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足球与族群意识 刘东 一. 记得某次大赛期间,外文所理论室的几位同行正聚在一起,津津乐道着近来的球 讯,包括场外的小道消息(其实也就是被记者称作“花絮”的那些东西),不料 一位刚从英伦三岛留洋归国、平时最有谈兴最爱争辩的先生,翩然推门走了进来, 兜头泼了大家一瓢凉水——我们好意拉他加入这场神聊,没承想他竟支支吾吾地 来了这么一句: “我承认……我有时候、也看点儿足球……” 多败兴!“看点儿足球”又怎么了?招谁惹谁了?竟致于用这种负疚的口气来招 供?所以我先是心头一沉,脸上有点儿挂不住,然后才恍然体贴到人家的剑桥出 身——原来依照英国的绅士风度,非但不屑于跟“足球流氓”为伍,就连沾这么 点儿边,都觉得难以启齿! 于是我又窃自好笑,发现这位仁兄只顾照搬文明的做派,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文 化差异。他哪里晓得,就咱们的具体国情而言,眼下再没有别的什么话题,能比 “足球”更属于公共空间、更显得百无禁忌了!跳上出租车,随意问句“昨儿晚 上看了吗”,你也许就能跟司机攀谈一路,缓解不少赶路的辛苦。打开电视机, 信手调个体育频道,你没准就能看到球迷正“畅所欲言”,吐露心头的种种不满。 (除此之外咱们还有什么“现场直播”的发泄管道吗?)正因此,中国本土的知 识分子,就决不会以谈论足球为俗为耻,相反倒经常借这个由头,拨弄点儿弦外 之音,为的是更易引起关注,也更能受到容忍。 千万不要以为,我是道破了不可告人的天机。说穿了其实是路人皆知:至少在现 代社会,竞技体育正支撑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功能,片刻也未曾专骛过身体的锻炼, 因而任何人只要一涉及体育,就难免“意在沛公”,虽然各自的动机不尽相同。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观赏、评论、经营体育,而只剩 下越来越少的人在从事运动,——更何况我们还经常被告知,那些职业运动员的 身体,拼到后来竟个个是病夫,决赶不上普通人!所以从根子上说,如果允许我 下个半庄半谐的断语,那么表演性很强的竞技体育,实不过是个“经营快感”的 特殊产业,它以提供足以引起联想的介质为谋利手段,让观众根据各自的经验去 自由填充,以便暗中宣泄潜在的情结,并在想象的空间中体验到释放的满足。 不过,“经营快感”四字,也不宜作狭义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是色彩班驳的, 其满足手段也是奇正相通的,这才使对之的发掘总也探不到底。比如就拿看足球 来说,尽管都是在寻求快感和刺激,但今年的亚洲区预选赛,和明年的世界杯大 赛,起码对中国观众来说,就会有相反的滋味:此前的那份紧张和失望,简直是 活受洋罪;而此后,既已无需再去牵挂子弟兵,反落得轻松潇洒,少几分对球运 的操心,多几分对球技的欣赏。——这一切当然都不在话下,然而我由此却有一 问:不知谁曾琢磨过,如果人类的天性总是趋利避害,而看球的动机也只是开心 找乐,那么球迷们干嘛偏要自讨苦吃、去做可怜的中国足球的拉拉队? ——是因为热爱这种运动本身吗?那么试问:在数以亿计的球迷中,究竟又有多 少人,这辈子哪怕曾经用脚亲近过一次皮球?——是因为足球自身的观赏价值吗? 那么试问:如今连最精彩的体育节目都已无暇顾及,何以还有这么多观众,去为 几场并不好看的比赛彻夜不眠?——是希望借机获得精神满足吗?那么试问:大 家为何不像乒乓球或女排的盛期那样,先等咱们练得有点儿苗头,再去煽旺对这 项运动的热情?——而如果样样都不是,那么试问:世上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民族, 偏跟一项他们既不喜爱又不擅长的运动,结下了恼人的不解之缘,不惜再三再四 地跟它忍受煎熬? 二. 