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博导”制度化等级化的再质疑   李昌玉(山东大学)   今天(04/12/28),看CCTV“东方时空”,白岩松采访一位女士。屏幕上打 出介绍这位女士的姓名和职称:成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种把教授和“博导”并列或叠加的头衔,已经成了铺天盖地的广告。   广告不怕虚夸,不怕发烧,不怕失火,不怕八级地震十级海啸十二级飓风。 它要的就是轰动效应,撑死了人不偿命,说了假话不商量。   学者、学术要的是诚实。   把“博导”当作教授之外、之上的一个职称等级,丝毫不能埋怨怪罪这些取 得博导头衔的教授们。他们是受害者。罪魁祸首、始作俑者是制定这个制度的国 务院、教育部。他们使劲鼓吹,在教授之中制造族群分裂,划分出等内品与等外 品。   大学的活力就在于学术平等,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大学领导要调动教研人 员的主动精神,积极精神,主要的方法是创建平等竞争、自由竞争、民主竞争的 平台。在竞争当中,没有定于一尊的权威,没有雷打不动的博导,没有高人一等 的教授。在学术上,民主、平等与自由就是至高无上的上帝。   美国大学确实有一个终身教授职位,其获取条件就是在一个大学,连续做了 若干年教授,经过申请,由教授们民主评议与投票,通过之后就可以做终身教授 了。其设立终身教授的初衷是为了使教授安心工作,人员稳定,以利于教学与科 研的发展,但是这种铁饭碗制度也造成了懒汉。有一些评上终身教授的人,不思 上进,碌碌无为,成了混混——这是1999年我在美国俄亥俄大学遇到的、一位曾 经来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做过一年访问学者的教授乔治对我说的。因此,这 个终身教授制度不断受到质疑,可是建立一个制度容易,果真要取消它,就涉及 到一部分人群的利益,理所当然地会受到阻拦与反对。习惯是一种巨大的惯性, 要拽住它真不容易。所以在取与弃之间,长期处在两难境地。如果我们把本来就 没有的“博导”等级化制度化终身化,将会步美国设立终身教授制度的后尘,贻 害无穷。如果这届领导开其先河,凡事“博导”要高“教授”一等,那么以后再 提升的新博导,自然也会有同样的要求,是否也能照办不误呢?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有哪一位“博导”能够终身占 领学术的制高点呢?新陈代谢、新老交替、青蓝相继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博导” 岂能逃脱这个上帝钦定的俗命?   我们的领导设计制度的时候,总是从“戴高帽子”方面予以施舍,对于促进 学术民主、竞争考虑不足,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   大学办得好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学术民主是万万不能缺少的一条。   论者云:“过分的等级制是妨碍大学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的障碍,正是现代 大学发展所要改革的不良的陋规。美国大学的模式源自德国大学,而现在是否仿 效美国大学模式却成了德国大学讨论的热点,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美国大学教师 在学术权力和权利以及从校方获得的收入等等方面比德国大学教师要平等得多。” (韩水法 《谁想要世界一流大学?》《读书》2003年第6期)   气象学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促成了浙江大 学的学术民主,而学术上的民主气氛则造就了雨后春笋般的优秀人才。半个世纪 以后,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等学者仍深深怀念抗战时期在贵州湄潭的岁月: 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精神上轻松愉快,学术上蓬勃发展,共同进步,是他们科 研生涯中的黄金时期之一。 竺可桢对于优秀人才也不是简单地委以官职或冠以 美名,而是尽全力为其学术上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当年浙江大学得以汇聚 一批精英、成长众多人才的重要原因。   学术民主,最好不要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说法很生动形象,但是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可塑性欺骗性,没有确定的内涵与法 律规范。在1957年,已经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果真是允许 广开言路,只要御口说一句“一切照宪法办”就足够了,何必再另外抛出一个 “双百方针”?如果宪法的条款不算数,另外抛出一个“双百方针”,那就为思 想罪言论罪埋下了伏笔,结果造成古今中外旷世奇观的55万右派!以法治国的法 是什么法?第一应该是宪法。只要不违背宪法,什么话都可以说,百无禁忌!德 国洪堡大学率先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典范,那就是“自由”大于一切高于一切,皇 帝陛下请免开尊口。   学术民主就是不但允许对方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而且还要维护对方发表反 对自己意见的权利。没有这样的雅量,还有什么民主可谈!   真理要靠辩论,实验要看结果,假设要等求证;学术的尊严与学者的尊严是 相互表里;民主、自由、平等不是恩惠,不是赏赐,也不要口惠,……在学术法 庭上,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大法官。某些人冠冕堂皇地宣称中国现在还不能搞民 主,原因是中国人文化素质太低,那么在大学里搞点学术民主总可能吧?   培养博士,聘请博导,目的不外乎是出人才、出科研成果。怎样才能出人才、 出科研成果呢?前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汉诺威大学校长杨福家说得好:“有 ‘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教授曾经说过:‘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末 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确实,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里,我们一 定能看到一大批既充满着激情与兴趣、又能艰苦奋斗的优秀研究生,在杰出的教 授指导下,在宽松又自由的气氛里,日日夜夜地在探索自然的奥秘,攻克技术的 难关。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发明家都由此而诞生。今年有3位科学家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其根据是他们在1973年发表的两篇文章,3位作者中的两位在当时 是研究生,另一位当时是助理教授---只相当于我国的讲师。”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总 算有了一点成绩。如果再搞一个“博导”的铁饭碗,岂不是前门打虎,后门迎狼?   在大学创建制度如果背离了远离了学术民主自由的原则是非常有害的。现行 的博导制正是学术民主自由平等原则的反动。 (XYS200412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