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论放大学走向竞争—   “上学难”“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对大学招生的管制   赛德   杨曾宪先生的《“上学难”“就业难”与中国高教大跃进危机》一文提出了 一个深刻的问题,找到一个解决高教弊病的很好切入点,对高教市场化,产业化 的分析也很有深度,发人深省,但结论:上学难,就业难的关键原因是高教大跃 进,逻辑上好像不怎么通。现在就我的一些看法和杨先生商榷。   一. 高教扩招的是与非-我们还能再扩招吗?   从中国教育在线可以知道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这和1999 年的108万比较起来增长了5.25倍,8年时间增加5倍多,速度确实不慢,称为高 教大跃进也不为过。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58年的高教大跃进,当年在河南, 河北的县和公社里,中学挂上牌子就成了大学,中学的老师再加上几个群众推出 来的能人土洋结合就是教授。在大城市里,洋大学也很疯狂:武汉大学物理系原 来3个专业一下子就增加到9个,有的专业一个教师都没有,就找个出身好的学生 当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35天写出一本《中国文学史》等等(张鸣,《曾经有过 的高教大跃进》),诸如此类的荒唐事至今还被人笑谈。但今日的扩招和58年的 高教大跃进是不是一回事呢?我们还能再扩招吗?   在网上读到一段唐朝的逸事:唐高宗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大臣们纷纷反对, 唐高宗就去请求一些大臣帮助,开国功臣李勖和礼部尚书许敬宗表示一个农夫多 收了几石粮食,还想换老婆,何况你是皇帝,这是你的家事,你自己决定好了, 这样武则天得立为皇后。李勖和许敬宗都是世事洞明之人,撇去话语中的封建夫 权思想不论,这两位历经风霜,老谋深算的唐初名臣对经济发展后家庭消费,人 际关系的变化推测是准确的。旧社会,一个农夫多收了几担粮食,就会盖新屋, 给老婆,孩子买新衣,有见识的还会送孩子到私塾去念书。法国立体派画家保罗. 赛尚的父亲发了财,就买了十七世纪一位侯爵的花园别墅住,并送儿子到法学院 去读书。可见不论古今中外,家庭的经济情况改善了,就会有改善生活条件,让 孩子多受点教育的想法。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快30 年了,经济一直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大大改 善,有了钱,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多受点教育,最好能上大学,有个更好的前途; 年轻人也希望受到高等教育,就像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里主人公金三顺说 的,我不想再和我父母一样,一辈子在小磨房工作,父母没有多余钱 供我这个 三女儿上大学,我自己打工攒钱出国读书学手艺,追求一个比父辈更好的生活。 而中国高速发展后,国家也有了实力,这几年全国拔地而起的成百上千,争奇斗 艳的大学城,哪一个没有十几,几十,甚至上百亿建设投资能撑得住,现在,在 这么短短几年内,都盖起来了,就说明中国这几年确实经济大发展了,确实有钱。 这一次的扩招,不是头脑发热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合乎 世界潮流的大好事。根据我这几年在武汉,北京,广州等地看到的大学城来估算, 即使从现在开始再一所大学城不建,以现在已建的校舍,图书馆,宿舍,实验楼, 再扩招一倍学生也没问题,我请教过一位抗战期间毕业于浙大的大学老校长,说, 您这几年视察过这么多新大学城,按抗战时的浙大校舍标准,如果再扩招一倍学 生有没有问题,他说,那时太艰苦了,以那时标准,应该没问题吧。   我的一位在一个地方院校当了多年教务长的同学听了我的扩招“谬论”后说, 再扩招,硬件(基建,设施)可能没有问题,但软件(师资)可能跟不上。我说 这几年是高校退休高潮,现在退休一刀切,从55岁到75岁的还有能力上课的退休 大学教师,呆在家中的何止几万人,虽说不少人学历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研究生 以上,但几十年大学教下来,基本都有个副教授以上的职称,有的还是全国重点 高校的教授,搞世界一流科学研究可能跟不上趟,上个二本,三本一定不会比刚 毕业的博士,硕士差。把这些人及科学院研究所,下岗,内退,退休的人用起来, 带一带新毕业的年轻教师,就像武汉现在不少医院,设计院,为了自己的利益, 把退休的医生请回来看门诊,把退休的工程师请回来作监理,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只要不搞新本本主义,唯学历论,怎么会找不到人上课?   总而言之,这一次大学扩招不是冒进,两难问题不是扩招的错,再扩招是可 行的。   