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为权利而斗争   作者:一江春水   鄙人关注“怀德门”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也讲话的欲望,但一直懒得动键 盘。何况前面已经有诸位大虾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锲而不舍地追 击出一个又一个细节、爆出一个又一个猛料,嬉笑怒骂间不乏周密的分析推理、 精深的法理素养,令人既摇头叹息,又忍俊不住、拍案叫绝!但是,挺朱方、包 括苏力本人的一些说法令人挺不舒服。今天,又翻到德国法学家耶林的“为权利 而斗争”一文,终于忍不住了。   1872年,法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法学家之一,德国人耶林在维也纳法律协会发 表演讲,同年对该演讲稿进行修改后以《为权利而斗争》为名公开发表,一经刊 行便引起巨大反响,至今已经重印几十版,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被公认为经典法 律名著。   在这篇耶林毕生为普通读者所写的唯一一篇著作中,通篇富有情感,极富创 见,揭示了不少前人未曾认识到的真理,本人初读时激动不已,再读后仍觉得获 益良多。   耶林提出,法律的目的是和平,而达到和平的手段则为斗争。法律的生命在 于斗争。法律不是人民从容揖让,坐待苍天降落的。人民要取得法律,就必须努 力,必须斗争,必须流血。法律斗争是由一方要侵害法益(法律所承认、维护的 利益),他方要保护法益而引起的,故很难避免。法律之所以能够存在,靠的是 人们对于不法行为,敢于作勇敢的反抗,如果因为畏惧而逃避,就是世上最卑鄙 的行为。故耶林主张,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受到损害,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 因为权利情感的存在,权利与人格结为一体,因此不管是哪一种权利,都不能计 算价值之多少。所以英国人欲愿为区区一便士之微而愿付出10倍以上的金钱和宝 贵的时间、精力,与加害人从事斗争。正是这种斗争精神,才使得英国人在国内 争取到民主政治,在国外争取到国家声望。因此,为法律而斗争,不仅仅是权利 人对自己的义务,更是对于社会的义务。当个人按照法律的规定主张自己的权利 时,就将个人权利问题,转换为国家现行法律的实现问题,他已经不再是为一己 之私利而斗争,而是为法律的实现而斗争,为法律的生命而斗争,为国家的法律 秩序而斗争!   现在,结合“怀德门”的案情,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阿甘有无权利? 第二,阿甘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第三,阿甘应否斗争?第四,阿甘如何斗争?   第一个问题是基础性的,如果阿甘没有相应的权利,他的鸣冤叫屈就是无理 取闹,损坏苏力、法学院乃至北大的清誉,借用程序法中的一句话就是“滥用诉 权”。应当说阿甘的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在法学理论上,关于权利的本质学说众 多,有“利益说”、“资格说”、“自由说”、“法力说”、“意思说”等等。 以“利益说”为基础,阿甘作为考生自然有着重大利益,这种利益有相应的制度 规范予以保障,如国家教育部、北大等为研究生考试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 括业经公布的招生简章在内。据此,阿甘享有应受法律保障的利益,也就是享有 一定的权利。   当然,对于阿甘们权利的保障主要是程序上的,由此给导师留下了相当的自 由裁量权。在法学上,程序正义的重大意义无需多说,如果有程序而不遵守,很 难指望什么实体法上的正义。即使程序有所漏洞,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也应 当以善意之举来弥补,而不应当滥用职权。   第二,阿甘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从网上公布的种种材料可以看出,对于阿 甘权利的侵害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挺朱派也承认这一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第三,阿甘应否斗争?凡是法律人应当毫不犹豫地说:绝对应当!有耶林的 经典言论在前,有中国法制不彰的现实在后,这一结论勿庸置疑!(当然,从阿 甘自身利益出发,结论可能正相反。但是阿甘不愿做因为畏惧而逃避的“世上最 卑鄙的人”,所以揭竿而起。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钦佩他的勇气的原因,包 括不才在内在许多事情上都忍气吞声,作了“世上最卑鄙的人”)   第四,阿甘如何斗争?这是一个难题。如阿甘自述,他已经通过合法的、正 常的途径进行了申诉,但未果。其他哪?   诉诸法律、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法制社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是,中国现在离法制社会还有24999里地,司法系统的信誉已经非常正常地降 至冰点;本事件的特殊性也意味着这是死路一条。试想,即使法院愿意立案,甚 至根据本案程序上存在诸多问题而判决重新面试,阿甘还能重新赢得苏力、周旺 生以及北大法学院的好感吗?因为苏力已经说过要维护制度(???)赋予他的 权利,而阿甘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所以不是个好学生,从而也就没 有了科研潜力(这是本人从苏力前后话语进行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结果几乎 可以肯定:阿甘仍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科研潜力”,不予录取。   所以,阿甘只有选择媒体(先是较自由的网络)进行舆论监督,希望正义的 口水能够淹死不守规则者,并在汹涌的公愤中一泄私愤。当然,也不排除他想籍 此改变中国不良的招生规则、潜规则的宏愿。然而,在整个中国既有状况下,阿 甘个人是渺小的,网络舆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官、事、符 合官方口味的“学问”……在权威们的宏大叙事面前,你不过是一个蚂蚁罢了, 爱惜生灵是他宅心仁厚,如果“偶然”伤害了你不过是无心之过,本来就无足轻 重。   最后,“德怀门”有如一出精彩的肥皂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剧情设计 之精巧令人称奇,决无被人猜中下一情节而乏味之感。只是,这终究是一出肥皂 剧罢了,过一段时间,看客们就会有其他消遣,阿甘及其遭遇就会“gone with the wind”……只是博导们能忘掉吗?   还是觉得遗憾之极。这几年读了苏力一些作品,如《送法下乡》等,颇为其 “赤子之心”所感动,颇感大师风范。同时在学校混迹多年,本以为看惯了表里 不一,知道人性本恶,但是差别如此之大,还是令我有小小的幻灭之感。 (XYS200408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