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认识”并“熟悉”朱苏力:回复一种古老的进路 作者:复生已逝   见多了朱苏力的滔滔宏论,听惯了朱苏力的临别赠言,这一回,我们可是长 了见识。   朱先生《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1] 的第一部分是这样开始的: “2004年报考我的博士的考生有30多人,其中也有我指导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最 后确定参加面试的三人中,一人为在校应届毕业的北大法律硕士(本科非北大), 其他两人(包括甘怀德同学)均为已参加工作的外校毕业生,前者仅仅认识,但 不熟悉,后两人我则是在面试时才见面。因此,不存在歧视外校考生或偏袒熟人 的问题。”   自从进了小学,我就没忘了读中文书,别的不行,作文倒是屡屡被老师夸。 这样一段话,任何跟我一样的普通中国人,大概都会做出这样的理解:   一、有朱苏力指导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今年报考了他的博士生;   二、但此人并未进入复试,而是另外一个“在校应届毕业的北大法律硕士”;   三、即使是这样,朱苏力对这位进入复试的北大硕士也“仅仅认识,但不熟 悉”。   如此清晰的陈述,没有任何法言法语,容不得我们怀疑。   但事实是,在这样一个最不可能撒谎的地方,朱先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告诉我们,“制度是如何形成的”。[2]   那么,这个实实在在运行着的制度真相是什么呢?   朱苏力今年有两名硕士生毕业,一男一女,也就是他所谓的“我指导的应届 硕士毕业生”,并且,他们都报考了他的博士生。我们早己知道,那位进入复试 的“在校应届毕业的北大法律硕士”就是艾佳慧女士,那么,她是何许人?   据北大法学院网站介绍[3] ,艾佳慧正是朱先生指导的硕士生。   难道说,因为不是早年跻身文学青年的法学博导,我们的常人理解就偏了这 么多,这么远?!我们的进路错在哪儿了呢?他朱苏力到底想隐瞒什么?   好吧,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往下看。一个硕士生导师对自己的弟子, 是不是可能“仅仅认识,但不熟悉”呢?   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人都知道,这完全可能。不要说硕士导师了,好多博 士导师每年一带就是十几二十的博士生,完全是养猪的架式。但据我所知,虽然 北京城中这种现象并不少,但北大表面上还没有贱到这地步。这不,以朱苏力院 长之尊,今年毕业的硕士生也仅仅只有两名,而博士生也是“从原则上最多可以 录取三名学生”。[4]   如此说来,如果朱先生真的仅仅是“认识”而不“熟悉”艾佳慧女士的话, 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对朱先生作为教授、作为导师的能力与态度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了。“说得更俗一点,你会不会忘了自己姓什么?” [5]   况且,导师带学生,懒一点也就罢了,可朱先生也用不着高唱“既然我们生 活在北大这个校园里,既然我们的生活在中国,既然我们生活在20世纪末21世纪 初或上半叶,那么就让我们在这个时空中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发挥我们的比较 优势,创造我们生命的辉煌,哪怕我们个人生命的辉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仅仅是 萤火虫的光亮” [6],用不着把自己弄得跟“蜡炬成灰”一样,用不着“人还活 着就自我享受了烈士的待遇” [7]呀!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更有意味的是,艾佳慧女士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全 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并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司法判决书中 “双高”现象并存的另一种解释进路—— 对辽宁省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经 济纠纷判决书的经验研究兼与张维迎、柯荣住两位先生商榷》受到了朱苏力先生 的高度评价:“此文展现了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是一篇出色的交叉学科 研究论文。” [8]   这又算哪门子不“熟悉”呢?   看来,我们真的应该升级我们的汉语词典,来一番“禁忌的转化” [9]了。   在各种“理论”和“进路”不断翻新的今天,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提醒自 己,“听其言而观其行” [10],作为一个更为古老的进路,值得我们时时铭记 在心,否则,怕是永远都完不成从“认识”到“熟悉”的跨越。   具体到朱苏力,这一进路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他在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要看 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说的;不仅要看他在公开场合是怎么说的,而且要看他在 私下场合是怎么说的;不仅要看他在这一私下场合是怎么说的,也要看他在那一 私下场合是怎么说的;而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看他是如何言说的,更要看他是 如何身体力行的。   