二,当今高教几乎所有问题其实都是教育部管制出来的   我的文章《放大学走向竞争,还中学以素质》被转贴到《饮水思源》网站后, 一些网友就此文提出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些回帖十分精彩, 认为根据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原理,在信息充分,没有垄断情况下,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会自动达到 平衡,现在高教领域的需求长期不得平衡,怪象丛生,只可能是政府管制的结果。 并得出结论,中国高教现阶段的乱像,九成九是政府管制出来的。我个人认为这 几个网友的分析深刻,观点鲜明,一针见血。   但因为是回帖,还不够系统,我还是从政治经济学原理多说两句。政治经济 学告诉我们,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含生产关系)改变了,上层 建筑应该跟着变,否则就会制约经济发展。   我在“中国大学改革之思”和“关注学位需求”中都提到过52年院系调整后, 为了迎接中国工业化大潮,短平快地为中国工业建设和国防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 技术人才,国家决定把高等教育包下来,实行统招统分,学生上学不要钱,生活 困难的还发生活补助,除了管吃饭,还有一点零用钱,没有考上大学上不起的问 题。学生没有进校以前,国家计委就已根据各个部门今后需要人才的报告,作了 统计,造了计划,再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部)下发给各个学校,一个罗卜一个 坑,毕业时再按计划分配,因而也不可能有学生毕业后没有工作的情况出现。而 且52年以后,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知识分子常年挨批,工农兵吃香,也不是 人人想上大学,农民比较在意上大学,是因为这与参军一样是跳出农门的可能路 径,相当找个城市户口。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化,提倡自由竞争,高等学校的毕业 生就业途径也就逐渐多起来,90年代有了双向选择一说,学生自己可以自找工作 单位,不会因为自谋职业受到惩罚。99年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国家再不负责分配 工作,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全包下来的历史结束。虽然国家不统分了,但高校统一 招生制度依然不变:招生人数,招生方式,录取的分数线,以至各类大学收费标 准(范围)还是教育部说了算。   中国有句古话: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经济基础已经变化,上层建筑能不能 不变?   90年代末,国务院机构改革,取消了国家计委,石油,化工,煤炭,地质, 轻工,纺织,以及原来8个机部也先后变为实体;而外资,三资,民营企业在国 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有报道说已经超过国民经济的40%),既然国家计 委和十几个部委都没有了,而这些经济实体对四年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是没法统 计的,不知教育部长能否告诉我,现在教育部依据什么来制定大学招生计划,准 许入大学的学生人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又是怎么分配给各个大学的,尤其是怎么 定出来二级学院的招生人数,和应收学费标准的?要知道这些二级学院是不拿国 家教育津贴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化后最有趣的特色是, 二级学院比一流大学收费高,我找到一些数据: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一年生均收费约13000元(不同专业约有不同);而武汉理工大学(全国前100名) 200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一年生均收费不过5850元。这与饮食业比, 就相当于热干面小吃点的收费比全国知名饭店高一样,是当今高教一大奇观。   现在来看看引起这些怪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二级学院原则上国家是不 投钱的,学校的基建经费是学校当局(单位,私人)从各种渠道,最主要是丛银 行贷的款。银行不是取款机,借了钱是要还贷的,起码每年要还利息。如果二级 学院当时建校时的规划是两万人,现在教育部说,你办学经验不够,师资不行, 只能收两千学生,这样二级学院为了还贷,就不得不高收费;而分数不高,又希 望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在教育部规定了录取分数线后,自知分数低,教育部 又规定了录取人数,不交高额学费,就没有读书的机会,你不读有的是人读,被 逼无奈,只好高价上二级学院。有个同学告诉我,他的一位农村亲戚,上了一个 二级学院,家里花了8万元,令我大吃一惊。