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吉林大学欠贷30亿事件调查 北京青年报(2007/03/30)   “你们北青报可把我们害惨了!”一见面,吉林大学宣传部长刘景辉就半开 玩笑半认真地冲记者说。“好家伙!全国人民都知道吉大欠了30个亿!你说这事 整的!”   刘景辉所说的,是本报23日刊发的《吉林大学自曝欠巨款入不敷出》一文。 经各大网站相互转载之后,吉林大学很快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教育部长周济高 调否认部分高校“破产说”音犹在耳,吉大却曝出了这样的事情,难免引起各方 面的高度关注。   刘也是目前为止吉林大学校方唯一能够对外发出声音的人。文章见报之后, 校领导及财务处的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媒体保持高度缄默,想获取任何正面的 采访机会和信息根本不可能。就在记者与刘对话的过程当中,不时有全国各地的 媒体同行打来电话向他咨询求证。“没办法,只有宣传部先顶着了!”   26日下午,在教育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就吉 大欠贷一事表示,为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将为高校贷款设立上限额度,设置预 警指标;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帮助学校来化解或承担一部分。   刘景辉认为,校园内部的通知被传到互联网上再被报纸报道出来是一起“意 外”。但几十亿的巨额欠款向师生征集建议,怎么看都有点“缘木求鱼”或“病 急乱投医”的味道。不过,事情被曝光的结果是:继今年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热 议此题后,再次引起全社会对高校欠贷的关注与思考,也许能为解决吉大或类似 高校的财务困境开出一剂良方。   “但愿,坏事能变成好事吧!”刘景辉说。   ■校园网发通知曝巨额欠款内情    3月19日早晨,吉大财务处突然在校园网上发布了《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 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通知称,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 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学校的可支配资金大大减少。在这种收入不 能以外部融资弥补、现有可支配资金每年又减少1.5亿元左右(利息支出)的背 景下,学校财务每年能够用于安排的经费及相应可用于周转的资金相当于减少6 亿(2001-2004年年均贷款收入4.6亿元,加上现有收入中每年要拿出 1.5亿元付 息,总计在6亿元以上),也因此财务困境从2005年开始就逐步显现。   通知还说,尽管为了缓解财务困难,学校尽最大努力从财政部、教育部、地 方政府等相关部门争取了大量资金(如2006年就额外争取资金1.05亿元),同时 想尽办法节支,如预算压缩10%-20%,预算执行中再尽量节省(2006年节省 6757.37万元)。但学校规模大,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增收节支的成效 很难体现,“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为集思广益,尽快解决财务 困难,迫切需要向广大师生征集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为此,财 务处拟召开专门座谈会,诚挚地希望热爱吉林大学的广大师生踊跃参加。通知最 后还附了开会的时间和地点、参会联系电话以及电子邮箱。   当天,这则内部消息就被转贴到了“新语丝”网站,但这个帖子当时并未引 起太多人的注意。   21日下午,原本定于23日下午召开的征集建议座谈会提前召开。据说因为有 些学生想搞捐款活动,最后也没成。据知情人士透露,学校并没有单独就此召开 会议,而是将三个会议合并在一起开的,其中一个是向师生征集应对财务困难的 建议。但会议应者寥寥,参加的也以教师为主。有学生23日前往询问时,被告知 会议已经开过了。   本报记者得知吉大欠下巨额贷款、并向全校师生征集建议一事,立即向吉大 宣传部及财务处进行核实,次日发表了《吉林大学自曝欠巨款入不敷出》一文。 该文在被网站频繁转发之后,吉林大学顿时成了关注的焦点。   ■“网上征集建议”真正目的何在?   吉大财务处为什么在校园网上发布这样一个详细披露内情的通知?难道没想 过会“家丑外扬”吗?向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师生去征集意见,能征集到什么 “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此举真正目的何在?   欠贷曝光之后,那份“会议通知”也引发了两种猜度。   猜度之一:学校的确遇到了困难,需要向全校师生说明情况,共渡难关。   这一说法为主流意见,也从多个侧面得到了初步证实。3月12日,吉大党委 书记张文显在2007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各个学部讨论中的3个热点问 题谈了看法,第一个就是关于财经困难问题,而其他两个问题即资产管理改革问 题和民生计划问题,也与财政相关。校长周其凤也在当天的会议上表示,2007年 学校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财务困难。   