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平壤印象 吴初雪   如果仅仅着眼于铁路沿线那些并不起眼的庄稼和集体农庄,你可能想 不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是这样的美丽而堂皇。   我们是薄暮时分,乘火车从中朝边境的新义州到达平壤的。因为暮色 渐浓,又急于投宿,未及细看平壤的市容。清晨醒来,从我们下榻在大同 江心的羊角岛宾馆凭窗远眺,便见到青幽幽的江波对岸,那被绿树簇拥着 的连片楼宇,就像浮现在海面上的海市蜃楼一样。   平壤时间上午8时半,即北京时间清晨7时半,我们登上日本出产的旅 游大客车,沿着大同江畔的宽阔道路,进入平壤市中心。不久,就发现平 壤的一个独特之处:路宽、树多、空间大。不仅一座座银白色的大厦之间, 留有植树种花的空间,且一簇楼宇过去,便有一片大小不等的园林。你在 任何地方逗留,几乎都可以看到茵茵的绿树和广宽的蓝天。难怪朝方导游 夸耀地说:“别的地方是城市里的园林,我们平壤是园林里的城市。”   平壤是一座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都市。她在50年代初的抗美战争中,吃 了40多万颗炸弹。现有的一切建筑物,都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规划设计的; 不像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受到老城改造的重重限制。朝鲜地广人稀,12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2000万人口,密度只相当于江苏的1/5,因此也有 充裕的土地,拉开房距,实施绿化。当然,建设者有较高档次的审美观念, 注意留有市民共享的视野空间、交通空间和休闲空间,也是这个城市显得 与众不同的原因。   平壤的万景台,因金日成元帅的故居在此而著名,是旅游者首先要瞻 仰的地方。登上半山,便遥遥望见金日成祖居的那两幢茅屋。这里的山岭, 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处处绿树满坡,花草都经过仔细的修剪,其特异之处, 是山间的不少青松,枝头相互交接,呈几人拥抱状。山顶上,建有一座规 模恢宏的方形亭阁,由此可以眺望到一角平壤市区。   平壤的大型公共建筑颇多。这里,有高达105层的呈金字塔形的柳京 大厦,有呈马鞍形、可容纳15万观众的体育场,有深藏在地下一百米的37 公里长的地铁。这些特大型建筑物,也反映了朝鲜不甘居人后的性格。不 知是因为国力有限,还是面临着暂时的经济困难,那座雄踞于群楼之上的 柳京大厦,至今还像蜂窝一样空洞着门窗,而且并无继续施工的迹象。   最使我们惊叹不止的是:平壤拥有一批为纪念金日成而修建的大型雕 塑和大型建筑物。   耸立在金日成广场上的金日成铜像,净高20米,用70吨黄铜浇铸而成, 比常人高大许多倍;宣传金日成学说的主体思想塔,塔高150米,塔顶的 鲜红火炬高20米,全塔由25000块花岗石砌成,其基座的一些花岗石,每 块重150吨; 为纪念金日成1945年凯旋归国而兴建的凯旋门,高60米,比 世界驰名的巴黎凯旋门还高10米。这些大型雕塑和建筑物,都是在金日成 60和70岁寿辰时兴建的,其造型以至高宽的尺寸,也都以金日成的年岁和 出生年月日为依据。正如我们中国人长期把毛泽东比作红太阳一样,朝鲜 也把金日成的诞生日,即每年的4月15日,定为太阳节。从一本旅游画册 上还可以看到:朝鲜还将两种美丽的花卉,命名为金日成花和金正日花。   我们在平壤期间,正值被朝鲜人尊称为“伟大的指导者”的金正日同 志,被推举为朝鲜劳动党的总书记。我们所到之处,几乎都有盛装的男女, 在广场上载歌载舞,进行庆祝活动。夜晚打开电视机,在仅有的两个频道 里,只要金正日一露面,就会出现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一些胸前挂满勋章 的英模人物,噙着泪花,不断地挥舞着双臂,高呼万岁,其景况似乎比中 国的红卫兵接受毛主席检阅,还要热烈而虔诚。   平壤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环境十分清洁。我们到过的街道、广场、 园林和厅堂,都没有任何烟头和纸屑。在万寿台青少年宫广场上,我们遇 到了两位正在打扫花岗石台阶的妇女。她们轻轻挥动的,是我们中国人用 于清扫镶木地板的那种芦花小扫帚;其集中污物的畚箕,与我们城市居民 家用一样小巧。看着她们匐伏在台阶上,一寸一寸地清扫着几乎看不见的 灰尘,一种敬意也就在心中油然而生。   平壤的街道可算是异常的宽阔,街上的车辆也异常的稀少。每天上下 班时,公共汽车站都排有漫长的候车的队伍。多数人上下班,只能靠甩开 膀子步行。夜晚,路灯似乎也不很明亮。我们一天傍晚到西山饭店就餐时, 迎客大厅里点着荧火似的蜡烛。朝方导游也不讳言朝鲜面临的经济困难: 街上汽车少,是因为缺少汽油;饭店里点蜡烛,是因为临时停电。   他们特别提到:朝鲜连续两年大水,一年大旱,粮食供应特别困难, 并且给我们介绍了不同年龄、不同工种供应粮食的标准。“一天供应这么 多粮食,在你们中国的城市里,也许够吃了;我们这里粮食少,饲料也少, 没有肉吃。”我国中年以上的居民,都经历过60年代初那样严酷的经济困 难,尝过挨饿的滋味,所以都很容易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心情。   当我们来到一所相当于中国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六年制中学参 观时,孩子们正在礼堂里为中国游客演出文艺节目。我联想到今日朝鲜居 民的口粮供应情况,看着这些身着白衣红裙或白衣蓝裤的孩子,尽情地唱 着、跳着,特别是那个鸣锣击鼓的男孩,为挥动鼓槌使出了全身的气力, 心里难过得差点要掉下泪来。因为她们并不嫌弃,我们就把包里所有的食 品和小纪念品,统统掏给了她们。   平壤的交通警,绝大多数为青年女性。据说司机看到漂亮的女警察, 心里会愉快一些。热情的导游特地告诉我们,漂亮的小姐用朝语讲为: “阿各西各瓦唷。”这些女交警,身着天蓝色的制服,在交叉路口潇洒地 指挥着过往车辆,成为平壤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光复大街入口处,我们看到一位女交警,都齐声夸赞她长得漂亮。 想不到朝方导游竟板着面孔说:“她吃的口粮比我们多,应该长得漂亮 些。”   走到另一个路口,有人又夸赞这里的女交警也长得很漂亮。朝方导游 直摇头,连声说:“这位小姐长得不漂亮。”并且半是认真半是幽默地说: “她多吃了粮食还不漂亮,对不起国家,没有良心。”   我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朝鲜朋友,会把人的长相美丑,与口粮的多 少挂起钩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