因为就是父母双方都是城市一般公 务员,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负担也是相当重的,而对于下岗,内退,和农村的 家庭肯定是难以为继,甚至是致命打击了。二级学院和一些低端学校收费这么畸 高,而希望通过上这样的大学以改变家庭处境的学生又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和城市 低收入家庭。这样分析下来,教育部控制二级学院的高招,才是实际上造成上学 难的主要原因。   这儿,教育部就像天庭里的王母娘娘,一道银河,把牛郎,织女划在了两边, 可望不可及,教育部一纸计划(人数,分数,学费)卡死了想上学的学生(主要 是分数较低的学生);也卡死了想要多招生以扩大办学规模的大学(尤其是二级 学院等民营的中,小型学校),因此上学难是经济基础已经变化后,教育部还不 放松对高校入学的管制,造成需求严重不平衡导致的。   有人说,教育部现在这样卡,大学招生中还黑幕重重,放开了,还不翻了天? 刚好有一个例子在手边:大约是1998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院) 计算机系一位应届毕业生考本校研究生差了几分,按当时的规定要交7000元钱, 这个学生家庭不富裕,一下拿不出来,很是郁闷;这个学生在读书期间,参加过 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得过一等奖,老师们都知道她,说你得过全国一等奖,学校 应该照顾你一下,不少教师帮她去向这位副校长说情。但副校长说这是开会定下 来的,一分钱也不能少。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就没有读这个研究生。学生刚走,副 校长就觉悟了,感到为了几千元学费放走一个人才,亏吃大了,不等第二年招生, 立时开会改章程,以后凡是全国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都可以保送本校读研。但 是学生也变精明了,第二年,计算机下一届毕业生中,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一位获得者,考华中科技大学失利,宁可来年再考华工,也不要这个保送本校的 名额。   另外,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80年代编的“高等教育研究”中收录的曲 士培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高等教育”一文介绍:1938年后国民党教 育部成立了统一招生委员会,统一招考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的一年级新生,这个 统考制度引起了各个名牌大学的不满,首先是上海交通大学登报拒收统一分配新 生,后来各大学就在新生入学后再考一次,主科太差者,补读1-2年。   这两个例子说明真有头脑的大学校长即使在教育部放开高校入学管制(取消 全国粮票)后是决不会检到篮子都是菜,什么人只要交钱都会收的。学生也不会 什么学校都会读。有了挑选的余地谁都会挑。   有人说,你的例子都是好学校的情况,那些二级学院的当权者都是惟利是图 的家伙,眼里只认得钱,见了学生就像见了钱,会不瞎搞、乱招?且不说抗战前 的南开,震旦等私立学校都很优秀,即使这些二级学院的出资者只是为了赚钱来, 为了赚钱,他们向银行贷了十几、几十亿的贷款,修了校园肯定希望能赚回钱, 面向学生家长,如果乱搞,那么几年后,还有谁来读,没有学生,没有钱持续进 来,贷款谁来还,不是要破产,要坐牢?扩招已经进行了七、八年,那些办二级 学院的,再傻,也懂得就是为了赚钱,也要把学校办好的道理。这些学校没有国 库支撑,承受比公立大学高得多的压力,每天都在想如何把学校办好,可以招到 更多学生,赚到更多的钱?我现在听到的故事是二级学院为了吸引学生,到处请 有高职称的老师到学校来任职;同时为了节约开支,又对教师实行摸底排队,末 位淘汰,好的续聘;教学效果不好,在学生人数少的时候,上一节课,给一节课 的钱,没有课,就不用他们,这样从效率和效果上可能比一些搞二级承包制的一 本学校还好些 。   我可以根据1952年前的中国大学和欧美大学的情况作一个放开高校入学管制 后高校情况的推测:   1,名牌高校因为要聘请好的教师,成本高,而且不缺生源,会实行两高: 高学费,和高奖学金。高学费是补充经费的不足;高奖学金是和其他名校(包括 港、澳、台湾以及欧美)抢优秀生源,招生办的人不再会坐在办公室里等人求他 们,给他们送礼,而是会全国各个重点中学里去淘金,就像现在各个重点中学去 挖人家尖子生一样,去对那些自己看好的优秀生宣传自己学校如何优秀,条件如 何优惠,不仅免学费还有高额生活费。有了高额奖学金,成绩好的贫困生就没有 上不了学的忧虑。   2,二级学院在取消名额和经费限制后,就会相互比赛降价拉学生,而学生 没有上不了学的危险,就会货比三家,不但挑按分数能接受自己的大学中学费最 低的上,还要找老学生打听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就业情况。不会饥不择食,再 高学费也会上,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回去复读也是一种选择,反正大学门敞 着,没有必要那么着急,今年不行,明年来。