两位校领导的讲话,恰好刊登在23日出版的《吉林大学报》上。   张文显书记号召, “在财经困难的情况下,全校师生需要同舟共济。这些 困难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哪一个部门造成的,我们不要埋怨,而要相互 理解,共同克服困难。要多做说明和解释工作”。“要积极地开源节流,增收节 支,扩大创收,保证学费等收入应收尽收,要禁止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和不合理 开支”。   这种解读也让一小部分师生心存疑虑:学校会不会因此削减工资和提高学费 啊?   对此刘景辉澄清:教师工资和学生学费都是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不会轻易 变动。他个人认为内部通知被泄露出去完全是一个“意外”,“财务处的同志太 严谨了,以至于连那些具体数据都公开了”。   猜度之二:吉大欲借此举向当地政府和教育部示意,自身已无法解决财务危 机,谋求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   此为坊间说法,但支持者并不少。高校欠贷并非吉大一家,但数额如此之高 的确罕见。而吉大向师生征集建议更让人费解,就连吉大内部人士也表示:“要 解决高校欠贷的问题,那怎么也得是国家总理考虑的事情啊!”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 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 有贷款。更有专家认为,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除去银行贷款,许 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约 4000亿 元。部分高校“破产说”由是产生。   吉大党委书记张文显在此前的讲话中明确表示:对学校的财经困难,我们的 态度应当是: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和吉林省委 省政府已经注意到高校巨额贷款这种情况,社会舆论更是大量报道这种情况。中 央和教育部总要有积极的解决方案,我们肯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据知情人士透露,本报报道发表当天中午,教育部有关官员就打来电话过问 此事,吉大也很快准备了一份说明材料,以秘密文件的方式传真给了教育部。   刘景辉对“哭穷”示意一说并不赞同,“其实上面早就知道吉大的情况了, 没必要以这种方式啊!”   ■师生:高校债务问题吉大只是冰山一角   24日下午,也就是本报刊发吉大巨额欠贷消息后的第二天,记者赶赴吉大。 在校园里采访时,一位青年教师直言:吉大的问题,折射出的其实是整个高校建 设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涉及扩招、合并、教学评估、历史遗留、教育投入等多个 层面,“要彻底解决光靠吉大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在百度的“吉林大学”贴吧里,一位署名“林一潺”的网友在23日深夜发 布了第一张帖子,名为《请大家冷静正视吉大的财务危机!》。帖子中写道:巨 额债务问题并不是只有吉大才有,这是全国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大家 特别是吉大人不要盲目发表冲动言论……   ■作为“债主”的银行称“没有必要向媒体解释”   相比之下,作为债主的银行反应似乎并不强烈。据报道,2000年9月,刚组 建两个月的新吉林大学获得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1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用于 新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2001年11月,中国农业 银行又与吉大签订合作协议,在五年内向吉大提供20亿元人民币信贷综合授信, 重点用于支持吉大进行基础部项目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分校建设、远程教育 网络建设以及大学科技园建设等。   3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春市同志街136号的工行吉林省分行,欲就吉大欠 贷一事进行采访,但被拒绝。一位姓吴(音)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的确有这么 一笔贷款,但银行要保守商业秘密,没有必要向媒体解释。贷款的事情归业务部 门管,具体情况他不清楚,而业务部门也不可能接受采访。问及银行对此事有何 看法时,这位负责人说:“我只能告诉你它还是我们的一个客户,其他没有什么 向你公开的东西。”记者表示毕竟银行是放贷的主体,吴打断说:“我们做银行 的,当然要放贷了!”记者再问:银行有没有担心到时候收不回来贷款?这位负 责人的回答是:“我没法回答你。”然后挂断了电话。   在与中国农业银行的联系采访中,记者同样没有获得任何与此事有关的答复。   ■大规模合并后连续几年高额贷款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吉大陷入财务窘境呢?   吉大党委书记张文显在12日的讲话中给出的解释是,“2000年合校之后,学 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具有与之相 适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国家并没有对合并学校给予任何特 殊照顾。