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甘德怀考博事件”的一些想法   quasage   关于“甘德怀考博事件”有如下一些想法:   第一、这次复试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儿?责任在于谁?答案很明显:主考 方违反了博士生复试的考试程序,具体地说也就是强世功老师迟到,朱苏力老师 和周旺生老师在人数不齐的情况下违规开始了考试。这一问题朱在《关于甘怀德 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中已经承认,但朱认为这不成为一个影响这次复试结果的 问题。我认为朱的解释不能成立。   首先,这一问题是否“并不影响面试成绩的确定”不是朱苏力老师在一篇声 明中就可以下定论的。违反了规则的人已不具备评判自己违规行为是否合理合法 的资格。要最终下结论,需要考官和考生以外的第三方经过调查、取证,并根据 有关规定做出判断和必要的处理。这个第三方可以以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操作, 由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派出人员组成,不仅如此,为了公正与 诚信,国家教委所属的考试监察机构(我相信应该有这样的机构,尽管我叫不上 名字来)也应该介入,与北大校方共同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调查。鉴于社会上已对 此事件议论纷纷,北大方面应积极做出反应,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负面情绪。   其次,朱的这一解释即使不是针对他自己,也是不成立的。道理很简单,你 觉得一件违规的事情不成问题,并不代表它就真不成问题。你可以举出“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我还可以举出“忠于职守的原则、工作认真的原则”等等,至 少你得论证论证再下“并不影响面试成绩的确定”的结论吧。再进一步说,主考 老师的迟到是否会对考生的心理和正常发挥造成不良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从朱 的声明来看,我觉得他可能真没意识到这次程序上的失误有多严重。所以尽管 “诚恳接受”了,但仍不改初衷,连句“对不起”也不必说。   第二、考博的笔试成绩到底具有怎样的参考价值?是否仅仅是书本知识,而 无法考察“专业研究能力”?先讲两门专业课。首先我得承认我没考过博,更没 见过甘德怀同学所做并取得不错成绩的试卷,而且我对于法学是外行,所以我无 从判断本次笔试成绩对博士录取的参考价值究竟几何。但我想举一个我所知道的 例子以供参考。我有位朋友是文艺学博士(也是名校,但非北大),他跟我谈到 当初的专业课考试时说,这种考试跟硕士研究生考试以降的各级考试还是有很大 不同的,没什么选择填空打勾画叉之类的,就是两道论述题,自己去破题、分析、 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别看题不多,洋洋洒洒也写了几大篇纸,一点也不省 心,这涉及到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学术视野、分析和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多方面的考察,而这些又都要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实在是考校功力的测试,阅卷 的老师通过审阅考生的回答也能对考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较明确的判断。又不 是标准化考试,难道只能看出知识的对与错,看不出能力的强与弱?要不然,如 果可行的话,就把这回的笔试题和相关考生的答案公开一下让大家看看?此外, 我还有一个疑问:甘德怀同学面试的时长为20分钟,而全部时长为1小时40分钟, 也就是说,如果另外两位考生的时间分配均匀的话,她们每人面试历时40分钟, 是甘同学的两倍。也许甘同学的水平实在不行,因此没费什么工夫就出局了,倘 若如此,甘的笔试第一就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了。还是那句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笔试呀?   再说英语考试的问题。北大的任欣老师在《关于考博之“公正”:一位博导 的看法》一文中对英语成绩的决定影响过大颇有微辞,说“在以往北大的博士考 试中,外语分数起的‘平衡作用’过大,这根‘杠杆’杀掉了许多优秀考生,特 别是年龄相对较大,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考生。”我对此有不同意见。 英语能力的高下对于博士(甚至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今后进一步的学术研 究及应用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不清楚任老师的文 科具体是哪一科,仅就我所能想到的文科学科专业探讨一下。中文系(当然现在 好多都改叫文学院什么的,我只说这个专业方向的意思)的文艺学、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等方向都离不开英语,且英语水平低了还不行,还会影响到学术水平。 不止如此,国人认为正宗十足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离开英语也不行,因为海外中 国古典文学和汉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历史系里象史学理论、世界史等 也是一样,就算中国史也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找寻线索。哲学系就不说了,外语 不灵硕士都甭想读好。顺便提一下咱伟大导师那门学问,不好好把德文原著研读 一番,若闹出断章取义的笑话可咋办呢?再就说到经济和法律了,这两个专业大 部分的渊源所在不言自明,英语水平不行,连原著及文献读着都困难,这学问怎 么做?由于语言能力的问题导致将来的概念错误怎么办?概念错误变成指导原则 继而酿成恶果谁来负责?这两个专业英语要求尤其要严。那么,我这种说法会不 会有片面强调英语能力之嫌呢?不会。因为我们至少不用担心一个专业不灵的英 语牛人侥幸通过初试后还能继续混过关考上博士,很简单,博导可以不录取。