其 批评行为实际上已经介入了“媒体”的空间。媒体批评的这种开放性和互动 性,是学院批评所不具备的。近年来在学院评论家那里流行一种“对话访谈 体”评论,即发生在学院学者与作家之间的一对一的交流对话,这看上去好像 也具有某种互动性。但这种互动更像是一种相互的“话语抚摸”,别说是带 刺,连指甲都精心修剪过了。 因为编辑《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的缘故,我接触了数千篇近年来各类文 化批评文章。由于身居学院,对学院学者的情况比较熟悉,文章遴选自然就从 学院学者那里开始。从学院学者每年制造的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中,希望能沙 里披金找出一点像样的东西来。虽然我对自己的同行们的文章的质量早有一些 心理准备的,但浏览下来的结果还是让我惊讶不已。老实说,我不得不捏着鼻 子仔细挑选,但最终收获甚寡。我们就像童话里的背运的渔夫,七七四十九 天,捞上来的是一堆又一堆烂草。至少从批评文章的角度看是这样。我本人好 歹还算是受过一点专业学术训练的,这些文学论文连我都感到难以忍受,一般 读者岂不是更要被折磨至死?相比之下,大众媒体上的批评文章虽然往往失之 粗陋,却不乏活力。 另有一种叫做“圣甲虫”的蜣螂,倒跟学院学者颇有几分相像。学者们浑 身披着坚硬的“知识甲胄”,仿佛人类的未来战士一般,勤奋地滚动着浑圆的 学术“粪球”,忙忙碌碌,看上去好像在战斗,实际上只是在为自己准备越冬 的粮草。 (XYS200403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