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卧虎藏龙》:电影背后的故事 应振洋   华裔大导演李安的新片《卧虎藏龙》可谓反响热烈。该片今年在 多个国际重要电影节上展映,其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和李安精心构 造的传统中国韵味令观众惊叹不已。然而更须一提的是,这部武侠片 的成功,首先有赖于它演绎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悲情故事。   影片以京城九门提督之女玉娇龙与沙漠大盗罗小虎的爱情悲剧为 主线,对于这个故事,相信许多观众都不会陌生。80年代初,正值武 侠小说刚刚在大陆解禁,而金庸古龙等人的新派武侠作品还未流传, 在普遍的阅读饥渴中,《今古传奇》杂志连载的一部《玉娇龙》迷住 了无数武侠爱好者。很多人正是通过《玉娇龙》知道了这个故事,但 他们可能并不清楚,《玉娇龙》其实只是改写之作,其原本就叫《卧 虎藏龙》,而李安的电影是从原作直接改编的。小说《卧虎藏龙》作 于民国,它的作者是与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齐名,被后人并称 为“北派四大家”的王度庐。   武侠大家王度庐   王度庐(1909-1977),原名葆祥(后改为“翔”),字霄羽, 出生于北京贫困旗人家庭。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益发艰难,全靠母 亲和姐姐为人帮佣及做针线维持生活。由于家贫,王度庐没能接受系 统的学校教育,才十二岁就被送入眼镜铺当学徒,不久却因身体瘦弱、 手脚不灵而被辞退;又去给一个小军官当听差,也同样遭到解雇。但 他刻苦自学,中学未毕业就做了小学教员,开始为家庭分忧。   度庐先生自幼爱好诗文戏曲,虽然学业中辍,他却从不放弃自己 的努力。当时王家住在地安门附近,离北京大学原校址不远,王度庐 便去风气开放的北大旁听,得遇颇多名家讲授;他还常到北京图书馆 看书,或者去鼓楼上的“民众图书阅览室”阅读。就这样日积月累, 逐渐打下了坚实的中外文学基础。王先生不仅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他也有独到的领悟。比如在《落絮飘香》 等作品中,就曾对莎士比亚剧作等西方名著作过精当的分析。另外他 还善于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表现人物心态,并能将西方小说技 巧融纳于传统的叙事模式。   王度庐从十几岁起就常写点小文章或旧体诗词向报刊投稿,到三 十年代初期,他因投稿结识了北平《小小日报》主事者宋心灯,并受 到宋的赏识,被邀任该报编辑。编辑《小小日报》时,王度庐开始在 该报及其他报章发表连载小说,多系篇幅不长,仿《福尔摩斯探案》 的侦探作品,署名“霄羽”。   1933年后,华北局势日趋紧张,王度庐离开北平,流亡到陕西、 山西、河南各地。其间,曾任西安《民意报》编辑,当过小公务员, 由于既无学历,又无高亲贵友,加以性格孤僻,虽然文笔好,肯苦干, 终未逃脱每被辞退的命运。1934年,他在西安与李丹荃女士结婚,婚 后生活仍处于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境地。1937年春,王氏夫妇赴青 岛投奔李丹荃的伯父,不料几个月后抗战爆发,青岛沦陷,全家数度 逃亡,伯父资财亦损失殆尽。   困居之中,王度庐偶遇在《青岛新民报》(1942年与《大青岛报》 合并,更名《青岛大新民报》)担任记者之旧友,遂应邀为该报撰写 长篇连载小说。1938年6月1日始载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取笔名 “度庐”,意思不外是“寒门度日,混混生活”而已。此后刊载《宝 剑金钗记》,以写英雄儿女的爱恨情仇故事而始受重视,这时,他的 另一类重要作品言情小说也逐渐得到肯定。抗战期间稿酬微薄,作品 数量虽丰,却仍不足以解决生计,使得王度庐不得不兼做其他工作。 