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朱苏力完全有作案动机与可能——驳北大一位文科博导   老名新注   关于北大考博的“公正”、“公平”之争,又有了新的进展,有北大文科博 导站出来,强调朱苏力教授没有作案动机,她的理由如下:   “博士是自己念出来的,不是导师送的,但在此过程中导师是要负责任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艰苦的、甚至死去活来的过程。对于导师来说,也是 一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负重之旅。学生入学之后,还要过综合考试、开题报告、 预答辩、答辩等多道关。比起入学考试,毕业答辩更加严格,那时考生需首先通 过双向匿名书面评审才进入答辩,而评审人和答辩委员会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校外 人员。如果导师随便将一个平庸的考生弄到自己门下,考生进得去出不来,或一 再延期,导师只能是吃不了兜着走,丢自己的面子。而学生毕业后,还要继续工 作或从事学术研究,面临圈内人的评价,对他的考核实际上是终生的,因而对导 师培养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是终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导师的动机一般都应是 招进最优秀的学生,而与熟悉与否无关。”   上面这段话,听似有理,但却经不起推敲。现在的博导有三种,第一种是象 朱苏力教授那样名副其实的博导,他们学问确实做得很好,著作等身,而且他们 现在的主要精力仍然是放在学问上,写论文对他们只是小菜一碟;第二种虽然评 博导时是货真价值的,但是评上博导以后,搞开发或当官了(不是当的院长、系 主任之类仍然不脱离教学科研的官),学问不搞了,出论文困难了,但是为了保 住博导的头衔,不得不硬着头皮招博士生;最后一种是本来学问就不怎么样,靠 其他途径混上博导的,他们做论文能力本身不很强,指导博士生,确实“也是一 个充满压力和焦虑的负重之旅。”   对于后面两种博导,他们一般都会“招进最优秀的学生,而与熟悉与否无 关。”因为这些博士生,不仅“博士是自己念出来的,不是导师送的”,而且有 可能导师都要靠他们发表论文呢(接连两篇署名第一的论文被揭抄袭以后,却把 责任推到自己学生头上的东南大学校长,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如果不选最 优秀的学生,他们不是害了自己吗?如果朱教授是属于后面两种博导,我认为他 确实没有“作案动机”。不过,这太不符合朱苏力教授的实际情况了吧?   对于象朱教授那样“著作等身”的大腕级人物,为了其他方面的好处,他完 全可以“送”自己学生论文。因为对他来说,多一篇少一篇论文对他保持现在的 学术地位,根本无所谓。何况,目前在我们中国,这种“送”,自己是没有损失 的,因为将自己学生的学位论文中的主要内容(有时甚至是全文),作为自己与 学生共同发表的论文(一般是导师署名第一),在国内,已经是十分普遍并且是 为大家认可的了。何况,对于博士生选取是优中取优,一本正经报考北大博士生 的,都是十分优秀的,特别是文科,(理科尖子生出国相对容易,因而北大有 “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一说),绝对不会有由于论文是老师 送的,答辩过不了关的担心。至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十分严格的程序:“学生入 学之后,还要过综合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答辩等多道关。比起入学考试, 毕业答辩更加严格,那时考生需首先通过双向匿名书面评审才进入答辩,而评审 人和答辩委员会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校外人员。”等等,究竟会起多大作用?只要 对目前我国学术界的风气稍微有些了解,都是心知肚明的。   最后,那种“学生毕业后,还要继续工作或从事学术研究,面临圈内人的评 价,对他的考核实际上是终生的,因而对导师培养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是终生 的。”更是闭眼睛说瞎话。法学博士如果不“从事学术研究”,而去司法、行政 部门工作,“圈内人”如何对他评价?我们现在有单纯用学术水平来评价人的社 会现实吗?即使在“从事学术研究”的领域,现在做得到这一点吗?否则的话, 为什么有这么许多博导热衷于招不学无术的“官博士”、“商博士”呢?   因此,我们还能够说朱苏力没有作案动机吗?   上面说的是动机,下面说说朱苏力教授的作案可能。如果真如那位为朱辩护 的文科博导所言,朱招艾只是为了“招进最优秀的学生”,那么不通知甘复试又 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甘在初试中最优秀吗?朱在自己的《说明》中说,他在复 试前根本不认识甘,他怎么能够预先知道甘的复试成绩就不是最优秀的呢?朱在 说明中故意回避不通知甘复试这十分关键的一点,除了说明他预谋作案因而做贼 心虚以外,又能够怎样解释这种会导致失去“招进最优秀的学生”机会的行为呢? 同时,既然有为了“招进最优秀的学生”这个十分正当的理由,为什么不在自己 的《说明》中堂堂正正地说明,反要信誓旦旦地谎说与被自己指导硕士论文的艾 “仅仅认识,而不熟悉”呢?有了这些事实,人们难道不该怀疑朱违反程序招艾 弃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吗?   因此,我们怀疑朱苏力教授有作案可能,难道没有充分理由吗?   北大的声誉,受到这次事件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了。从维护北大声誉出发, 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决不是让朱的同事或者学生出来帮他胡辩。这样做,只会 使人产生印象:原来不光是朱苏力,北大的一帮教师与学生都是这样的! (XYS200407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