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答王铮先生:态度、逻辑和一些事实问题   hooklee   很不幸,王铮先生已经被本人“不屈不挠”的反对观点激怒,开始抱着一种 敌视的态度来写文章了。大家看,王铮先生摆出一副裁判的样子,先把wenlei和 金伯利岩两位定性为“青年才俊”,不过wenlei是“真诚”而“光荣”的“青年 才俊”(这个本人倒是比较同意),而金伯利岩则是“愤青”的“青年才俊”。 然后王铮先生脸色陡然一变,开始给“不识抬举”的非“青年才俊”hooklee下 定义:“不是建设性的讨论者”、“总是篡改别人观点”、“分不清逻辑关系”。 看起来王铮先生雅量不足啊,这么听不得不同意见,尤其是本人这种较真的反对 意见,这和以前那个“处骂不惊”的王铮判若两人啊。观点交锋不是坏事,不是 说真理越辨越明吗,有话好好说,何必动气?要宣称自己的胜利并给对手定性, 现在好像还早了点,这场辩论还没走到终场呢。让本人很欣慰的是,DZhou在新 到资料里面的《对博士学位要求发表论文的看法》一文中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 观点,基本上和本人意见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本人相 信这场辩论终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有鉴于王铮先生的这种辩论姿态,本不想再与王铮先生做这样的毫无“建设 性”的辩论了。不过,由于王铮先生最新的文章中有不少地方与事实不符,对本 人也有含沙射影式的攻击,还是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否则读者可能误会本人是 一个“无知者无畏”的妄人和小人。作为新语丝的忠实读者,是一定要爱惜羽毛 的,否则一定会被广大的读者所唾弃。不过,对于一些和本人无关的话题(如官 员=公务员,坚持学习的研究生=民族英雄等等),虽然仍然觉得不合逻辑,但 是就不再去和王铮先生浪费这不必要的口水了,哪位有兴趣的读者倒是可以点评 点评。   继续行文之前,声明一下:希望王铮先生未来能用平等的、心平气和的态度 继续讨论,否则这场辩论恐怕很难能进行得下去。最后谁对谁错,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辩论找到正确的结论。如果先生最终能证明本人的观点是 错的,本人当然愿意从善如流、“改过自新”。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愿先生以道教我,别用七伤拳打我。   首先,对王铮先生称本人是“空前绝后的优秀研究生”一段评论,本人表示 强烈抗议,因为这有很浓厚的个人攻击意味。本人在过去的系列文章里面,虽然 一直明确反对王铮先生的观点,偶或有一些文字调侃之处,但是一直是就事论事, 还从未对王铮先生进行过恶意的个人评价,因为本人觉得那不是辩论之道。也请 王铮先生在以后的文章里面不要总是对本人的“态度”和“逻辑”进行毫无意义 的个人评论,请把重点回到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本身上来!看王铮先生以前应对那 些出口成骂的文章,原以为先生是一个心态平和、不耻下问、愿意和晚辈平等交 流的谦谦君子(这也是本人为什么愿意长篇大论地与先生较真的原因之一),现 在本人不得不承认也许看错了先生。下面是本人对王铮先生“空前绝后的优秀研 究生”评论的具体回应。   为什么没有经历过文革,就不能用“上纲上线”这个词?王铮先生的逻辑未 免太霸道了一点。没吃过猪,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王铮先生是不是觉得当代大 学生不再需要了解和反思那段历史?难道看过文革历史书的人就是“学贯几十 年”?王铮先生这拳法打得可真是够让人迷糊的。更何况,本人的“上纲上线” 形容的本来就是经历过文革的王铮先生的做法,这不是恰如其分吗?王铮先生看 到wenlei的公务员身份和他提到的风险投资字眼,就上升到什么“为人民服务” 的远大道德标准进行了一番说教式的评论,难道不算上纲上线?那个荒唐的时代 不就是这样什么都“以政治为纲”吗?   王铮先生能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想到“民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句政 治口号,真是让我辈后生大叹“I服了U”。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会有文字狱了, 也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至于“篡改”一词,明明是王铮先生在《答hooklee先生:教育机会要公平》 一文中首先用来形容本人的(证据见下),本人只是出于反驳的需要而在后续的 文章里面采用了先生的用词而已。