因为没有教育部限制招生人数,可 以扩大招生规模,薄利多销,二级学院竞争的结果是学费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如果国家再像欧美一样,本省大学给本省学生减免学费,农村和低收入的学生上 学也就不那么难了。   上学难的问题就这么轻松解决了(理论上)。   至于就业难的问题,放开了入学限制,学生多了,自然拉动内需:房地产, 餐饮业,零售,家电,电信,电脑都能得到相应发展,就业岗位多了,就业机会 也就多了。学生多了需要更多教师,博士,硕士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另外学费低 了,毕业出来学生的工资期望也趋于合理,找工作就不那么难了。   综上所叙,扩招不仅不是两难的原因,而扩招的不彻底,教育部至今不放开 对大学招生的限制才是两难的真正原因。   三,只争朝夕,教育部今年就取消对高校招生限制   有贴子说,教育在很多方面都要改,但是招生方式不应该走在最前面。也有 人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招生是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弄不好,会死人翻船, 慢慢来。毛主席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正因为招生是个关系国计民生的 大事,要改,就要快。年纪大的人可能还记得57年反右时有名的小匈牙利事件— —“汉阳一中事件”(85年平反的一个大冤案),起因竟是汉阳一中初中学生担 心上高中的比例太小,自己没有机会,自发集合起来向县教委请愿导致的群发事 件。因而招生要改革,要快。   统一高考改起来难度大,而且不是教育部不愿改,而是统一高考已经50多年, 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还比较公平不愿改。因而,教育改革就从 取消对高校招生限制改起,今年就动起来,取消名额、分数和学费的限制,起码 不要卡二级学院的招生人数,和规定收费标准,只给个上限就行,高考分数出来 后,各个大学给出招生人数,分数线,收费标准,并介绍申请奖学金的有关事宜, 在网上公布;学生根据自己高考分数去申请自己中意又可能录取的大学,并通知 各省市负责招生的办公室将自己高考分数有关正式材料寄往所申请大学,由各大 学决定是否录取。一个学生可以申请多个大学,收到录用通知后挑一个最中意的; 学校里,也多录用几个学生,备用,以防有人不来,这和申请出国的程序是一样 的,现在这么多人申请过出国,社会上不少人对此过程都不陌生,操作起来应该 没有太大的问题。走出放大学竞争的第一步。   当然具体怎么做,教育部决定,我只是给个建议。   有朋友说,教育部的头头整天忙得昏头转向,不上网,不看教育学的书,你 写了白写,还不如让一些你熟悉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写个提案,一下就会 引起高层注意,我认识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年事已高,很少参加什么政治活 动,我想社会在发展,人民在前进,老百姓参政议政,在网上讨论有关自己切身 利益的事情已经是越来越普遍。这篇文章中讨论的问题关系千家万户,会有人关 注的。而且,据朋友说,周济离开武汉到教育部走马上任时曾经对他一些在高校 工作的朋友和同事说,希望他们对大学如何办写一些东西作个建议。因此,也希 望这一篇文章周济部长能看到。   四 几个有关问题的讨论   1, 教育部取消对高校招生限制后,会不会降低毕业生质量?   不少人担心,例如杨曾宪先生,现在只是扩招,就引起这么多问题,教育部 完全放开对高校招生,那不天下大乱,高校学生的质量还有什么保证呢?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虽然扩招后教学质量的下降是有目共睹,但下降的真实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扩招还是别的什么。我试着进行一下分析:   前面我已经提过,如果像58年,既没有硬件(教学设施)也没有软件(师资) 是拍脑袋拍出来的,那么这样的扩招当然一定影响学生质量,但现在是万事具备, 只欠教育部的一纸扩招公文,那就不一定影响学校质量。   有人说过去进一本的学生最少分数是500多分,现在300多分就让上大学,质 量能不降?   这看怎么讲,从教育史看,有一个办法是办预科。抗战时期,就有预科, 1938年后,国民党教育部勒令全国统一招生,中央大学等大学抗不住,但又嫌分 来学生水平低,于是将分来的学生,入学后再考一次,基础太差的,就在预科读 上一到两年,合格了再读大学本科。解放后,为了培养工农干部,58年又办过工 农预科,这些预科生,后来陆续插到正规学生里面毕业了。   而现在很多学校早就这么做,不过不是放到桌面上,而是对一些关系户这么 做。十年以前我的一些在大企业工作的朋友的孩子,高考差了几分,又不愿复读, 他们单位这样的子弟不在少数,上万人的国有大企业什么办法想不出来,就和同 一部委有关大学联系,说都是一个系统的,不能看着孩子上不了大学不管,办法 很快想出来,办预科,这些学生就堂而皇之进了大学,不过是多读了一年,补习 基础课,现在这些孩子都工作几年了,都还不错。可见只要想办法,不是扩招了, 进来学生分数低,就一定质量差。