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核心期刊绊住研究生的腿 2006-07-26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林天宏 我们现在可以等着看奥运了 7月21日,正值暑假,上海大学校园里人迹稀少,偶有学生走过,也步调悠 闲。 然而上海大学某学院二年级研究生赵鹏(化名)却一点也悠闲不起来。原本, 他计划在暑假找个单位实习,为研三找工作增加点儿“筹码”。但近日学校在研 究生网上公布的一份文件,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这下毕业都成问题了,还提 什么找工作。”他扶了扶眼镜,向记者抱怨。 7月10日,上海大学颁布了《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 标体系的规定(试行)》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重申,与研究生毕业相 挂钩的“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指在这些期刊上以正常卷期发表 的学术文章,“不包括各种形式的增刊、专刊、特刊”。 上海大学此举,再次将国内大多数高校采取的“研究生学位与发表论文挂钩” 制度,推上了风口浪尖。 何为增刊?一家学术期刊的编辑告诉记者,以其所在的这份学术期刊的增刊 为例,每期的印数不超过100册,除给作者的样刊外,一般只留少量备用,用稿 多是正刊的淘汰稿,或难以退还的关系稿和作者要求快发的应急稿,还有就是期 刊明码标价招揽来的自费稿。掏钱者几乎都是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研究生一年级时,赵鹏通过导师介绍,曾在一家学术期刊的增刊上,以千字 100元的“版面费”,发表了一篇论文。而除了找导师帮忙,许多研究生已经学 会“自谋生路”。上海大学研究生宿舍楼附近的广告栏上,贴满了学术增刊的联 系电话。据赵鹏估计,他周围在这些增刊上发表论文的同学,占了总人数的80%。 曾有一个同学,花3个钟头写一篇文章,次日上午寄出,中午就收到增刊编辑的 来电,告知可以发表。接着,双方便进入版面费的讨价还价阶段。 但眼下,随着这份《补充说明》的出台,这些已经为“挂钩政策”付出了金 钱和精力的研究生们,又得开始为毕业担心。 面对学校此举,赵鹏也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他能理解学校的做法:“毕竟, 学术增刊不能够真正代表学术水平,反而成了生财工具”。但是,学校规定的学 术期刊正刊,又给研究生们留下多少发表论文的空间呢? 赵鹏曾研究过,一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术杂志,编委一般都是该领域的知名 学者,上面的文章也经常是这些知名学者所写的。赵鹏的导师,3年来也不过在 这类本专业最“核心”的期刊上发过一篇文章。 当然,大多一般的学术期刊正刊,也得索要版面费,而且价格要比增刊高得 多。“同样的论文,在那上面,得收到千字400~500元。反正都是走走过场,我 们为什么要白掏那么多钱?” 退一步讲,即使想在或能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其论文也早已排成了 长队。据前文提到那家学术期刊的编辑称,他们手上的论文,已经排到了2008年。 “我们现在就可以什么都不干,等着看奥运会了。” 赵鹏曾听同学说过,某高校的MBA班学生,凑钱买下了某个偏僻省份的一份 学术期刊,把这本刊物变成了“班级刊物”,“爱怎么发就怎么发”。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研究生导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作为导师,我们居 然没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而必须将评判的生杀大权交给那些收 取版面费的期刊杂志?荒唐!” “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铁腕? “我们同学都开玩笑说,学校此举,可谓‘逆历史潮流而动’。”赵鹏嘟囔 道。 从近期国内各大高校针对研究生学位与发表论文挂钩的态度来看,赵鹏的抱 似乎也有道理。 7月15日,从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传出消息,国内的7 所重点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 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均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 的规定。也就是说,在这7所高校中,发表论文不再作为授予学位与否的硬指标。 在解释这项规定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其实教育部从来没有硬性 要求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中国高校制定这个 “论文指标”,有 出于督促学生学习的考虑,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评估中 心每年都会统计各大高校发表论文的数量,以此作为高校评估的一个指标,所以 高校才逐渐开始功利性地重视论文的发表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更是坚决反对“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这一做法。 他说:“我们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但一些应用学科,只要拿出证明你成绩的成 果就可以,不一定必须要有论文。” 其实,早在大学校长论坛召开前半年,同在上海的另一所高校——上海财经 大学就已经率先取消了“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硬 性规定。“将学位与发表论文脱钩,是经过多方论证和长期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上海财大研究生部主任陈启杰教授告诉记者。 但陈启杰也坦言了他的担心:一是担心科研论文的数量在短期内出现下滑; 二是“担心社会误解,以为上海财大不重视科研了”。因此,陈启杰特别强调, 在硕士学位和发表论文脱钩之后,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教学质量并不会受损,校方 同时还出台了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如: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颁布新 的科研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在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中,加大科研成果的权 重等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上海财大想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脱钩之举,绝对不是不重 视学生科研,绝对不是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也绝对不是不鼓励学 生发表学术论文。