听起来难免小题大做,但我只能给出这样的解释:在这种对足球的难以理解的狂 热背后,其实恰恰隐藏着我们的族群意识。在落后挨打了一个多世纪以后,人们 碰巧以这种虽婉曲却明确的方式,表达了整个民族苍凉沈郁的梦境,和惟恐沉沦 落败的忧心。因此,既荒唐又确凿的事实是:其实只有在看足球的时候,人们才 能最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认同,——甚至连公开声言不再爱国的家伙,也会 发现他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他从情感深处接受不了那支倒霉球队替他自己造成 的失败,他恨不能做点儿什么来改变这个现实。 而细思起来,足球所以最易引起此类联想,又正由于它在中国的转动轨迹,比任 何其他体育项目,都更贴近我们国运的起伏: ——与那些愣拿现代足球跟古代蹴鞠勾联起来的精神胜利法相反,这种竞技运动 之所以能在中国成为长久的热点,恰恰不是因为“我们先前”有过它,而是因为 “我们先前”根本没有它。换句话说,足球风靡中国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它必须 首先是舶来品,是根据别家规则来玩的游戏。否则,就没有奋起直追的必要,也 就勾引不出人们的求胜之心了。我们实在是在别人划定的圈子里面转悠得太久了, 竟致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以为非要“师夷之长技”,且当了“出蓝弟子”, 方可班师还朝。在这个意义上,“费厄泼赖”一说,拿到国际体坛上,其实全属 子虚,因为即使规则本身是公平的,选手们适应这种规则的基点也并不相同。同 样的道理,还可以帮我们理解:为什么同属格斗,多数中国人却只去关心别家 “金腰带”的归属,而不来瞩目自家武术的新科状元?为什么同属博弈,却惟有 “出口转内销”的围棋独领风骚,而最有群众基础的象棋反倒冷冷清清? ——跟要求它尽快“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急切呼声相反,足球之所以总是让 球迷们牵肠挂肚,其实恰恰是因为它迟迟未能腾飞,从而使人们的渴求总是未能 满足。换句话说,足球风靡中国的必要条件之二是,它必须表现为我们的体质和 体能难以逾越的障碍,成为一桩老也治不好的心病。否则,一旦痛捣黄龙大胜而 归,它反倒不足以构成持久的悬念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对足球其实并无 浅近的功利要求,虽明知它对摘金夺银的“奥运战略”难有补益,仍在斤斤计较 其微不足道的输赢。而鲜明的对比是,尽管乒乓球和女排同样属于舶来品,但由 于中国已在这两个项目上称霸天下,或至少曾经雄霸一时,大家反而不太在乎其 一城一池了。竞技体育能够满足人们的,毕竟只是苦熬之余的象征性胜利,所以 如果成天价高奏凯旋,其间的紧张度就嫌太低,反教人难以全身心投入,去体验 “国运上升”的快意过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当今世界的差序格局中,足球所以能引起国人 持久的激动,又在于它作为参与面最广的运动,既是发达国家最愿意保持优势的 项目,又是发展中国家最巴望后来居上的项目。换句话说,正因为“足球强国” 最肯“较劲”,而“足球弱国”又最想“叫板”,仿佛彼此都想以倾国之力一拚 高下,这球才踢得更来情绪,一旦输了才更肉疼,万一赢了才更过瘾。无论如何, 这才是足球最无可取代、最惹人着魔的特点:它太贴近我们的族群记忆,太类似 当今的天下大势了!——明眼人一望便知,这种群雄逐鹿的场面,其实恰正是欲 借体育来支撑“强国之梦”的典型历史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国人在此处 绕进了一个可怕的怪圈,越是履战履北,就越是渴望翻身,而越是求胜心切,就 越难心想事成……但他们毕竟没有服输,相反倒是憋足劲认准了,偏要在这个泥 坑里爬起来。