怎么才几天过去,王铮先生就忘了那是自己的 词,而硬要把发明权塞给本人?这,这,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先生这样“攻 击”本人就不怕伤着自己的逻辑水平和大众公信力?   --王铮 XYS20060309--   “hooklee先生把我的意见篡改为‘保证研究生100%毕业’来争论,是完全 错误的。”   --hooklee XYS20060311--   “本人是否篡改了王铮先生的‘是要保证所有研究生都分享到可以毕业的条 件的’这个观点?”   “我看,不是本人篡改了王铮先生的观点,恰恰相反,是王铮先生把本人的 理解从‘保证研究生100%毕业可能性’篡改为‘保证研究生100%毕业’。”   关于本人的论文,王铮先生说话已经有点是胡搅蛮缠了。本人在说“有些数 学大师的文章总数可能还不如我多,人家一篇超级paper等我几十篇”时明明注 明了“开个玩笑,莫较真”,没想到王铮先生还真较上真了。本人无非是用调侃 的语气说明自己也认可“文章数量不等于文章质量”这个基本事实而已,这里的 “我”其实不是我的意思。用调侃语气的主要用意是讽喻先生,不要从“文章数 量=文章质量”这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文章数量毫不重要”。早知道王铮 先生这么没有幽默感,本人就应该把这句话换成:“王铮先生您到目前为止发表 的全部文章捆一块恐怕都不如人家Andrew Wiles十几年前那一篇”,这您应该明 白了吧?(别误会,这么比可不是对您工作的否定,实在是因为人家太厉害了, 咱不服还真不行。)至于王铮先生把本人这句话和另外一段话里的“当然都没通 过同行评审,因为没这个必要”连在一起,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本人后一句的 “没通过同行评审”说的明明是那个语境下的本人的几篇预印本文章,而不是上 一个语境下的“学术论文”,王铮先生是真的看不懂还是装看不懂?还是本人的 文章太长,王铮先生根本没时间把它看完?本人有几篇文章,写完了自己觉得不 满意或者是发现证明了重复的结果,不想(也没必要)投稿发表,于是就直接丢 在预印本服务器上留做纪念,又有何不可?这和本人建议的那些有足够创新、发 表有困难、应该送去做同行评审的文章是两码事吗。本人也从来没说要把本人这 几篇没送去做同行评审的预印本文章算作自己的学术论文啊!既然这两句王铮先 生都完全是错会了意,那么后面对本人母校的一番感慨也就白发了。真想攻击本 人的学术水平,请找些其他过得硬的证据来。   另外,本人不是数学系的,王铮先生别无的放矢。拿数学大师和本人这个 “工程师”比较只是随便举例而已,因为考虑到数学领域有些大师确实文章总数 并不多(其他学科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   第二,王铮先生在评论wenlei的部分提到“那是2005年前的情况,那时研究 生大约要发表1~2篇文章,现在各校在有关部门的压力下开始把标准提高了,规 定2~3篇了,你的数据正好说明我的观点。”   事实不是这样的,至少在本人了解的很多高校不是这样的。早在2002年之前, 西安交通大学理工医专业博士生的最低毕业标准已经是3篇文章,而且必须有一 篇英文文章(可以是国际会议文章或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英文文章)。在该标 准的基础上,2002年夏学校修订标准,着重强调了SCI和EI检索的重要性,这个 标准一直执行到2005年底。而当时清华大学等高校都已经陆续实行了类似的标准, 印象里西安交大的标准还是制定得比较晚的。本人还专门看了一下西安交大2002 年夏制定的管理专业论文标准,发现比理工医专业的要求更高:   “以第一、二作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级别以 上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篇(本人为第二作者时,第一作者应为其导师), 其中至少应有一篇是第一作者、并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①至少应有一篇被SCI、SSCI、EI(EI 应为国际期刊论文)收录;   ②两篇发表在学校规定的全国权威学术期刊上(见附件2);   ③一篇发表在学校规定的全国权威学术期刊上,与一篇未被SCI、SSCI收录 的国外正式期刊英文论文;   ④一篇发表在学校规定的全国权威期刊上,五篇论文被CSSCI收录。   SCI、SSCI、国外期刊EI收录论文以发表在收录期刊源为准,CSSCI以收录后 为准。达到以上条件之一,但没有英文论文者,应再提交一篇在正式出版物上发 表的英文论文。