对朱先生这样期待或者要求,的确比对一般的理工科教授们严了点儿,但谁 叫他是研究法理学这说不清道不明可偏偏对我们这样的草民有切身影响的学问呢? [11] 谁叫他不仅是一般的教授,而且正领导着据说是中国最高学府的法学院呢?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预设的道德上位面对道德下位之感,我们只是以常人的诚 信作为所有游戏的基本规则。朱苏力如果觉得这样的期待或要求有悖读书人圈子 的潜规则,那我私心认为,还是解甲归田,当我们这样沉默了几十年的大多数倒 还自在。   否则,当年蔡元培的北大,往后看,会被什么人把持了呢,会堕落成什么样 子呢,会贱卖到什么田地呢?   其实,已经不用“往后看”了。我们谁不知道每年春天出没在北大清华的莘 莘学子考博路上的那份心痛呢?做婢女,装媚态,点头哈腰,鞍前马后,桌上桌 下,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得还少吗?!这样的戕害难道不是对国本的戕害吗?!   还是让我们回到几年前那个“长江读书奖”颁奖大会的现场,听一听朱苏力 振聋发聩的声音吧:   “程序从来不是完美的,不可能运送令每个人都满意的结果;但是如果因为 这一点,就拒绝已经协商确定的程序,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有程序,没有制度的累 积和完善;程序可以修改,而且应当修改;但一般说来,如果没有重大的必须即 刻修改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必须勇于承担起经由自己曾认同的程序获得的自己不 喜欢的后果,因为程序是重要的,因为制度是重要的。” [12]   那么,这个坏了规矩的朱苏力,这个曾经说过“社会旧有的控制体系在一定 程度上已经功能失调,现代的以法治为中心的社会控制体系尚未完成,因此在这 一时期,种种诱惑可能驱使你们用自己的才智以各种名义、甚至以法治的名义干 一些不道德的事、违法的事,龌龊的事、卑鄙的事;甚至做了,也可能不会被抓 到,不受惩罚,特别是因为你有超过常人的聪明和才智” [13]的朱苏力,该怎 样“勇于承担起经由自己曾认同的程序获得的自己不喜欢的后果”呢?   2004年7月18日      [1]甘德怀先生已对朱苏力先生错误书写其姓名表达了异议,见《一些不该 遗漏的事实──对朱苏力老师声明的必要补充》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edu/beidakaobo22.txt,最后访问时 间2004年7月18日。   [2]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比较法研 究》,1998年第1期。   [3] www.law.pku.edu.cn/filedb/20031024332078/200310243382684.htm, 最后访问时间2004年7月18日。   [4]《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edu/beidakaobo2.txt,最后访问时间 2004年7月18日。   [5]《走不出的背景——2004年6月16日在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http://www.law-thinker.com/show.asp?id=2180,最后访问时间2004年7月18日。   [6]《萤火虫的光亮——在北大文科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asp?id=2262,最后访问时间2004年7月18 日。   [7]《如何分析道德,如何理解法律?——〈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译 序》,波斯纳:《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出 版 社, 2001 年11 月。   [8]见 http://www.ccforum.org.cn/luntan/china/showcontent.php3?db=1&id=272245 &id1=71810&mode=1的转载。   [9]《禁忌的转化——〈性与理性〉译序》,波斯纳:《性与理性》,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论语·公冶长》。   [11]“我们的研究对部门法有没有影响?我觉得对部门法还是有一些影响 的。”见《苏力教授浙大对话实录》, http://www.law-thinker.com/show.asp?id=1363,最后访问时间2004年7月18日。   [12]《珍惜学术事业——在“长江读书奖”颁奖大会的讲演》, http://law-dimension.com/detail.asp?id=504,最后访问时间2004年7月18日。   [13]《珍重自己——200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 leID=19677,最后访问时间2004年7月18日。 (XYS200407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