就算此种心态多少有点儿迂执,其发泄方式也多少有点儿虚妄,仍 不失为一股令人敬畏的心劲儿罢? 三. 也只有冲这股心劲儿,我们才能理解,在国内甲A甚至甲B联赛期间,居然会有那 么多人,不惜去看本无看头的球赛,不惜去捧本无资格的“球星”,凑出了火爆 一时的球市。 平心而论,不再乞灵于语录的魔力(比如“下定决心……”云云的真言),也不 再编造自欺的神话(比如《京城球侠》之类的笑柄),转而求助于市场规则,竟 说明国人已很愿意“观念更新”了。而且,虽明知难免有点儿“赶鸭子上架”, 但也许再没有别的事情,能像营造球市这样,令国人如此真诚地同心协力。于是 乎,上自官府的改革、传媒的炒作,下至商家的经营、民众的呼应,大家确实是 心照不宣,非把足球踢上去不可。——瞧这意思,要是真有上帝,就真能感动上 帝! 只可惜大家忘了,这球市偏偏是拔苗助长的,而不是水到渠成的,所以在重赏之 下,并不一定能产生勇夫。那些人为造成的“球星”,也许的确算得上“成功 者”,但那成功只在市场上,而非球场上。甚至,种种不配获得的待遇,和不配 享有的名声,对最终的战绩是半点儿好处也没有,只能让他们的脚脖子更发软。 一方面,他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给娇纵坏了,再也不可能在正常的攒劲过程中,像 其他项目的运动员那样,先去“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承受必要的身体和心理磨 练。另一方面,偏又是这群少爷兵,在领导勉励、传媒鼓吹、球迷喝彩之下,要 去背负比谁都沉的东西,并自觉到既已领受了这么多“刺激”,再踢输了更无颜 见江东父老。——这球岂不踢得更加沉重? 由此我想到那位施拉普纳:虽说输了球就马上撤换教头,乃属各国之通例,但当 年大家迁怒于这位洋教头的,实多为“有中国特色”的本土问题。事到如今,大 家普遍为此找出的“教训”是,悔不该聘一位“二、三流”的德国教练。可说句 公道话,即使这位“二、三流”的德国教练,当年只能把我们的国家队调教成二、 三流的德国球队,那么,就算这支队伍还不能在世界杯预选赛上所向披靡,总不 会像实战那般不堪一击罢?所以,真正的症结在于:尽管一谈执掌国家足球队的 帅印,总难免涉及“爱国主义”,但人家当初毕竟只是来接受一份普通的工作, 而绝难想象出,这工作竟在这里被赋予了那么多足球以外的“伟大”意义!于是, 一切的倒错就随之而来了:一方面,你把这位寸功未立的“施大爷”,弄成了家 喻户晓的公众新宠,不仅出镜率远远高过本国“国球”的领军,而且据说还在下 面可以享受到“副总理级待遇”;另一方面,你又把这位并无通天本领的教练, 看作“要有光、就有了光”的救主,不管他手下球员的素质如何、手中的实际权 限如何,非让大家一吐鸟气不可。——这才真让人“受宠若惊”,以至连他久经 沙场的老伴儿,都难以承受心理“失重”的落差,简直要带着嗅盐来听战报…… 所以,我们实在是胜心太切了,这股狂热压得足球都变形了! 当然,这次至少在一件事上,大家比过去清醒多了:以前每逢兵败,不论舆论界 多么痛心疾首,传媒自身总是批评的死角;而此番输球之后,却听到了一种虽微 弱却积极的声音,对媒体炒作的恶果提出了警惕,似乎代表了新闻界的自我反省。 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苗头,特别在我们这个刚体会到现代性负面效应的国度。不 过话说回来,光警惕传媒还远远不够,还应进一步警惕它背后的市场,因为作为 一种企业行为,传媒的运作并非如批评的那样不负责任,而是只能向它一心投合 的市场负责。大家理应借机明确: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也决不是万能的,遑 论一个人为营造的扭曲市场。所以,如果用迷信语录的心理,去迷信这种社会交 换规则,那么它将给我们造成的麻烦,就一点儿也不会比个人崇拜更小。对这一 点,只须回想当初马家军获得市场效应之前之后的表现,就足以洞若观火了,— —更何况,眼下的足球队已被弄得加倍错位,它的水平还远处于练兵的初级阶段, 却已需要克服名利双收后的难题! 