上述四篇论文中至少应有三篇已正式发表,只允许一篇提交论文 录用证明,并经导师签字认可。已达到上述要求者,允许提交论文录用证明一篇 以上。”   2005年底西安交大又一次修改博士毕业标准,突出强调学术论文的质量,而 在总数量上灵活处理,使得规定更加趋于合理。以王铮先生所在的管理学科为例, 目前的新标准是“至少有1篇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并被 SCI/SSCI/AHCI收录,或2篇被SCI/EI/IM收录(其中至少1篇为英文文章),或3 篇发表在CSSCI 源期刊上”。从“或3篇发表在CSSCI 源期刊上”这一点来看, 这个新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比2003年的老标准更低。这也充分说明,目前大部分高 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仍然在不断地摸索,尝试找到一个更合理的博士生毕业标准。 这也符合本人一贯坚持的“完善”说。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wenlei的数据一点都不能说明王铮先生的结论。王铮 先生要下结论,最好把全国所有科研院所的情况一一调查清楚再说,至少不应把 本研究所的情况任意推广到全部研究生。   另外,本人不认同“各校在有关部门的压力下开始把标准提高”这个说法。 实际上,各个学校的毕业标准基本上都是由清一色教授组成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独立拟定的,没听说教育部在这方面施加什么压力(如果有, 请知情者告知为盼)。各个高校修订博士生毕业标准大主要压力实际上来自其他 高校,因为加强论文标准意味着学校在各项论文排名中名次的提升,这有利于提 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生源。因此,本人觉得,即使我国的各个高校实现了理想 中的教授治校制度,恐怕仍然会倾向于采用一个较为严格的博士生毕业标准,因 为制定标准的主体(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不会因此发生大的变化。   第三,王铮先生在评论wenlei的部分提到“未来的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率恐怕 达不到73%了”   wenlei文中的毕业率数据还需要考虑延期的因素,尤其是对博士生,因为延 期毕业在博士生中间是比较常见的,比率较高。本人在西安交大的研究所2003年 前后几年毕业的>=7个博士生里面,只有一位是按期毕业的,其他的都是延期一 年甚至两年才毕业。当然,我们所的延期率是有点畸高了,不过总的延期率达到 20%应该也是很可能的(希望哪位朋友有具体的数据)。这样的话,博士生的总 毕业率目前仍然是保持着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的(本人认为仍然可以达到90%以 上)。DZhou的文章也给出了他们学校的经验数据,就是90%以上的博士都可以毕 业。王铮先生现在强调自己讲的是目前的现状,但是给出的证据还不足以说明王 铮先生自己的结论。   第四,王铮先生在评论wenlei的部分提到“不毕业几乎不能出国”。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文科的情况本人不了解,但是理工科的情况还是知道得 很清楚的。在理工科,没有毕业就退学是研究生出国深造的一个常见做法。本人 硕士班就有至少四个同学是这样的情况,认识的博士里面则至少有三个,这只是 不完全统计,而且西安交通大学出国的风气算是相对比较一般的。至于原因,我 想王铮先生只需随便调查一下一般学生的出国流程就可以知道。   第五,在王铮先生反对本人的部分提到“其实,Hooklee文推崇的那个西安 交通大学的标准也没有能强调‘独创’和‘重要贡献’。”   王铮先生这段话真是让本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指鹿为马”。本人敦请王铮先 生逐字解读一下《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评价表》这个标题和下面五个创新点 评价等级,难道这就是先生说的“没有能强调‘独创’和‘重要贡献’”??如 果全部创新点得到“创造性小”以下的评价,一般是不能答辩的,这难道不是强 调了创新性至少要达到国内公认博士水平?   创造性大(达到国际公认较好博士水平)   创造性中(达到国内公认博士水平)   创造性小(有创新点,深入不够)   有新意   平凡   另外,本人从未说过“独创”二字,一直说的是“创新点”和“创造性成 果”,这可能是独创也可能是合作成果(主要是和导师)。