青岛十年间,先生曾兼任中学代课教师、“摊贩公会”文案、赛马场 售票员;1946年岁暮,全家甚至靠摆地摊卖春联而度年关,生活困窘, 可见一斑。据李丹荃老人回忆,当时写小说首先是为了糊口,每日把 要连载的部分写在一张纸上,由报馆派一小童取去,创作环境极为艰 苦。王度庐的代表作品,差不多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   王度庐性格内向,又体弱多病,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交际。写小 说出名后,也常有人慕名前来拜访,他总是装病躲避;又很少上街, 过着自我禁闭的生活。由于工作劳累,他的健康受到损害,家人曾劝 他放弃笔耕,另谋生路,他却写上了瘾,直写到1949年方才搁笔。   1949年初,王度庐携全家移居辽宁,曾先后在大连、沈阳等地任 教。文革中,王氏夫妇被“下放”到昌图县大苇子沟安家落户, 1975年,他们迁居铁岭。两年后,正值旧历年底,王度庐以久病之身 在铁岭去世,享年68岁。   王度庐在文化思想上颇认同于“五四”新文化传统。对他而言, 自己那些包括武侠小说在内的通俗作品只是“为了混饭吃”的不得已 之作,大概并不符合他的文学理想。因此,对自己“如同伶人唱堂会” 般地写小说,先生甚感不满,乃至自认为是“一生犯下最大的错误”。 然而,正因为有着“五四”传统的自觉认同,王度庐在创作中才能不 经意间以新文学对旧形式进行改造,从而推动了通俗文学的“雅”化 和“现代化”进程。单从这一意义上说,他给后人留下的也是一笔宝 贵的文学及文化遗产。    独创一格的悲剧侠情小说   在“北派四大家”中,王度庐独以悲情武侠著称,使得言情武侠 小说旁支斜出又出现新的类型。从1938年开始,他连续写下《鹤惊昆 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 五部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武侠小说,成为他的代表作品。五部小 说共包括三个悲剧侠情故事:江小鹤(后称江南鹤)和阿鸾、李慕白 和俞秀莲、罗小虎和玉娇龙的爱情纠葛。最后一部《铁骑银瓶》写玉 娇龙产下与罗小虎的私生子(韩铁芳),却又被人调换为女(春雪瓶), 上一辈的情义演化为下一辈的情义;后来韩铁芳千里寻亲,在荒漠分 别遇到生身父母而不知,父母又辗转死在儿子的面前;韩铁芳和春雪 瓶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龙埋大漠”,“虎葬冰山”,弥天之憾, 复何以堪!   这五部作品构成了所谓“鹤-铁系列”,其中人物最多,情节最 复杂,展示社会风貌最为广阔生动的,当属《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1941年开始在《青岛新民报》连载,连载时名为 《卧虎藏龙传》,题中暗嵌主人公罗小虎和玉娇龙之名,并喻示了他 们的命运。玉娇龙身为九门提督之女,虽爱罗小虎,但为维护父兄官 誉却不得不嫁丑翰林鲁君佩;玉、鲁大喜之日罗小虎闹婚,玉娇龙出 走,倚仗盗来的青冥剑之利横行江湖;又因盗“九华秘籍”而受制于 女贼耿六娘,为此遭李慕白、俞秀莲等“侠义道”围攻;后来得知母 死家败,借机巧施跳崖之计,遁迹后与罗小虎相见,但又碍于封建门 第观念,认为侯门之女终究不能委身盗匪,遂于一夜温存之后,仍然 孤剑单骑,远走大漠。   小说刻画玉娇龙这一人物极为成功。她是刁蛮任性、为所欲为的 侯门之女,又是敢爱敢恨、豪情万丈的江湖女侠。她既具争强好胜的 叛逆性格,不服输不信邪,所以敢于盗剑,敢于向俞秀莲挑战;却又 冲不破传统名教观念的束缚,不敢“败坏门风”,只能怀着一颗破碎 之心黯然离开。她那官家大小姐的身份恰是她心头无形的桎梏。台湾 学者叶洪生先生认为,“作者悲悯地将玉娇龙这种对封建门第观念视 同‘原罪’,并予以无情地揭露、鞭挞,正要世人认清其祸害本质所 在。”而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借玉娇龙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方 得以显示。