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摘自《窗外的石榴花》,作家出版社出版,ISBN 7506312840,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有售) “老不读《三国》”和“老读《三国》” 于光远   许多警世箴言不知何时何人所作。“少不读《水浒》,老不读 《三国》”即是其一。“少不读《水浒》”,是担心年轻气盛,读了 之后想造反;“老不读《三国》”的意思是怕老年人从中学习使用阴 谋诡计,成为“老奸巨猾”。   我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主张“老读《三国》”。试作如下论辩:   一、“老奸巨滑”这个很流行的成语,在我国至少使用了近千年。 查《成语辞典》,“老奸巨滑”这个条目,其中引证司马光主编的 《资治通鉴》。司马光是一零六六年撰成此书的,至今九百三十年, 而他使用此成语时,这个成语决不会刚刚产生。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 成语进行分析。老年人中奸猾的不少。老年人有丰富的阅历,奸猾的 水平比较高,这个看法是不无根据的。不过如果把话只说到这里是不 够的。奸猾并不是老年人所特有,中年人、甚至早熟的青年人中,就 有人已精于此道了。即以《三国》中的人物来说,曹操三十多岁就够 奸猾了,而他死的时候才刚过六十。“老奸巨猾”的人大都在比较年 轻时就已奸猾,在这以后不断进步,年老了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人 不是老了才开始奸猾,更不是老了读了《三国》才变奸猾。“老不读 《三国》”是在放马后炮,没有实际意义。   这是年龄和奸猾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 大多数老年人并不奸猾。我见到的“老天真”可真不少。看来一个人 能否在奸猾方面取得成就,各人有各人的原因。原因可能不止一个, 身体中如缺少某种基因会使他与奸猾格格不入,活到七十、八十未能 入奸猾之门,白丁一个。这样的人在与奸猾的人打交道时,往往吃亏, 真难以避免。   二、学会奸滑的途径不限于读书。奸滑——也许称“权术”更为 合适——是我们可以自傲的国粹。既是国粹,也就存在于社会生活的 许多方面。除书本之外,还有许多口头传授。有些人又有“家学渊源”。 而且脑瓜子特别灵的人,还能无师自通。“读书”可以列为学习玩弄 权术的一个途径,但决不只有《三国》一部。二十四史、诸子百家、 稗官野史,都不乏这方面的教材。儒家、道家、兵家典籍都有丰富的 内容。近读《韩非》,深感这位韩公子所提倡的手段之狠辣,应该得 到更高的评价,也可因而更加明了当年提出“评法批儒”的意义所在。   三、对奸猾或权术之道,善于玩弄它的人们之间在水平上表现出 很大的差异。强者之中还有强者。《资治通鉴》里讲到唐朝的李林甫 时,说李“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甜言啖人,而阴中伤之……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文中的“老奸巨猾”,是作为对李 林甫这样的人的防卫手段来看待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能逃出用甜 言蜜语来给人吃的李林甫设置的圈套,要有比一般的“老奸巨滑”更 高一点的奸猾水平才行。(有一部成语辞典,在引用《资治通鉴》的那 句话时,在引文中的删节号之后,漏了一个“虽”字,这就把李林甫 归入一般的老奸巨猾者之中了)好在世上李林甫那样的高手不会多,谁 碰到了谁活该倒霉。不过玩弄权术的人不少,是很容易碰到的。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放映了八十几集的连续剧《三国演义》,我几 乎每集都看了。本人已到耄耋之年,真可谓“老读《三国》”了。想 到了“老不读《三国》”这句话,反思了一下,似乎并非“读不得”, 而是“读得”,并且“读之有益”。人老了,可塑性很小。一向厌恶 玩弄权术的人,看几十集《三国》是不会变奸变猾的。在看了这部电 视剧后,我倒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自己不奸猾,不等于不需要懂得 世上还有奸猾之人。自己不用,并非可以不知。一个人对玩弄权术这 一套如果毫无知识,一窍不通,他就是一个傻乎乎的迂腐之人。只有 多少懂得一些,对某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看得比较清楚。如果 《三国》这部书的确可以起到使一个人多一点心眼,增强他在那些玩 弄权术之人面前的防卫能力,读之不会有害,反而有益。   十年前,回顾本人七十年,概括出,六十岁前自己只懂得“原则 政治”,不懂得“现实政治”,是个“老天真”。然而,六十年后的 进步却不是由于重读《三国》,而是读了那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 化大革命的巨著。我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很吸引人,如果它对 于增进有关奸猾权术的知识果真有用的话,不论老少都不妨读读。如 果老年人由于有更多的阅历而对领会这种知识会有更多的体会、更多 的心得,那么不妨发挥一下自己特有的优势。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