四. 这球踢到这会儿,可真踢出点味儿来了,——我真想再问一遍:再在“球运和国 运”之间强划等号,究竟还有多大意思?如今,就连最不希望中国强大的对手, 也会老老实实地承认,正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国势已越来越不可小觑, 可偏偏这个不争气的足球,虽被同样祭起了市场的法宝,却越来越扶不起来了, 就连在亚洲区预选赛中,也只能敬陪末座甘居下游。所以说白了,过去是“国运” 不佳,想沾点儿“球运”的光,如今倒是“球运”太差,反栽了“国运”的面。 于是就有人发话,要求大家对足球重新“定位”,弄清中国队在亚洲十强中的名 次。笼统听上去,这种说法无疑有浅显的正确性,但认真寻思起来,却发现问题 决没那么简单:为什么整整十二亿人口,又花了整整几十年时间,还认不清如此 一目了然的“梁山泊座次”?所以,症结实不在于大家的头脑,而在于大家的心 灵:既然在族群意识的深处,已如此看重足球这种虚拟的“战争形式”,那么一 个泱泱大国的民众,就绝难接受它迟迟“冲不出亚洲”的事实。——这是一场贯 穿中华民族崛起之始终的大梦,尽管它会与现实构成长久的冲突。 而不无反讽的是,正如我们刚刚分析过的,目前正是这种太过强烈的梦想,反而 干扰了足球水平的提高。只要看看其他运动项目,包括“球场得意、市场失意” 的女足,我们就不难领悟到,哪一天国人淡化了“足球情结”,不再在乎某种具 体运动所带来的象征性输赢,那么在各类项目总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下, 说不定足球就还真有出头之日。这决不是主张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出于下 述的体制考量:如果不考虑其中的种种弊端,而只关心少数中国选手的世界名次, 那么由政府一手包办封闭式训练的老办法,在我们这个根本就缺乏运动基础的国 家,倒是进行强化急行军的最有效手段。——我们哪个项目不是这样搞上去的, 凭什么说足球就一定例外? 不过,本文的主旨只是要描述某种文化心态,并不打算献什么“平戎策”。而且 我们不难想象,如今即使有人愿意支这一招儿,后悔药也早已吃不得了,因为足 球一经商业化,必会造成许多新的“既得利益”,它会推动人们把球市继续造下 去,把球迷加倍煽起来。另外,再说得透彻点儿,既然我们已经发现,隐藏在足 球迷狂背后的,实乃朦胧却又坚韧的族群意识,那么这球本身是输是赢,就实在 无伤大雅了。就算真把足球踢上去了,人们也会找到别的出气孔,来宣泄内心的 喜怒哀乐,寄托自己的“强国之梦”。就此而论,一个民族的共同梦想,决不会 因为有谁说破了它,便有丝毫消解,——它要是真被泯灭了,整个的民族认同也 就不复存在了! 而这也就意味着,足球在国人脚下,恐怕还会一如既往的沉重,盖因国人对民族 命运的关切忧虑,总是这般沉重压抑。正象人们常说的那样,心病还得心药医: 只有等有朝一日,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这种程度,其价值观念和制度结构本身, 就足以带来内部的认同,人们才无需以假想敌作引子,来刺激狭隘的族群意识, 也才能醒悟这种“足球情结”的荒诞之处,使之真正如冰释然。——那才是一种 心灵深处的强盛,它更大度、更平和、更从容,不再以锱铢必报的复仇心态,来 加剧记忆中的苦痛(即使有人曾对不住我们),也不再以其他民族的失败(哪怕 只是虚拟的失败),来支撑本民族的自信。 也只有到那时候,足球在中国才踢得轻松愉快,——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管国家 队的表现如何,人们都不会再盲目迷恋它,以及其他任何并未亲身尝试、并不真 正懂行的运动项目,而投入到各自擅长的健身活动之中,把体育当成名符其实的 体育!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