在揭示人物内心上,作者甚得力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说,运用较为成功。   《卧虎藏龙》中另一个成功的人物是铁小贝勒府的教拳师傅,绰 号“一朵莲花”的刘泰保。他不仅是书中起贯穿作用的线索人物,而 且是一位被塑造得最为血肉丰满、最具“浑圆”特征的角色。书中的 刘泰保生性嗜赌好吹牛,喜欢管闲事、打不平;又爱慕虚荣,想入非 非,常自以为是。他是北京市井中的混混头儿,故有几分“青皮”习 气,但遇事却能“咬住不放”,用徐斯年先生的话说,是能够“用咬 住不放的‘青皮’精神来伸张正义”,屡败屡战,永不气馁,既可憎 可笑,又可爱可敬。由于熟悉北平下层社会生活及这一阶层各种人物 的生动个性、语言心态,王度庐写起刘泰保这样的市井人物显得得心 应手,格外入神。据说李安的电影里,最初刘泰保的戏要比现在看到 的重,可惜的是,为了突出女主角,很多都被剪掉了。   王度庐不擅长写武打,他小说里最绝顶的武技无非“点穴”,春 雪瓶的连珠袖箭即可射得众多高手望风披靡。对他作品以情取胜的特 点,叶洪生是这样评价的,“说来也怪!王氏书中没有奇幻情节,没 有神功秘技,甚至连江湖帮派、武林高手都没有——简直不像是一般 所熟悉的武侠小说!乍看之下,王派‘江湖’平平无奇,‘武艺’十 分笨拙!其塑造的英雄儿女常唉声叹气,又心有千千结!似乎没一个 叱咤风云的好汉,只有‘举杯浇愁愁更愁’……但细加品味,掩卷深 思,他们的身影却都活生生、血淋淋地直逼眼前!泣诉江湖儿女生命 的悲情、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低徊不已。”   王度庐的语言朴拙,虽然有时失之粗糙,但并非缺乏功力。深厚 的传统底子加上新文学的滋养,使他的小说妙笔时出,常得意境之美。 作为北京长大的旗人,王度庐行文幽默,有一种自然流露的京味儿, 他的作品应当算作京味儿文学和旗人文学的一部分。   聂云岚改写风波   王度庐一生坎坷,他的书也命运不佳。其作品在青岛连载时,因 战争激烈,交通阻塞,难以有大的影响。抗战胜利后,上海的励力书 局开始大量印行王度庐的书,他的作品才得以广泛流传。然而解放后 武侠小说被当作封建文学而遭贬斥,王的作品也没有逃脱被尘埋的命 运。   有趣的是,《卧虎藏龙》等作品并没有给生前的王度庐带来多少 名誉和财富,但在四十年后,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成就了一名作家, 还有一本成功的杂志。1983年,《今古传奇》杂志在当年的第三辑开 始刊载一部名为《玉娇龙》的“长篇大书”,标题后署着“聂云岚改 写”,但是却没有注明改写自哪部作品、原作者是谁。这部实际上源 出王度庐《卧虎藏龙》的改写之作,一出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 迎;《玉娇龙》载完之后,聂云岚再接再励,又将《铁骑银瓶》改写 成《春雪瓶》继续载出。随后,中国文联出版社印行了《玉娇龙》和 《春雪瓶》的单行本,聂云岚名利双收,《今古传奇》的发行量也从 41万份飙升到273万份。   聂云岚为什么要改写《卧虎藏龙》?他在书信中解释说,其“心 愿和动机”,“确是出于对著作的倾心和解放后那几部书的遭遇”。 聂云岚之子聂嘉陵后来回忆,“父亲在小时候就看过王度庐的《卧虎 藏龙》,印象很深刻,一直想把它写出来。后来父亲被打成右派,仍 喜欢给我们讲《卧虎藏龙》的故事。1978年落实政策后,在朋友的鼓 励下,父亲根据《卧虎藏龙》写出了《玉娇龙》。”由于聂云岚“原 来一直以为王度庐是清代人,没想到王度庐先生也是现代人”,所以 也就没有想到里面会牵涉著作权问题。   1987年,李丹荃得知了改写之事,随即通过书信与聂云岚进行交 涉。她在信中对改写提出反对,“关于有人准备改编事,那是我坚决 反对的。……改好改坏是一回事,改编本身合理不合理又是一回事。…… 不然的话,我将《李调元佳话》(按:聂云岚作品)改写一下,添点 什么,算我写的,看大家会说什么。