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答聊斋2:关于博士生毕业标准   hooklee   看了聊斋2的《再聊研究生教育,兼答DZhou和Hooklee》一文,这里本人再 对其中的部分观点做一些反馈。   一、聊斋2这样说:   “如果还是心里没谱,一定要知道国外特别是美国没有文章发表能不能拿博 士学位,那我可以告诉您,是可以的。在UCLA,学生在拿学位时可以没有文章发 表,比如刚刚寄出一,两篇但还没有接受,也有的还没有寄出。其实我很怀疑在 美国会有学校硬性规定要发表了文章才能拿学位。”   可能本人的文章太冗长了,聊斋2没注意到本人实际上问的是“创新性成 果”,而不是“文章”,所以上面的答复并没有回答本人的问题。本人在《关于 研究生论文发表:答聊斋2与望穿秋水》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如果‘聊斋2’知道哪所大学(野鸡大学除外)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创新 性成果的情况下申请答辩并授予其博士学位,还请告知大学名称及其具体详 情。。。”   “但是,如果‘聊斋2’的意思是说,不仅可以没有文章,而且可以没有任 何创新性成果,则本人暂不能苟同。。。”   而聊斋2这里举的例子实际上也说明,至少在申请学位的时候应该有一两篇 文章投稿了或者完成了,这就是创新性成果的一种体现。如果聊斋2举例说,有 人申请学位和答辩时,并没有任何new ideas出来,没有任何draft准备投稿,而 博士论文只是做了个综述和讲了一些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失败教训的话,那么才是 本人所说的“没有任何创新性成果的情况下申请答辩并授予学位”。如果聊斋2 知道这样的例子,倒是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下面谈谈如何从“同行评审”的角度理解聊斋2给出的这个具体例子。如上 所述,首先我们要肯定,“刚刚寄出一,两篇但还没有接受,也有的还没有寄出” 意味着可能已做出创新性成果。那么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检验,按照学术界的惯例, 应该是通过同行评审。虽然聊斋2的例子说明这时杂志或者国际会议的同行评审 还没结束或者根本没发生,但是别忘了还有后续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呢, 这里实际上是把博士学位论文的同行评审作为创新点的检验工具。这时,我们可 以把作者已经投寄给杂志社(或者国际会议)和已完成但是未投稿的文章当成 “学术论文”看待,因为它们将以博士学位论文章节的形式通过同行评审。而且, 毫无疑问,这些文章一般来说是要作为学术论文正式出版的。而如果一个学生在 这样的情况下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又被发现那些成果都是假的,我们一般也会 说这个人的博士学位是混出来的,这也说明大家有意无意都会用创新性成果去衡 量博士学位的正当性。   本人也有不少的朋友是在海外读大学,在美国的也不少,感觉上聊斋2这种 情况比较少见。也许当导师很厉害的时候,可以这么做,因为导师本人的许可基 本上可以代表创新性得到了确认。不过,话说回来了,如果教授很牛,似乎发文 章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   二、聊斋2提到“其实我很怀疑在美国会有学校硬性规定要发表了文章才能 拿学位。”   本人的感觉是,海外大学基本上都没有硬性规定,是否允许申请答辩的决定 权主要掌握在导师手里,可以称之为导师负责制。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 导师还是会为学生做一个发表文章的限制,这个限制一般也因人而异,但是一般 来说发表2-3篇水平较高的文章是比较普通的最低标准。当然,如果学生做出了 很好的成果,绝大多数教授也会不再对文章数量有所限制。但是这些做法万变不 离其宗,基本上都围绕着创新成果的评价这个核心。如果创新成果很大,则文章 数量限制可以取消,如果创新成果一般,则要求文章数量多一点,如果创新成果 很不明显,则凑凑文章一般也就可以毕业了,大概就是这样子。   实际上,本人在《关于〈闲聊博士生发表论文〉》一文的最后也提到:   “从理论上讲,我国高校的博士生毕业标准也可以完全放开,不对发表文章 数量有任何要求,而完全依靠导师的判断以及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会来把 关。”   本人认为目前在国内暂不具备条件实行这样的软性标准。为什么呢?主要有 几点原因:第一,国内学术腐败太严重;第二,国内高校的学术官僚化问题太严 重;第三,国内导师的平均学术水平和学术严谨程度还不够高。头两点原因不用 多说了,后面的一点做点解释。海外大学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实际上对导师的整体 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可以替代杂志社、国际会议组织的专 家评审的主要原因。而国内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基本上是走过场,起不到 它应有的独立评审的作用。如果着几个问题能得到解决的话,本人赞成在国内实 行“导师负责制”的博士学位评价制度。   不过有一点要提一下,“导师负责制”下,导师的权力空前膨胀,因此一定 要通过严格的配套制度来对导师的行为加以监管,以保证导师可以负责地指导学 生,而不是无限制地招收大量的学生为自己牟取私利。我觉得香港的制度可以借 鉴,就是通过保证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来限制导师的招生规模(详见下面的第六 点)。一旦导师的招生规模受到合理限制,则其指导其学生来就会相对更尽心尽 力。也欢迎大家也来一起头脑风暴,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   三、聊斋2又提到:“其实,由于不同水平的杂志很多,不好的结果往往也 能发表。发表的文章未必就是创新性成果。”   本人完全赞同这个论断。实际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杂志的档次导师 一般还是比较关心的。不过这个国内做得比较僵化,很多人基本只看是否被 SCI/EI检索和影响因子高低,这种粗放的做法还需要继续改进。