王铮先生不动声色地 地把“创新”改为“独创”是何用意?   第六,王铮先生声称“SCI是不检索会议论文的”。   这个结论是错误的。SCI至少有两种可能检索会议论文:第一,会议录由一 些SCI(主要是网络版)收录的具有ISSN刊号的丛书系列出版,最著名的由计算 机科学领域的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该丛书每年出版几百个国 际会议的会议录(本人已有两篇这样的会议文章被SCI网络版检索);第二,会 议录以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专辑或者增刊的形式出版,这样的情况也比较多,如 计算机图形学年会SIGGRAPH的会议录由ACM Trans. Graphics出版专辑。另外, 一些国内会议的会议录也可能以这样的形式出版,不过一般是出版在国内期刊的 增刊上。   关于第二类国际会议文章,很多学者在罗列成果的时候会直接把它当作纯粹 的期刊文章处理,甚至有意无意地隐瞒该卷期是会议专辑/增刊的相关信息,本 人认为这不太可取,后者更有违反学术道德之嫌。最好的做法是把这类文章单列 一类,注明是发表在期刊的国际会议专辑/增刊上的文章,罗列在纯粹的期刊文 章之后,和一般的国际会议文章之前。   第七,王铮先生说“一般院校(西安交通大学不清楚)也不把会议论文作为 成果登记的。”   这个结论也是完全错误的。我想很多读者(至少理工科的读者)看到这段话 一定都会笑起来,国际会议文章可以作为论文成果登记早已是公认的事实。退一 步讲,就算学校不认可一般的国际会议论文,那些被EI/ISTP/SCI检索的国际会 议论文则不可能不认。而本人在以前的文章早已明确指出,目前很多国际会议的 文章都被这三个检索系统收录。   实际上,在国际学术界,国际会议论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绝大 多数学者在自己的个人主页都会列出国际会议文章作为成果的一部分。在某些特 殊领域甚至国际会议文章可以作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典型的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 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学等等。   下面,给出具体证据。在2003年的《西安交通大学申请博士学位人员情况表》 里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是这样分级的:   (1)被国际检索系统(SCI、EI、ISTP等)收录的论文数   (2)国外刊物   (3)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   (4)在1200种期刊目录上发表的论文数   (5)国内其它刊物及学术会议论文集上的论文数   实际上,已见前述,西安交大的标准里面有一条“三篇里面必须有一篇英文 文章”,其中的英文文章可以是国际会议文章(也是大多数博士生的真实情况, 毕竟发表英文期刊文章还是要少一些)。   第八,王铮先生说“国内的国际学术会议,一般注册费在1000元,住宿加路 费约5000元”。   不知道王铮先生是怎么得出这个一般的?不妨让我们来算算,按照每日食宿 费用500(这已经是大大超过实际标准了)和会期4天(很多会实际上只有3天) 计算,食宿费用共2000元。难道往返路费要5000-2000=3000元吗?敢问王铮先生 是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开会的?   而且,中国的科研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 杭州等大城市,在本地或者附近城市召开的国际会议也不少,这种情况下食宿路 费可以很低甚至是0。这也是为什么本人和身边的博士生朋友大都有条件参加国 内国际会议的主要原因。当然,对于那些地方较为偏远的大学,这方面困难要大 一些,不过相信这类大学一般毕业标准也较宽松一些。   本人的实际经验是,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花销并没有一定之规,不过一般不 会太多。只要导师的学生不是特别多,经费也不是特别紧张,一般的导师都可以 接受。如果导师拒绝为学生缴纳会务费,倒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建议学校出台 相关的规定加以约束,如规定课题经费必须有一定的比率用于支持学生参加至少 一次国际会议,这个就需要各位教授朋友们多向上面建议了。   第九,王铮先生说“现在很少大学研究生院可以为学生出国开会报销机票 (西安交通大学是不是钞票大大的不清楚)。”   本人说话一是一,二是二,绝不会捕风捉影。