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只有天才和白痴是不能改变的,其他 人都是能通过教育改变的,高考一考定终身,本来就不符合教育学原理,现在又 有可能让他们上大学,为什么不让他们进来读呢?学生进校后不仅可以补习,还 可以留级,退学,世界各国的大学从来就没有进来就一定包毕业的,也没有学生 进校后一定4年毕业的限制。   再就是多年来规定华侨生,少数民族生,北京,上海学生高考分数可以放低, 为什么他们低分就能录取,就不会降低整个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而现在全面放开 了,就不能保证质量?   我的一位亲戚,金陵女子大学学教育,40年代全国知名女工商管理者,解放 后因为历史原因,不能参加工作,她负责指导街道办的自学小组(落榜生),把 这些考不上中学,大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学习,就她一个人,把这个自学小组办的 有声有色,不少学生从这里走进大学,走向社会,都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自学 小组当时的学生多少被认为有些问题,这些人都能教育出来,那些300分的学生 经过补习,上个大专,又有什么不行。教育本来就有教无类,过去不能人人上大 学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够,没有条件,现在能让青年进大学,怎么就一定会影响教 学质量?   昨天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一些学生高考只考了300多分,按教育部的分数 线什么学校也进不了,就只好到处找中介,化十几,几十万办个华侨身份,好混 进大学,结果被卡住了,现在要中介赔钱,吵得一塌糊涂,看得令人心里很不是 味道;如果教育部不卡分数线,让这批学生在某个学校预科先读上一两年,也不 用化上这么多冤枉钱,耽误一年青春。   那么,现在高校教学质量大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司履生先生在他的文章:《都是腐败和瞎折惹的祸》里说,他从事教育工作 进五十年,从来没见过:1)像现在这么不负责的教师队伍;2)像现在这么厌学 的学生;3)像现在这么管理混乱的队伍。   笔者在大学呆了三十多年,和司履生先生有同样感觉,我相信大部分认认真 真教书的老师也会和我有同感,并认为这才是当今大学质量大幅度下滑的关键原 因。具体叙述如下:   1, 教师不好好教书是片面强调科研的苦果。   上世纪90 年代来,教育部开始强调科学研究,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 教育部对科研的重视起了导向的作用。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 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育部看中科学研究,各个大学就 开始攀比着强调科研。以SCI论文为例,可见一斑。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将SCI引入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大约奖 励1000元左右。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1995 年10月美国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 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于中国首位进行了报道。这肯定刺痛了北大,清华, 于是竞相模仿,到后来就变成了滥用。2005年各大媒体都报道了浙江某高校的奇 闻:该校制订了每篇SCI论文奖励7000元的政策,有一教授2004年在SCI期刊上发 表论文24篇,一下就得到16.8万元奖金,真可以考虑申请迪斯尼记录了。搞科研 不仅有钱,由于评职称也要有课题经费和论文,故也容易提职称,可谓名利双收; 而兢兢业业教书的,教的再好,教一辈子,到了退休,连个副教授可能都评不上。 上海交通大学已故讲师晏才宏,就是一例。   本来提倡科研是好事,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促进作用;但不论什么大学都科 研挂帅,科研,尤其是一些变了味的横向科研就成了教学的杀手。一些学校忘掉 了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科研第一,教学走过场,上上下下,从校长到教师 都根本不把教学当个事,教学质量能不下滑吗?   2, 学生厌学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杨先生说,学生在高中学得太累,到了大学厌学,所以不读书,这个话说的 太好,学生为什么中学甚至小学就会那么累,那是因为教育部对大学招生的管制, 招生人数有限制。高考分数如果上不了线,就会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学生们为了 前途不得不拼命。   