“我们的意图,是鼓励学生多搞真正意义上的、有创新点的科 研。”陈启杰说。 上海财大此举一出,曾引发了当时上海高校界人士的一场讨论。赞成者高声 叫好,认为其符合教育改革潮流。反对者则称,这只是特定学校的特定行为,不 必全面推广。 查阅当时相关的媒体报道从中发现,在反对者中,便有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 明。 其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叶志明认为:“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其合理性。 虽然攻读研究生学位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但发表文章是研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 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他还表示,各校情况不同,挂钩和脱钩无所谓对错,各校培养人才的方法和 侧重点不同,如果各校“一阵风”似地全部挂钩或者脱钩,倒是不可取的。 上海大学官方网站上,对叶志明的介绍如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 海大学副校长、研究生工作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际计算 力学协会会员。 有学生称,叶志明治校作风强硬,是校领导中的铁腕人物。作为主管研究生 工作的校领导,上海大学出台的这份《补充说明》,与其有很大关系。 大战三回合 7月18日上午11时,在《补充说明》出台一周之后,上海大学文学院04级现 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位Y姓研究生,在学校网站的校长留言簿上贴出题为《致上海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一封信》,长达5000余字,就《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 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的规定(试行)》及其《补充说明》,从可操作性、稳定 性、弹性、决策过程合理性等角度提出了质疑: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我数了一下我校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 共935本,其中有的是双月刊和季刊,还有报纸。我们取个大约的平均数,按每 种期刊每年出10期计算,一共能出9350期,按每期上发表10篇研究生的论文来算 (这个估算对文科来说已经太高了),每年一共能发表 9.35万篇研究生论文, 就算是10万篇吧。而每年研究生招生数达到27万,如果每个学校都规定‘研究生 拿学位必须发表论文’,那么确实是僧多粥少。” 两小时后,叶志明对这封公开信给予了公开回复。在信中,叶志明以其本人 过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表现为例,证明发表核心论文代表了研究生的 真实水准,并称“上大要坚持自己的特色……现在的挂钩,是为了将来的不挂钩, 这是学校在前进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晚约7时,文学院另一X姓研究生,在校长留言板上发表了《我对发表论文 与学位挂钩的看法》,以历史系现状为例,从现实和操作层面质疑规定。提出完 全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来检验研究生: “历史类核心期刊有23份,分别是: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文博、清史研究、中国 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史林、史学集刊、历史档案、抗日战 争研究、民国档案、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安徽史学、文史哲、中国文化 研究、文史知识。其中能够发表古代史论文的不过16份,而且多为综合历史刊物, 比如《历史研究》之类,每期发表不超过两篇古代史论文,这样一年发表最多 400篇古代史论文,还要去掉教授、副教授讲师们发表的论文,留给研究生的机 会真是太少了。” 一小时后,叶志明再次回复,强调了要贯彻这项规定的决心:“不管别人怎 么说,怎么做,上海大学需要这么做。只有等到大家对此规定已经不认为是问题 了,感到无所谓了,那么上海大学的辉煌即将来临。” 当晚近12时,文学院一L姓研究生又在留言板发表公开信,以自己在某核心 期刊实习经历,证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困难: “我曾在本专业某个学术核心期刊实习过,核心期刊根本不过问副教授职称 以下的稿件,除非导师推荐……如果是这样,那制度的出台究竟是对学生能力的 严格要求呢,还是对导师交际能力的严峻考验?” 最后,L请求叶副校长“就制度本身的优秀和好处、有无可操作性,有多大 的可操作性作出回应。” 仅过了10分钟,叶志明的回复即在网上出现。他认为,这项政策“具有很强 的可操作性,因为以往一直在执行”。他再次强调了个人努力,“任何人必须遵 循这样的社会发展规律。当然其中不乏作为个人被社会抛弃的结局,这也是无法 避免的,因此社会上必定出现一部分人成功了,一部分人失败了的分化结果”。 但他并没有就L问题中的“可操作性”给出具体回应。 当天晚上,有部分学生开始通过聊天软件转发倡议书。倡议书中号召同学们 “勇于表达,无论正反意见都该让领导听见”,同时也主张“客观公正地发表意 见,避免过激言行的出现”。 7月18日这天,以前访问量寥寥无几的校长留言板,访客量居然达到1500人 次。从18日到23日,不断有学生加入讨论,校长留言板的访客数量呈直线上升。 22日,访客数量超过3000人次,23日访客数量更是超过6000人次。 赵鹏告诉记者,目前校方已通过院方表示,学校已经知晓同学们的意见,开 学后,将会和各院系教师们一起协商这个事情,“在增刊发表论文,是否能与硕 士生毕业挂钩,到那时才会有一个定论”。 尽管为毕业的事忐忑不安,但赵鹏表示,这十多天的讨论,还是有很多地方 让他感动。毕竟,校方对于学生的意见,作认真的回复,“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 平等的精神,都给人一种希望”。 而且,他也在这些公开信中,看到了“久违了的独立见解和敢于发言的精神” (上海大学校长信箱的发言采用实名制)。他感叹,这些发言的同学们,用这种 “另类”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实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 7月22日,上海突降一场大雨。赵鹏宿舍楼前的广告栏,以往除了兼职、家 教的相关信息之外,还贴满了学术增刊联系发稿的小广告,这些小广告如今已被 雨水冲刷得面目全非。 (XYS200607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