这里,可以明确指出,浙江大 学研究生就有这个政策,因为本人一个很好的朋友(当时是浙大硕士生)去日本 开IEEE电路与系统年会(ISCAS'2005)就是这样报销到了国际机票。西安交大是 否有这样的政策本人反而不清楚,至少本人毕业的2003年之前没有听说。本人不 知道是否还有其他大学有这样的政策,不过推测起来应该不止这一家。而鉴于国 外这样的政策是很普遍的,也许国内高校慢慢都会开始采纳这个政策。   第十,王铮先生说“是否西安交通大学把‘直接丢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当然 都没通过同行评审)’的论文为作为相当于核心刊物的正式发表成果我不清楚。”   这里王铮先生的理解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本人从未说过没有通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文章可以等同学术论文看待。 本人一直强调的是预印本要通过同行评审才可以等同学术论文看待,这样可以直 接解决王铮先生所忧虑的可发表文章版面不足的问题。   第二,本人从未说过目前有哪个大学已经开始接受“通过同行评审”的预印 本文章作为学术论文,这只是本人提出的一个改善当前制度的建议而已!如果这 样的制度已经开始实行了,那还需要本人来建议吗?这个方法一样可以解决期刊 可发表文章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不用牺牲学术界的“同行评审”惯例,不知道 为什么王铮先生始终对它不屑一顾?   王铮先生这样对本人的观点断章取义实在让本人很吃惊!当然,如果是由于 本人行文不济而导致王铮先生产生误解,那本人道歉并请先生指出哪里让先生误 解了。   第十一,王铮先生说“国内的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一般不经过同行专家评 议”。   王铮先生又一次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没错,学术界确实有不需要评审就可 以发表文章的国际学术会议,但是这样的文章在学术界一般是不被认可的。在很 多国外学者的个人主页上,这类文章会特别标出,和基于peer-to-peer review 的文章分开。而由于这种文章毫无价值(因为没通过同行评审),本人还没有看 到过哪个认识的学生或者教授会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难道管理学的国际学术会 议都是这样的?本人很怀疑王铮先生说的是管理学界的非学术性国际会议,不知 然否?   就本人所知,需要审稿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几种审稿模式:abstract审稿, extended summary审稿和full paper审稿,其中前两种一般被档次稍低的会议采 用,在审稿通过之后要提交full paper的版本供出版。本人所知abstract审稿的 会议比较著名的是SPIE(国际光学工程师协会)的绝大部分会议。在理工科,绝 大部分国际会议还是采用full paper审稿,即要求作者一开始就投递完整的论文 供审查。有一些顶级的国际会议审稿更是比绝大多数国际期刊还严,如计算机图 形学界的SIGGRAPH年会。   另外,本人认为,一个国际会议绝对不会因为召开地点改在中国而改变自己 本来的评审制度,它如果不需要评审那么不论在哪里召开都是不评审的,而不会 对中国例外。如果王铮先生有这样的实例,请告知。   第十二,王铮先生说“中国管理学核心期刊几乎没有一年出6期以上的。每 期文章也就在15篇左右,除非是各单位规定不算数的增刊。文章的算法发现期刊 总量差一半,不是什么有敏感的误差。”   看来,这是管理学方向的特殊情况。在理工科一般期刊容量要大得多,以月 刊形式出版的占大多数(有些甚至是半月刊)。如本学科的一级学报《电子学 报》,在中国期刊网检索,2005年全年返回条目532条,剔除其中的部分非学术 论文条目,总容量应该在500左右。其他的几个相关的一级学报的检索数据: 《电子与信息学报》466,《通信学报》302,《自动化学报》138,计算机学报》 271,《软件学报》259,《计算机研究与发展》346。所以,在没有给出更充分 的数据之前,王铮先生只把自己的讨论局限在管理方向。   本人也曾经浏览过几个管理学方面的期刊,发现确实如王铮先生所说,大部 分都是6期,每期文章也不多。但是由于本人不知道王铮先生所说的认可期刊列 表,所以还是不能确认王铮先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可能,请王铮先生告知该期刊 列表,本人愿意为王铮先生代劳,到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网核实2005年 全年发表文章总量。   