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于光远:老境依然是“新秀” 李辉 2005年0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于光远先生自称为“文坛新秀”。见到我,他经常会说:“我这个文坛新秀, 还是你给逼出来的。”听他这样说,我颇感满足,虽然自知这是他的自谦,是对 一个晚辈的厚爱。即便如此,作为最早催促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的人,作为一个 有历史癖好的年轻作家,我还是挺看重自己十年来与他的文字之缘,为文坛多了 一个他这样的“新秀”,为他特有的文学姿势而感到高兴。   对于光远真正产生兴趣并开始接触,是上世纪90代初读了他发表在《随笔》 上的一组短章之后。   他的短章,虽不是以文字优美精致取胜,但活泼,简洁,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体现着写作者心态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当时散文创作所需 要的一种新鲜空气和别致风格。多年来,谈到散文,文学界所强调的常常是注重 启承转合、讲究画龙点睛的所谓匠气、技巧和意境。但是,我却认为,散文的形 式应是丰富多样的,过去的观念已大大束缚着散文的自由。以至于把杂文与散文 截然分开,把日记、手记、人物特写、书评等等与散文隔离开来的习惯,使散文 变得窄小而单薄。   因此,1992年,当华侨出版社找我约稿时,我建议出版一套散文丛书,但我 更愿意用“随笔”这一名称来代替散文。这便是1993年问世的“金蔷薇随笔文 丛”。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走进北京史家胡同于家客厅的情景,于光远让我领略了 他的健谈,他的跳跃、流畅不息的思路。我谈了我编辑这套丛书的设想,计划安 排的作者有汪曾祺、王蒙、林斤澜、冯骥才、刘心武、王安忆等作家,有画家吴 冠中,有政治学学者孙越生,同时也想请他出山。当听到我说要给他编一本散文 集出版时,他瞪大了眼睛,头往后一仰,笑了起来。“我又不是作家,我哪能和 他们排在一起?”我反复阐述我对这套丛书的构想和对随笔的看法,他最终被我 说服了,同意编一本,这就是后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古稀手记》。从此,他一 发而不可收。   在我眼中,于光远先生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一个似乎一刻也不让大脑 休息的思考者。他的随笔,便是见证。在出版《古稀手记》时,我为他写了这样 一段评点文字:“为送呈胡耀邦阅读,他整理出一段段‘手记’。他谦称不是文 坛中人,风格简洁的文字,却呈现出随笔小品的别一类型。他在风雨中奋斗、欢 呼、沉默、思考,他无意、也无暇做一个作家,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逻辑色彩, 使他在随意写下的短章中,完善着他的理性,同时给随笔吹进一股清新的风。”   于光远历来强调精神的自由,他这种对精神自由的强调,也在写作中充分表 现出来。读他的散文,你可以感受到他心态的自由。他没有通常散文写作中的启 承转合,也没有什么渲染铺垫,技术性的因素对于他似乎是不必考虑的。他重视 的是意识和思路的流动,一切顺其自然,把心中所思所想讲述出来即是。但是, 由于他的思路十分活跃流畅,性情中也常有他人少有的顽皮、风趣,这便使得他 的文章于顺其自然之中产生奇妙。他写孙女非非的成长记,他写自己的吃喝玩乐, 他写经济现象的方方面面……在他那里,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写的,也似乎没有 什么不可以用漫不经心的笔调来写的。   10年前,我约于先生写过一本回忆录:《文革中的我》,其中对历史的沉重 描述,常常是以一连串令人哭笑不得的“趣”来表现。这便是他的与众不同,这 也是一个精神自由者心灵的写照。 (XYS200501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