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泉州古代科举》序   刘海峰   科举,已是一种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的古代考试制度。然而,科举逝去百年之 后,中国人对它却并不感到陌生,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很少有像科举这样至今还 为一般中国人所知晓的。   不过,科举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却颇为异样和复杂。一提起科举,广大青少年 便会想起中学课本里学过的《范进中举》一文,想起那科举制度下可怜的读书人 和考中后令人喜极而疯的戏剧性情节,认为科举是一种压抑摧残人才的腐朽制度。 而乡间老百姓从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中,虽也知道《秦香莲》中忘恩负义的状元 郎陈世美,但对古时候“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之类的才子佳人故 事印象却并不坏,一个落魄书生穷小子,通过发愤苦读而出人头地,就可能金榜 题名后衣锦还乡,娶到所爱,或者甚至考中状元招为附马,确实令人扬眉吐气。 在他们看来,科举是一种可以让人经过奋斗而改变命运的东西,且乡里族谱中祖 上出过举人和进士,大多是一种光荣的事,谈不上有什么不好。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科举与古代读书人的命运 息息相关。在中国历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其他任何一种制度曾经如此深刻地影 响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人生前途和生活态度了。1300年间,科举及第、金榜题 名几乎成了所有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理想,很少有读书人完全不为科名所动所累、 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因此,围绕科举的备考、赶考、待榜等等活动成为多数 读书人经历过的科举生涯。而且,科举不单单是士阶层的大事,也是一个地方、 一个家族的大事,到后来甚至演变成为一种几近全民动员的盛大活动,因而不仅 对一地的政治、教育、文化、文风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民俗民风和社会心理 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泉州是一个文明古地,也是一个科第繁盛之乡。从唐代的欧阳詹开始,历代 进士人物层出不穷。甚至在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泉州都还举办过独立的科 举考试。据《宋史·漳泉留氏世家》载,南唐时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在其统辖的范 围内,“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虽然具体如何考取进士明经不知其详, 但在一个不太大的辖区内独自举办科举考试是相当特别的。到了宋代,泉州与整 个福建一样,进入一个科举的兴盛时代,人才辈出,这在本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元代泉州科举中落,我在为老家《圭峰文化研究》第4辑所作的序文中,曾 提到元代福建实有可考姓名的进士仅36名,而元至正二年(1342年)及第的我乡 惠安(今泉港区)峰尾人卢琦是元代泉州惟一著名的进士(另有一名南安县吕大 奎较不知名)。但到明代,泉州科举又再造辉煌,科甲联翩,直至清末,仍承其 余绪,流风不绝。1300年间,泉州流传下来许多科名佳话。科举好像一个通向人 间天堂的考试地狱,许多人刻苦攻读,终于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改变了自己的命 运,也为家族和地方争得了荣誉。在科举时代,科名以人重,人也以科名重,科 第人物是隋唐至清末政治和文化人才的主力,泉州历史上的多数名人也是进士出 身。因此至今往往还为地方人士所津津乐道,研究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的人士从来 都热中于本地的科名。陈笃彬院长和苏黎明教授在出版《泉州古代书院》之后, 又接续完成了其姐妹篇《泉州古代科举》,实在可喜可贺。   研究一个地方的科举,必然会涉及科举人物的地理分布。我在《福建教育史》 一书中,曾花了大量的精力专门统计过全省各地历代科名的消长。《泉州古代科 举》对科名的地理分布,更详细统计到县一级的科名消长。明清以后,中国各省 区科名盛衰表现出沿海与内地之间的明显差异,福建省各地的科名盛衰也表现出 沿海州县与山区州县的落差。泉州是一个沿海地区,但从本书的统计分析来看, 甚至在泉州境内,也存在沿海县与内陆县科名的巨大差距,这与沿海县份人口较 多有关,更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可以说明清时期泉州各县科 名的地理分布状况是福建省和全中国科名地理分布的一个缩影。本书在叙述泉州 科举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并总结各朝代泉州科举的特点,分析士子对举业的态 度等。在全书最后,还对科举制的社会影响的各个方面,如科举对泉州古代读书 人的影响、对泉州古代教育、文化、政治、民风、民俗、社会形象的影响等皆作 了概括,多有道理。如作者认为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影响泉州社会形象的因素 无疑不少,但科举却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要素。这些都是本书的可贵方面。 所应注意者,向来地方志对当地科名偏于夸大,尤其是关于唐代进士的记载有许 多不实的成分,我们在看待有关唐代泉州的“进士”时也需作如是观。   “科举学”的广博性,充分体现在科举制的影响无远不届,再偏僻的县份也 多少会有考上进士或至少会有考上举人者。每一本地方志都可以找到记载当地科 名的内容,每一本族谱都有关于祖先科名的记录。因此“科举学”是一门与中国 几乎所有地方和所有家族有关的专学。例如,在我的峰尾老家大门上还有清代进 士刘章天写的“回澜”二字石刻,祖屋大门顶还挂有“进士”牌匾(大概是武进 士)。   总之,“科举学”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历史上留下的科举文献远较书院的 记载更多,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出版了当地科举或状元、进士的专书,本书的出版 必将为“科举学”踵事增华,也可为乡人了解乡土文化提供一本很好的著作。得 知关于泉州书院与科举二书,还是陈笃彬院长在听我主讲的“中国高等教育史” 博士生课程时萌动的写作念头,令人欣悦,是故乐以为序。   2004年4月30日   (《泉州古代科举》,陈笃彬等著,齐鲁书社,2004年9月出版) (XYS200412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