我 们担心的是一个对国外文献资料阅读和理解能力不合格的人走进学术领域,并有 可能危害后学。任老师可能知道,阿米诺酸和门修斯的笑话都是北大颇具知名度 的教授闹出来的,当然了,不认识个把单词并不能与学术能力高低直接挂钩,甚 至不能作为英文水平不好的证据,但总归是不那么对劲吧。说到英语成为门槛, 这门考试对大部分人都不是轻松的儿戏,考不好自然有水平问题在里头,回去补 就是了。补好英语,以后考上了对博士学业更有好处,毕竟人们考博是为了更进 一步从事深入的学术研究,而不是为了学位、职称等眼前的利益,那急什么呢? 不应该把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再上路吗?   第三、朱苏力老师与艾佳慧同学的熟悉程度问题。首先声明,我不认为这成 其为一个问题。熟与不熟,都可以去考,没人置疑这一点,“举贤不避亲”的道 理大家都懂。因此,侯猛同学为朱老师辩清“熟悉”这一概念实属蛇足之笔,我 倒是觉得这有些给朱老师帮了倒忙。实际上,许多网友(自然也包括我)置疑的 是朱老师为什么不在那份声明中讲清这层师生关系,而且语焉不详的措辞很容易 使人产生两人本不相识的误解。我认为朱苏力老师不声明则罢,既然声明了,就 要把事情讲清楚,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至于扯到考生容貌方面,我也认为实属没有必要。但老翔那篇文章提到这一 点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之前有另一位北大法学院博士张志成曾对自己和其他 一些同学的外貌做了一些说明(见张志成《评“中国法学考博一般黑”》,其实 这篇文章的本意也不在此,只是顺带提到),老翔许是较了真,许是起道轰,就 把照片给搜出来了。不管怎么说,关于长相的争论可以休矣。我也声明一下,我 不认识老翔这个人,也不支持关于容貌的争论,只是想说明一下事出有因罢了。 但我不得不承认老翔的搜索工作做得很关键,使我又一次领教了“没有不透风的 墙”这句话的厉害。   第四、关于复试考题的问题。由于我于法学专业无甚了解,作为外行也就没 有资格评价其水准。提起这个问题是因为,网上对于这几道考题的评论(多是负 面的)太表面化,缺乏深入的分析。我不清楚做出这些评论的是否是这一专业的 人士,我只认为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最好别妄下结论,而专业人士则最好为我们分 析清楚,讲清道理,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听明白的情况下。   第五、关于现行博士考试制度是否合理的问题。我想它肯定不合理,有需要 改进甚至改革的必要,原因博导们和考生们都论述过,我就不废话了。我想说的 是,这一制度在当下仍是合法的考试制度,而且也要为各高校、研究机构所遵守, 那么我们就要遵守这一规则,因为它毕竟不是一个加诸于学术的昏聩透顶的桎梏, 它也能履行一定的择优选拔的功能。类似的争论也曾围绕着高考这一制度展开过, 也许有可借鉴之处,不赘。退一步说,就算它完全不合理,可作为现行的合法规 则也不能随便打破,因为打破的理由可能是择优,也可能是腐败,为腐败开口子 的事情我们不能做。况且,打个比方,象电信收费政策这种看不出一丝合理的制 度我们不也得遵守吗(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又如,机场建设费收得混帐,我难 道生生地扛着行李闯关不成?警察恐怕也不答应。   如若不满意这一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应该积极地去改变它,比如众多爱才有 佳的博导可以联名上述反映问题,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那碰巧 身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博导,是否再悉心准备一份提案?一次不行两次,三 番五次不行我还就没完没了了。身兼学者与教师重任的博导再辛苦一些,人多力 量大,也担得起这份不轻的责任吧。这总比消极地抱怨,或者如一些人那样“动 点脑子绕点弯子,把事情都就办了”的做法强出许多吧。   第六、因为关注这一事件而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即当前社会中许多常识性问 题的缺失。什么常识性问题?比如做人要诚实,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要认真严谨, 做人做事行动思考不能打马虎眼,等等等等。我的感觉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 讲究这些,会给不少人一种不可理喻的感觉,大环境如此,日日浸淫其中难免不 沾些尘俗习气。一般人还则罢了,但学者不行,绝对不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学者的职责是非常神圣的,你们不能倒,你们要站得直直的,因为“榜样的力量” 真的是无穷的。我们在尊敬地看着你们,我们在聆听着来自学术殿堂的清音以启 迪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的思想,我们期待着学术和思想的进步会推动这个社会 的进步、会提高这个民族早该提高的素质,我们对你们的期盼很多,这也是我们 内心中如此尊重学者的首要原因。   回到这一事件,最后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朱苏力老师及另外两位老 师在这次考博复试中都有不妥当之处,应对考生和公众有个明确的交待。而朱苏 力老师的声明有欠考虑之处,如能有个补充说明就再好不过。我不愿意相信朱苏 力老师在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中有人格问题,我说了,我认为是欠考虑。我对法学 虽是外行,但朱苏力这个名字也是久仰的,我一直很尊敬这位学者,因为他给我 的感觉是在专业研究之外,还贴近民众与社会,他的文章和演讲对于不熟悉法学 的人们也都有启迪心智之益,这对于亟待建立健全法制、亟需提高民众法律意识 的中国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我相信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肯定能妥善处理好这件 事情。   2004.7.21 (XYS200407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