尽管您理直气壮地说‘光明正大’、 ‘尽人皆知’,都不能算改编合理的理由。”聂云岚作了解释,并在 回信中对他引发效仿者纷纷改写王度庐作品表示歉意,“我的改编虽 然自问目的、动机无它,当时的情况(时间、形势)又有所不同,但 我毕竟是‘始作俑者’啊!”之后在《今古传奇》杂志社的调解下, 李丹荃出于对聂半生遭遇的同情而没有再作追究。如果不是今年又掀 起一轮版权纠纷,我们倒可以把这些往事当作文坛佳话看待。   电影《卧虎藏龙》引起轰动后,玉娇龙的故事随之升温,聂云岚 的改写之作获得了新的出版和改编机会。今年8月,湖北人民出版社重 新出版了署“聂云龙编著”的《玉娇龙》和《春雪瓶》;四川红都影 视有限公司则找人改编聂书,筹拍电视剧《玉娇龙—春雪瓶》。对此, 王度庐的家人当然不能接受,开始进行多方面的交涉。   王、聂二位先生均已作古,这场纠纷便只能由双方家人出面解决。 王度庐的家人明确要求立即停止出版改写作品,停止对改写作品的影 视改编;聂云岚的子女则积极争取跟王度庐的家人接触以达成谅解, 希望不致影响《玉娇龙-春雪瓶》的拍摄。8月9日,《今古传奇》杂 志社社长舒少华等人专程赴京,就该社在“创刊二十周年精华系列” 中重新刊出了《玉娇龙》和《春雪瓶》一事向王度庐先生的家人致歉, 并表示立即停止发行,登报致歉,赔偿损失。作为改写风波最初当事 人之一,《今古传奇》杂志社已经作了交待,而且得到了王度庐家人 的谅解。剩下的纠纷是否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我们唯有拭目以待。只 不知王、聂二位先生若泉下有知,各自又将作何感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客观地讲,聂云岚的改写使玉娇龙的故事广为人知,但引起的混 淆,却足以令原书及其作者遭到掩盖。不光普通读者不知有《卧虎藏 龙》和王度庐,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也闹出过把《玉娇龙》当原著的 笑话。今年的电影出来之后,很多人都以为是从《玉娇龙》改编的, 以至有的文章竟发出了“《玉娇龙》被大材小用”的感慨。   长久以来,虽然普通读者对王度庐和他的作品知之甚少,但很多 研究者却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如徐斯年、叶洪生诸位先生,就撰写过 不少介绍和评论文章。在武侠小说家里,新派大侠古龙曾给予相当高 的评价:“到了我生命中某一个阶段中,我忽然发现我最喜爱的武侠 小说作家竟然是王度庐”。在海外,美国的《侨报》90年代初就连载 过王度庐的小说。然而,直到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问世,才真正使 王氏作品光芒再现。   李安五年前在台湾首次阅读小说《卧虎藏龙》,之后便一直都想 把它拍成电影。他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我最欣赏作者的传统 手法,对中国古典社会文化充满怀旧味道,某种程度上,它十分写实, 没有哗众取宠,没有离经叛道,而且女角的设计尤其突出,还有一个 悲剧结局,两者都是武侠片绝无仅有的。”对于从小做着武侠梦,但 又向来以文艺片见长的李安,文人气息重、传统意味浓的王度庐作品 恰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   电影《卧虎藏龙》的成功掀起了“王度庐热”,群众出版社向王 家买下版权,出版《王度庐武侠言情小说集》(已出《卧虎藏龙》); 日本的一家出版公司也前来联系,要翻译“鹤-铁系列”。影视方面, 李安表示要把“鹤-铁系列”继续拍下去,而中台合资拍摄的电视版 《卧虎藏龙》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新世纪带来了新契机,王 度庐和他的作品终于受到了公正的对待。 (中华读书报2000年09月20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