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也来胡说几句——对甘朱事件的冷思考   伟棋   这半个多月来,北大招博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争论发展至今,已基本 被割裂成导师朱苏力与考生甘德怀加上各自背后支持者形成的两派之间的恶战, 而此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因素却似乎正在为人们所忽视或遗忘。   尽管不少颇有深度的文章对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有所提及,对制度规则的执行 有所质疑,但大多是因具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而不愿意更深入的去挖掘和探讨,往 往是针对事件本身谈论,我以为,批朱派言辞犀利,思路清晰,招招直指对方要 害,就事论事,若单纯从为探讨甘德怀被拒招事件并试图通过凝聚各种社会力量 来挽回或解决甘本人现实困境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事态演绎至今, 在各级别的人物都已经粉墨登场后,再单纯纠缠于该事件本身已无多大意义,静 下来,想想事件后的一些东西,可能更有意义。   关于程序正义抑或实质正义的问题,网上已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而笔者对法 学涉猎不深,加上学识浅陋,为免贻笑大方,不再赘言。   首先,单就本次北大法学院招博事件本身以及事发后各方争论的表象来看, 笔者不揣冒昧,略作评论。一、窃以为,朱苏力肯定错了,因为你犯规在先。无 论如何机巧善辩抑或具有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朱苏力及其法学院已经在道德层 面输得一败涂地,颜面全无,真理决不会在北大一边,只要有理性的人都可以看 出,本次博士招生过程之中存在着很明显的暗箱操作的痕迹。朱派原无义务回答 网民任何问题的,其实,在这件事上朱派是不可能得胜的,朱派最聪明的应对方 法是保持沉默;二、甘德怀也是错了,既然明知道,中国考博一定要紧跟某个具 体的导师的方向,事先不与导师先有所沟通(注意,这里不是指社会流行的“献 金”之类),未让导师对其有初步认识与了解,贸然参加应试,是为料敌不明, 无怪乎未不得其门而入,若是一个涉世未深的“牛犊”倒也罢了,但作为已经硕 士毕业且做过教师及法院工作的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者,这种低级错误确实不应 该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想法不可再有。笔者这样说, 纯没有任何挖苦甘同学的意思,因为笔者妻去年考复旦博士时,就有过与甘同学 类似的经历,痛苦归痛苦,一时的挫折绝对阻挡不住勇敢的决心,时间将是最好 的疗伤药;三、我们看到,随着事态发展,双方似乎都热衷于攻轩对方的人品, 我以为无此必要。诸位若能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若你是北大法学院院长,你一定 会做得比朱更好?你的行为会更民主,你会绝对遵守规矩?处身权力体系中,你 会不做违心的事?权力带来腐败,这已是众所周知且已为学者呼唤了多年的哲理。 在缺乏一种实质的监督力量时,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教育机构会有多少理性与 良知,我想,这就毋庸多言了。人品之争无实质意义,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人 品都常为不少人所诟病,更何况其他人了。朱苏力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仍是我 佩服的学者之一,尽管他的学术造诣已因受到“德怀门”事件的影响愈有争议。 我更不相信网上流传的所谓“方舟子与北大有过节,邓正来与朱有梁子”之说, 似乎任何有不同意见的人都是在向对方阵营报私仇。归根结底,是中国文人心胸 狭窄、不容异己的心态作祟,这实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其次,北大在本次招博事件的违规行为是否特意针对甘德怀本人?我看未必。 若我估计没有错误的话,这决非一个特殊事件,它实质反映了朱本人甚至法学院 惯常的工作作风;也决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并非朱及其领导的法学院所独创,它 是中国高校招生体制的一个缩影,也直接折射出国内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现 实形态。一个基本事实是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功利型社会,上上下下都在想方设 法为自己、为本部门谋取利益最大化,现存环境下提出的“不与民争利”的口号 到底有多少效力,我们就不要奢望了。国内拥有公共资源或权力的部门没有违反 操作规程的几乎是没有的,差别只是多少的问题而已。拥有公共资源最多、权力 最大的政府部门是最不守规矩的,自官僚组织诞生伊始就是如此。而作为准政府 部门的教育机构凭什么要守规矩,学校“吃”学生,医生“吃”病人,早就是天 经地义的事情,有兴趣的不妨重读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能会有所启发。了解 中国历史的都知道,中华文化基因的秘密就是“欺骗”。