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贷款,连续几年高额贷款。这些贷款的用途主要是: 自筹基建、征地、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新增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支付贷款 利息等。几年来,学校为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大幅度提高教职工的岗位津贴和 业绩津贴。投入维修工程大约1.2亿;购置仪器设备和建设实验室9.4亿,教职工 津贴加上离退休职工‘阳光工程’约10.65亿”。   ■“美丽的长春,坐落在偌大的一个吉林大学里”   在长春,假如你跟出租车司机说去吉大,他们都会追问一句“你去哪个校 区?”官方资料显示,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 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等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 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并入吉林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6.3万多人, 校园占地面积66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340万平方米。现有6个校区9个校 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学校另在珠海市新建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 万平方米。难怪有人戏言:“美丽的长春,坐落在偌大一个吉林大学里。”   ■曾经“缺钱就贷款”严控贷款令经费骤然紧张   老大地位的荣光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财政压力。“盖楼要钱,买教学设 备要钱,那么多教职工更得要钱。”   张文显书记也坦承,因为“缺钱就可以贷款”,在客观上造成了大手大脚、 不计成本、铺张浪费的风气,甚至发生贪污挪用等经济犯罪行为。在贷款不断增 加的情况下,还大量调剂使用校内沉淀资金,形成巨额内债。“所以,我们现在 是外债加内债,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从2006年开始,财政部和教育部严格限制贷款,贷款必须经过教育部审批, 并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的监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经费骤然紧张。由于学校的 银行存款(可周转存款)极少,以致发生了去年以来科研和专项开支和正常报销 困难,影响了校内稳定,也在校外造成了某些不良影响。   ■高校自救乏力政府能否出手相助   很显然,征集建议座谈会的通知被披露出去只是整个事件的一个导火索,吉 大背负巨额贷款的事实也不会因为不曝光就不存在。对吉大而言,当下最要紧的 是如何应对这场财政危机。   热心的吉大学生号召校友为母校捐款固然诚意可嘉,但这笔钱无疑是杯水车 薪。   银行在放贷之初,已经吃准了“政府不可能坐视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倒闭不 管”,因此,对银行而言,并无压力之虞,银行也不会仁慈到大笔一挥,将欠债 全部勾销。   在其他地区,高校欠款问题的解决办法看似“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但归根 结底是一条:政府出手相助与高校自救相结合。例如:针对省内高校的100多亿 元欠款,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元,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元, 剩余部分让高校自己承担;浙江省财政也将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贴息,浙江大 学还通过变卖湖滨校区地块,一次就获得24.6亿元。   但对于吉大而言,形势似乎更为严峻。吉林省的财力显然不能与江浙一带相 提并论,长春的地价也卖不到杭州那么高。有专家称,“公立高校的属性决定了 巨额债务只能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原本高校基建就应该政府掏腰包,学校已 经承担了贷款的职责,政府还钱就是应当的。”   据悉,吉大将会同教育部和省市政府出台“解困计划”,采取一揽子措施有 效缓解目前的财经困难局面。例如,继续争取教育部的支持和帮助,增加一些专 项经费,缓解由于自筹经费搞基建而产生的新困难。争取吉林省政府共建经费多 拨付一些、早拨付一点。争取财政贴息或者允许通过一定贷款来支付利息,缓解 由于支付巨额利息而产生的财务紧张局面。   周其凤校长也在讲话中表示,要通过严格执行学校的财务预算、严控预算外 资金使用,加大对大额资金、重大项目支出的监管力度等措施勤俭持校,解决学 校财务困难。   但愿,各方的力量能够汇聚起来,帮助刚满六十岁的吉大早日摆脱沉重的欠 贷压力。 (XYS200704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