不过,就算管理学方向的文章总量没有本质误差,那么其他参数呢?需要特 别注意的是两个比例参数:“期刊1/2发表博士研究生论文”和“研究生中有1/5 文章在国外发表”。这两个参数完全是王铮先生随便估计的,缺乏真实的统计数 据支持。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王铮先生一直说算出来的数据差一半。可是先生最 早那篇文章里面明明还考虑了1/5的外文发表情况。加上了外文的因素之后,实 际的文章缺口只有3900-3030=870!不知道王铮先生为何对这个事实总是避而不 见。   最后,一贯“分不清逻辑关系”的在下向一贯“逻辑清楚”的王铮先生请教 几个逻辑问题。   1、王铮先生在以前的文章里面曾说“首先扩招研究生如果是错误的话,不 是研究生的错,是政府部门的错。”在这次的文章里面却说“王铮第一没有说政 府一定错”。   这倒把本人看糊涂了。先生到底是认为政府有错呢还是没错?还是干脆就认 为扩招没错?如果先生根本认为扩招没错,那么您前面那句不就成了废话了吗? 王铮先生似乎更喜欢兜圈子,而不是有话直说。   2、王铮先生说“王铮强调‘分享到可以毕业的条件的’,第一从教育条件 上讲是可以完成教育使研究生毕业的,不是一般的‘保证他们100%毕业是可能 的’,因为王铮强调的是条件,Hooklee把它说成是结果。”   这可真是先生不说我还明白,您越说我越糊涂了。敢问先生,什么叫做“毕 业的条件”?如果不以“毕业”这个“结果”来衡量,哪里来的“毕业的条件”? “允许毕业”难道不是“达到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同义词?先生对文章发表数 量的计算难道不是为了得出很多学生因此“无法毕业”这个“结果”的吗?先生 难道不是为了保证一个让更多人“可以毕业”的“结果”而要求降低学术论文数 量要求的吗?   另外,请问什么叫做“教育条件”?什么叫做“可以毕业”?什么又叫做 “一般的‘保证。。。’”?您不把这些云山雾罩的东西定义清楚了,叫咱们的 各级教育机构和导师们怎么执行?叫咱们这些关心中国学术的读者怎么品评?   3、王铮先生说“王铮‘重视培养质量’没有反对同行评议,而且当然包括 同行评议。”   请先生明确说出你的“重视培养质量”的具体建议,否则这样的表态毫无意 义。先生需要说明下面两点,才能在逻辑上让人信服。第一,在您的培养质量体 系里面,被同行评议的是什么?到底是博士论文、学术论文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如果是学术论文或者其他的东西,则本质上和本人的观点没有区别。第二,如果 同行评议的仅仅是博士论文,请说明如何避免目前高校博士论文评审、答辩的走 过场现状,如何“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先生不是也承认“答辩通不过微乎其 微”吗?   4、王铮先生说“发表学术论文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没有否认发表学 术论文本身示一种目的”。   既然王铮先生承认“没有否认发表学术论文本身是一种目的”,那么是不是 可以理解为“发表学术论文是一种目的”?如果是一种目的,那么为什么出于检 验这个目的需要而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就是不合理的?   5、王铮先生说“王铮指的是研究生培养,不是一般撰写论文”。   本人早就把自己的观点说得很清楚: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对博士生甚至 是唯一目的)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术论文;而学术论 文的检验目前只能通过同行评审来实现的。三个观点连贯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基 本结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检验手段就是通过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王铮先生如 果要反驳本人的“逻辑”和这个结论,只用上面这么一句话是远远不够的。先生 需要做的是,通过逻辑论证推翻本人的三个观点中的至少一个。请先生在论证的 时候不要忘了在上面已经说过“没有否认发表学术论文本身是一种目的”这句话。   末了,请王铮先生在以后的文章里面不要一会Hooklee一会hooklee的乱写本 人的网名,本人的网名就是hooklee,不是什么Hooklee。另外,请王铮先生也不 要老是写错人家“金伯利岩”的名字。 (XYS200603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