有人慨叹,人是消极的, 中国根本问题就是制度缺失。果真如此吗?作为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社会 学科能人辈出,前辈学者又怎会看不到人性中消极的一面,无非是考虑到制度是 一把双刃剑的缘故而已,坏人同样可以利用制度实现自己的私欲,故历代提倡的 所谓“德治”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其实,当初朱苏力们若非低估或者说误判了甘 德怀的执着与勇气,在操作上略微谨慎细致一些,我想同样的结果却可以使甘德 怀无理可诉。这甚至也非大陆所特有,在所谓五权宪法下的台湾,黑金教育中的 腐败故事也屡见不鲜。这也许是中华文明的衍生,已蜕变成中国社会政治体系的 正常价值观念,不是通过一场革命或者一次改革就能一蹴而就的,或者说跟何种 政治党派或何人主政无关,不是有黄炎培特意跑到延安给毛泽东忠告的趣闻吗? 屡见不鲜的拥有公共资源或权力者的暗箱作业、无视规则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在 中国社会的实际操作层面,强势群体可以肆无忌惮地忽视或者无视弱势一方应有 的权利,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表明当代技术官僚对弱者缺乏基本的关 爱和同情;另一方面,从职业角度看,北大及至整个官僚机构基本不存在“以人 为本”的服务氛围,雇员办事拖沓,效率低下,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北大等 高校的组织文化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在多人眼中此事件是如此平凡,故有人在网上愤愤不平,既然其他学 校都存在类似问题,为何偏偏针对北大?其实大可不必,提问者别忘了,北大的 悠久、博大及其前辈开创的一种人文精神,早已使她不仅是一所学校,而更是一 面旗帜。尽管在一切世俗化的今天,人们仍愿意把北大看成最后的一块净土。若 此违规事件不是发生在北大,也许至多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各种不 规范的现象,大家早就习以为常,懒得再花精力去嚼舌了。但令人遗憾、惊诧的 是,竟真的发生在北大,发生在北大法学院,众人的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便不足 为奇了,人们愤怒之外,更多的是寒心与绝望。的确,原来脑海中还仅存的一丝 幻想也最终破灭的人不得不承认,法早就死了!抑或原本就没有法?   有关北大百年清誉就此受损的说法,未免有些危言耸听、言过其实。北大目 前仍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垄断着各种稀缺资源,在当前世俗化的社会中人们 又怎会弃之而去?更何况这在中国其他任何大学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离开北大, 国内哪里还会有净土吗?北大的声名决不至因此事受到任何损伤,因为社会早已 麻木。正如早些年北大、清华等高校打着百年老店的旗号,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 违规操纵股市的时候,高校的声誉几时受损了?在这样一个缺乏基本诚信的社会, 只看到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院校,都难免会一叶蔽目。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风雨 过后,北大的彩虹依然如故。   再次,笔者会简单谈谈北大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应该说,有所欠缺。北大 校方在此事件发生后的表现与中国政府在去年SARS事故爆发初期欲盖弥彰以及埃 里克森石油泄漏事件的处理手法如出一辙。不过,在去年SARS蔓延扩展到危及民 族生存的关头,作为最高权力核心,中共当局毕竟及时革新,废除传统弊端,终 于未有酿成民族大悲剧,可以说,还是亡羊补牢,赢回人心一分。尽管两起事故 似乎不存在可对比性,而且北大对此事件也未盖棺定论,但我们仍可以对事态的 演变有所预测。目前的政府心态基本上是:唯上且僵化,对体制现状宁可不作为。 除非危及到整个组织体系的生存安全,最高当局才会有所触动。在这种大环境背 景下,本次北大招博事件不符合上述条件,甘德怀确实是无法翻案的。   最后,事件的意义。漫游似说了这么多,决无要给谁有所开脱的意思。诸位 看官仔细想想,朱甘事件每年不止要上演多少场,这不是第一起,也决不会是最 后一起。我最为欣赏的是甘的执着与勇气,在屡遭失败,仍不放弃希望;在投诉 无门时,敢于将受伤的经历公之于众,这种性格加上自身的努力,今后无论从事 何种职业,都必定会有成功的可能;大家应该感谢互连网,感谢方舟子,为世界 上不同角落的人提供进行自由讨论的桥梁;我也要赞赏朱苏力的勇气与率直,真 的,他完全没有义务来接受互连网上网民的拷问;他本无须执着地建言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因为,他注定不会成功的。至于说此事件由此可以带来教育体制的剧 变与否,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不敢有何奢望,笔者以为无论教育体制如何改 革,总无法脱离于大的政治体制背景,因此,教育体制改革的后果笔者并不看好。 (XYS200408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