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从梁祝的悲剧说起》的逻辑是制度变迁还是信誉?   飞云   请大家看本文之前,先把朱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 起》搜来放在面前。   看了这样一篇文章,真的是啼笑皆非。   这是论文吗?   从文章中看出,作者对新制度经济学不是一般的感兴趣,连叙事口吻都是一 模一样。科斯、张五常没有别的本事,喜欢用讲小故事的方法来说理,抛弃了传 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居然为经济学开了一股“清新之风”,不大不小也是创了 一个门派。   今天苏力先生也如法炮制,给法学同仁们讲了个小故事,大也指望如科斯一 般走运。而中国法学界素来不知晓经济方面的动向,就好比从来没有读过《红楼 梦》,突然有个人出来吟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顿时觉得十分的 特别、十分的纯情,竟然吟诗的人还真的走运了。   闲话不说,本来文风再怎么模仿,也至多不过说是模仿,离抄袭还远得很哪。 所以以上只是随便提上一提,让列位看官晓得朱的这种清新风格的渊源,也算加 个附注,没有其他意思。   言归正传,还是进入文章的内容来说罢。   “愿天下有情的皆成眷属。——《西厢记》”   此为开篇。   那么梁祝为何成不了眷属呢?   朱说:   1、“似乎祝员外是因为贪财,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但是,如果仔细看一 看这个戏剧的原本,这一点其实并不存在。”   2、“如果不是梁山伯误解了祝英台的暗示,因此未能如期赴约,至少从故 事的前后背景来看,祝家未必会拒绝梁山伯的提亲,未必会仅仅为了马家的富贵 而违背了女儿的心意。”   3、“而且,至少原来的剧本中并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出马家仗势欺人。”   于是朱得出结论:   “也许,悲剧在于包办婚姻。”   我这里看了半天,都得不出根据朱的三个否定,如何能得出“也许,悲剧在 于包办婚姻”这个结论的。列位看官,你们能得出这个结论否?   既然祝员外不会牺牲女儿的幸福,又未必会“拒绝梁山伯的提亲”,那怎么 把罪过归到包办婚姻身上,我还百思不得其解。   通篇看来,分明是个信誉问题嘛。要用时髦一点的话说,这个就是合约理论 的问题。   祝英台许配给别人,那便是和别人签定了合约,便是要遵守的。从文章看, 祝英台要是先和梁山伯签了这份合约,那便是对梁山伯守信而不是对马家守信了。   列位要问了,祝英台和梁山伯如朱所说,自个儿生米做成熟饭,那便不是也 算签了?   不过朱自己都分析了,梁和祝当时年纪还那么小,也就是彼此有好感而已, 未必做得了熟饭——要换上崔莺莺或者卓文君,那就真的这么做了,而且做了父 母也是莫奈何。   因此很简单,就是信誉要不要遵守。   诸位,天下悲剧无数,惟有守信之悲剧最撼动人心。   伍子胥过江,船夫为守信而自杀。是一悲。   江南七怪,为一口之诺,放弃江南温柔富贵之地,远走大漠寻找郭靖,葬送 了六个兄弟。也是一悲。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 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 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此一插,插的众人魂飞魄散,插得群雄放声大哭, 拜倒在地,插得辽军万骑将士尽都回头。   这些都是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之中,信誉制度越发建立了起来,而不是被朱 所以为的被“变迁”掉。   天下至悲何也?不能两全也!   苏力看梁祝,只是无端的看到了圆滑世故的制度变迁,却看不到铁骨铮铮的 信誉二字,悲夫。   另,关于婚姻制度的分析文章,网上早已有经济学之调侃分析,虽是调侃, 功力严谨不在苏《梁祝》之下。但功力虽然严谨,却终究是调侃而已,如何上的 了大雅之堂?   附:本文完全依据朱苏力的文章内容和观点进行推论,不涉及朱文章以外的 更多材料。 (XYS200408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