不过,在2005年 最新版的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毕业标准里面,已经开始区别对待“国际著名期刊” 和一般的“SCI/EI期刊”了,对期刊水平的评价有细化的趋势,这是一个进步。 另外,据本人所知,在中科院的一些院所,采用了所谓的“三本期刊”的制度, 就是在每个方向选出三种最重要的期刊,研究生和研究员的研究成果都主要以发 表在这三种重要期刊上的文章为准。这些努力不管正确与否,都是一种合理探索, 值得继续讨论。   至于“不好的结果往往也能发表”和“发表的文章未必就是创新性成果”, 这个说法意义不太大。以韩国的黄禹锡事件为例,他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不 也都是假的吗。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同行评审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它仍 是目前最公平最有效的制度这个事实。   四、聊斋2还说“但一般是这样,不合格在第一年博士资格考试时就淘汰了。 过了博士资格考试的学生大都毕业了。”   本人曾经听在美国读博士的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学生哪有通不过博 士资格考试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即使在国外,中国学生毕业基本没什么 问题。鉴于海外博士的实际毕业标准一般都高于国内博士(本人说的是平均标 准),我想这只能说明标准问题不是博士毕业的主要阻力。实际上,本人倒是觉 得,大压力出大成果,小压力出小成果,研究生就读期间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不一 定就是坏事。要说压力,其实海外绝大多数大学不也是通过巨大的升职压力“压 迫”那些助理教授们在几年的试用期内拼命工作出成果吗?这个道理应该还是比 较类似的。对于不能承受这种科研压力的学生,本人认为就不适合做学术,可能 从事其他职业更好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大学,就算做到了终身教授,也还是有文章压力的, 这也充分说明对文章的要求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基本要求。据《科学时报》的一 篇报道,2005年8月Andrew Wiles访问北京时接受采访讲到,“美国的大学教授 也会有一定发文章的压力。我在那期间的确没有成果,但之前我有很多文章,于 是我攒着没发,而在那7年间陆续发出来,在这点上我有些小技巧。”(hooklee 注:“那期间”是指潜心钻研费马大定理的那几年)。这个回答澄清了以前网上 流传的所谓Princeton大学允许Wiles几年不出一篇文章的流言。   五、聊斋2对本人的一个说法提出了批评:   “Hooklee提出‘只缴纳会务费保证文章出版,自己不参加会议以节省差旅 费,文章的宣读可以请当地的朋友帮忙’,这不但不可提倡,而且是要反对的, 因为这是对其他与会人员的不负责任。”   没错,聊斋2说得很对,这种做法绝对不值得提倡。不过,本人提到这个做 法的时候有个大前提,就是国内学生发表国际会议的论文存在经费困难。这个方 法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解决办法之一,并不是说本人提倡这种做法。不 过,考虑到同胞们申请赴美签证的拒签率很高,实际上很多在美国召开的会议作 者就是想去也常常去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方法有时还是要用一下,至少可以 让朋友去现场解释一下拿不到签证的原因,弥补一下对声誉的损失。   六、聊斋2的另外一个观点:“带不带研究生,带多少研究生,是取决于教 授的能力(课题,经费),学校不应该干预,也干预不了,因为学校不给科研 费。”   本人不太了解美国的情况。不过香港(应该代表一大类的海外大学)的情况 不是这样,香港大学的博士生招生规模基本上取决于政府资助的额度和导师自己 的经费情况,因为博士生的头三年必须保证博士生能够拿到一定额度的生活补助 (交完学费大概是8000港币左右)。而香港一般的项目经费额度并不大,大部分 只是几十万港币,很少过百万的大项目,项目经费绝大部分是用来支付研究人员 (RA为主)工资的,导师一般都不会拿来资助产出率相对较低的博士生。在这样 的情况下,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主要受到政府提供的博士生资助名额的调控。本人 倒是觉得香港这样的制度很好,因为可以很自然地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从而间 接地达到控制培养质量的目的。就本人所见,香港大部分导师手下的博士生数量 都比较合理,很少有一个导师带一大堆博士生的,这对学生而言还是要更为理想 一些。   另外,香港还有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绝大多数导师的项目经费是来自学 校。政府资助的项目一般竞争比较激烈,很多导师都不是每年能申请到的。不知 道这个现象是否有普遍意义。   七、聊斋2的最后一句话:“读不读研究生,读了以后对工作的期望,是学 生的事,自己要先掂量好,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兴趣,毕业后有没有工作,与国 家和学校没有关系。”   这大致上就是wenlei的观点,本人也基本同意。即使在各个大学盲目扩招的 情况下,上研究生也仍然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应当在报考 和入学的时候做好打算。由于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政策已经完全放开,实行了双 向选择的办法,国家和学校在就业方面所能做的,主要是尽可能地为研究生提供 就业帮助和一些必要的社会保障,而不可能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最后,顺便提个请求。不知道是不是受王铮先生《关于研究生论文问题的最 后意见》一文的影响,今天新到里面的文章,纷纷把本人的网名从hooklee改为 Hooklee,虽然一个大小写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本人怎么也不习惯Hooklee这个名 字,大家以后还是改用hooklee吧,谢谢各位了。 (XYS200603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