而且前几年,教育部卡的只是入学,高考严得不得了,而进了大学,几乎没 有毕不了业的,再差,教务处最后会请考,交了钱,人人都能拿到学位证书。学 生以为只要有了全国粮票-教育部承认的学位证书,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中学 太累,进校后当然放松,老师以科研为重,上课应付混课时;学生不懂学习是为 了自己的前途,上课也混。教学质量要能上去就是怪事了。   3, 学校管理混乱   这几年,引进二级承包制,一切向钱看。一些学校打着科研和发展的旗号, 为各级领导谋私利(项目经费,奖励,职称);还有一些干脆拿公款抄股;行贿, 受贿,挪用公款,贪污,无所不用其极,权利在大学的失控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我有一个在一个地方学院作过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朋友说了这么一段发人深 省的话:他说,一门,两门课对学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学生将来的成就除了在 中学,大学打下的基本功外,基本决定于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也决定于 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于大学的教学氛围,如果有一 个学校风气好,再有几个大师级的教师带一下,学生成材可能性就大。   现在大学里从上到下充满铜臭味,校长“通吃”,教师忽悠,学生厌学,教 学当然上不去,但这与扩招没有必然联系,到是放开招生限制让大学直接面向学 生家长,如张维迎博士的《大学的逻辑》一书第二章中讲的,让大学从向政府争 资源,争名额,拉关系的竞争,到比赛创造知识,追求卓越的竞争,大学的质量 就自然上去了。   2,关于民办学校学位的问题-全国粮票是不是必要   从52年起,全国统一招生,大学文凭由教育部认同的做法,至今已经55年了, 可谓源远流长,现在70岁以下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是通过统一高考进入大学, 拿的都是教育部承认的文凭,这几千万大学生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也使全国老百姓一致认为只有拿教育部文凭的学生才是正牌子大学生,多少年来 招工,招生的单位也只认同教育部的大印。   现在经济基础改变了,出来各式各样的民办大学,因为他们不拿国库的钱, 原则上他们的文凭应该与教育部无关。但是意识形态一般来说总是滞后于经济基 础的变化,如果这些学校拿不出教育部同意的毕业证,学生,家长,以至招工单 位就不认同。因此扩招后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一些学校和二级学院在大好的招生形 势下先斩后奏,没有报请教育部同意就悄悄的招了生,学了几年还算相安无事, 临到要毕业了,学生一看是学校而不是教育部的文凭就不干了。近两年几起引起 国际国内媒体注意的大的学生群体事件,基本都是由此引起的。中央一台报道过 江西一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该校的服装专业,在行内颇有名气,学生出去很受 欢迎,校舍从电视画面看像宫殿一样,气派的很,但是,他们几年前扩招了其他 专业,教育部至今不承认,马上就要毕业,学生们都好不郁闷。这样的问题,我 认为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也需要时间。我想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随着社 会的进步而改变,文凭是谁发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大学里得到真才实学, 并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学和自制能力,学会能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到社会 上是一个有用的人。民办大学不一定都不行,远的有抗战前的南开,近的有新东 方,国外有哈佛。他们的文凭 与教育部都没有关系,社会一样承认。那些二级 学院的错就在招生时不敢说清楚,有欺骗的嫌疑。以后招生说明白,说我们没有 教育部的文凭,但我们办学负责,欢迎,但不欺骗,几届学生出来,是驴子是马, 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这样竞争下去坏的淘汰,好的名气也渐渐出来,是不是教 育部的文凭也就真没什么关系了。张维迎博士在他的书中举过一个例:法国工商 管理学院(INSEAD)是世界最好的商学院之一,但法国政府至今不承认,因为它 不满足政府规定的标准,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因INSEAD的文凭没有法国政府 承认,而轻视他的学生。   历史在发展,教育在进步,放大学走向竞争吧。 (XYS200702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