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高校既得利益阶层使中国难以出现高水平大学   子平   目前,中国学生获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愿望,基本上只能通过留学欧美来 实现。这是由于,中国还没有一所能够媲美欧美二流大学、更不用说一流大学的 高校。就本科教育而言,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同时由于发表论文已成为大学 教师的基本工作,结果是教学越来越流于形式、甚至具有欺骗的性质。对具有极 高天份的学生和其他所有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学生,其脑力和体力遭到心安理得的 浪费。由此看来,建设高水平大学,至少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根本利益。但是笔者 认为,在可见的未来,中国难以出现高水平大学。   中国难以出现高水平大学的直接原因是高校既得利益阶层对高校的把持。高 校既得利益阶层主要包括:校长、"院士"、"博导"、院长和系主任等学界显贵, 以及作为他们代理人的其他高校党政官僚,还有作为显贵后备梯队的、显贵们的 学生弟子。他们直接或者间接地把持着科研资金的分配和教师队伍的组成。但是, 这个既得利益阶层本身并没有能力将现有高校建设成高水平大学。尽管政府将大 量金钱,包括来源于土地出租、高污染工业和农民工血汗的收入源源不断地注入 高校,但是,中国高校仍然在低水平上运行。大学研究徘徊于跟踪、模仿的水平。 "从大多数情况来说,我国的正教授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助理教授的 水平"[1]。中国教授大多是国产博士(甚至没有博士学位),而中国"没有一所 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的状况[2],决定了国产 博士水平不高。但是,由于对高校和科研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高校既得利益阶层 可以成功地把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跟踪和模仿、高技术的引进和仿制,美化成科 学和技术的实质性的创新。模仿就是创新——是既得利益阶层为获取最大好处和 保障其地位而订立的、心照不宣的"国内标准"。   高校既得利益阶层试图用发表论文的能力来佐证其把持高校的合理性。而这 种努力却使大学成为制造低水平论文的血汗工厂。现阶段中国社会中,沉重的剥 削几乎无处不在,大学中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 和尊重无从谈起。在对研究生极低报酬的情形下,把对其脑力(同时还有体力) 的极度使用视为理所当然。必须指出,国际顶尖科学杂志连续发表编造的论文 (例如Jan Hendrik Schon、黄禹锡的论文)和其它实验室基于这些编造论文的 跟进“研究工作”,并非偶然。国际专业期刊中的编造、抄袭和拼凑的论文可能 更为多见。而类似于企业研发部门的配方筛选进度报告的论文,应该是研究期刊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论文的价值有如鸡肋。以笔者之见,研究水平仅仅由 SCI论文来衡量是不可靠的。   笔者认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至少要求高水平人才成为大学教师队伍的主力。 高水平人才一般应该是欧美知名大学(大致上欧美一流和二流大学)博士学位获 得者。他们不仅具有高智力和高水平的知识;同样重要的是,欧美先进的学校文 化使他们具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独立思想、判断和做事的习惯和能力。他们的 优势还在于他们对于科学和世界的宽广而深厚的认识和阅历,以及他们对中国在 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相对长处和弱点的体会。欧美知名大学博士对于中国大学水平 的实质性的提升作用,是国产博士和访问学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利益冲 突,高校既得利益阶层不会允许海外人才成为大学教师队伍的主力。他们名义上 欢迎的海外人才,大都是有或者可能得到海外教职的博士,而这些人几乎没有回 国的缘由。这种招聘实际上将在国外难觅教职、却有可能回国工作的海外博士拒 之门外。由于欧美国家对法律上的种族歧视的消除,顶尖的海外人才的回归应该 是个别现象。这种个别回归,并不能形成新的阶层,从而拥有变革的实力。因此, 即使变革的启动也需乞求既得利益阶层的恩准,而这几乎无异于与虎谋皮。如果 不甘心被边缘化,回国的顶尖人才迟早会进入高校既得利益阶层。   总之,在既得利益阶层掌控下的每一种名目的运作,都使他们获益多多,从 而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既然以权和钱为标志的“成功”是活着的意义已经基本 上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同时又没有任何利益对立而又有力量的阶层对其揭露和 破坏,随心所欲的高校既得利益阶层将长久存在并且不断壮大。由此,在可见的 未来,高水平的大学在中国不可能出现。   高水平的大学之在中国不可能出现,受害者多多。显而易见,如果既得利益 阶层不能将其子女送到欧美知名大学就读,他们的子女也将成为受害者。   呜呼!   参考资料:   1. 施一公和饶毅,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 http://xys.dropin.org/xys/ebooks/others/education/misc/shijieyiliu2.txt: 新语丝, 2008年4月4日,(2008年4月2日发表于《光明日报》)   2. 李斌, "亲切的交谈,"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7/30/content_3287444.htm: 新华网北京, 2005年7月30日 (XYS200804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