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时间之史与人之无史——读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 作者:叶君   在后现代思潮甚嚣尘上的今天,历史叙述所一贯担当的关于权力的“合法性 论证”和关于个体或集体“以史为镜鉴”的大叙事功能被彻底消解,代之以对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无厘头”的戏谑,如充斥于电影和电视屏幕上的各种“戏 说”,以及对历史真实采取一种为“我所需”的态度进行任意改编,如纷纷争先 充当影视脚本的各种长篇历史小说。历史在当下真正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 娘”,也真正成为了当代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一种典型的后 现代表征,因为“在后现代主义中,关于过去的这种深度感消失了,我们只存在 于现时,没有历史;历史只是一堆文本、档案,纪录的是已不存在的事件或时代, 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纸、文件袋。”(1( 当人们感受着荧屏上的历史故事带来的快 乐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之一,正如 南帆先生所说,我们是在“消费历史”。在对历史的消费中,传统的历史观念分 崩离析,同时“消费趣味的主导,阻止了导演对历史的深入思索,他们有意无意 地倾向于戏剧性的改造,甚至放肆地臆造史实”。(2( 我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四卷 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出现有着独特的意义。作者带着对于当下社会的一 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切入历史人物,而凭借着对历史充分尊重的精神力图“让历史 复活”,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举凡小说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风俗人 情以及文化器物,作者在形诸笔端之前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追求历史再现过 程中“形似”与“神似”的兼顾,(3( 体现出一种较为鲜明的历史旨趣,在阅读 中它所形成的冲击显然非一般的“快餐历史”所能比。   然而,阅读《张居正》,小说在让我体认一个时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而获 致一种满足的同时,也更给了我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它使人油然想起鲁迅先生 对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深刻体悟:“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4) 而他更认为中国人只有“吃”与“被吃”的历史,并没有真正关于“人”的历史。 在《张居正》中我无法看到“人”的存在,而只有铺排开来的无以穷尽的权谋和 各种厚颜无耻的官场“登龙术”,以及伴权谋而生的绵延不绝的残酷杀戮,还有 对权力的极端膜拜和对人的极端漠视,让人感叹于生命的卑贱和生命在权力挤压 之下的渺小与悲哀。我强烈地感觉到无论是各种历史典籍还是今人有所依据的历 史小说,所纪录的都是一段时间里的一些事件,各个皇朝的纪元年号都是“时间 之史”的坐标,而人却没有“历史”,因为一样的人之权谋、一样的人之杀戮、 一样的人之卑贱存在于漫长的时间之史中,是那样的雷同,循循不已。在封建帝 制之下,国家是最大的公共领域,其代表只能是封建君主,民众处于依附的地位。 在这种哈贝马斯称之为“代表型公共领域”当中,“公和私的关系比较微妙,大 公不是带来无私,而是导致大私,公和私由对立走向了高度统一,而且是无中介 的统一”。(5(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和臣 民都成为了统治者的私有财产,皇帝处于权力的金字塔之顶。而中国漫长的封建 社会所形成的一整套极为完备的君臣伦理又更加固了这种君臣之间主子和奴才的 关系。在建立了这层关系之后皇帝才开始对权力的再分配,因为他一个人无法掌 握整个国家。因而,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之争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皇权 的争夺,可能发生在皇族内部,但也不乏外姓力量对皇位的窥视者,中国历史上 皇朝的改换大多是这种争夺的结果,这是大小主子之间的争夺;其二,是在皇权 统治之下,统治集团内的臣民们为了赢得皇帝的宠幸,争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人臣之极而进行的各种权争或党争,这是奴才之间的争夺,争夺的是权力的再分 配。   封建仕子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途径进入大大小小权力争夺场,在其中一 试身手,显露聪明才智。朱东润先生在其所著的《张居正传》里叙述传主归葬出 生地江陵时,一改严谨得近乎刻板的表达,禁不住遥寄感慨:“江陵的山水无恙 罢!三十六年以前,看到一位少年入京会试,成为新科的进士;三十六年以后, 又看到这位进士回来,成为功业彪炳的张文忠公”。(6( 其实张居正的一生是不 断与人争夺权力的一生,而他生命中最为辉煌的最后柄国的十年是其稳固地位, 并且防范外来争夺,处于极度焦虑中的十年。他的死亡可以说是为了万历王朝的 中兴鞠躬尽瘁而死,弥留之际还担心着接任的人选和没有处理完的政务;但也可 以说,正是这种把持权力和地位的焦虑一点点地耗费了他旺盛的精力,让他死于 并不理想的年寿。权力的拥有者死于焦虑,而权力的失去者则死于争夺失败的抑 郁,如张居正柄国之途上的最大对手前任首辅高拱,从官场退却之后终不能忘失 败的耻辱和不甘,在寂寂之中走向死亡。当初,风流昏庸的隆庆皇帝病入膏肓之 时作为首辅的高拱才突然意识到大厦将倾和来自僚属张居正的强大威胁。高拱清 醒地认识到张居正“就是大明开国以来的所有阁臣,也没有几个人的才能盖过他” (《木兰歌》第109页),他仔细分析形势之后,意识到可能导致的被动,于是 为了力图挽回颓势,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如一改先前的主意,把自己的门生 李延从边防前线换下,而把以前张居正屡次举荐而不获准的,尊张为座主、虽有 帅才但好贪墨的殷正茂,同时故意多拨20万两银子企图让殷自投罗网,以此达到 一石二鸟之效;仓促之间荐举高仪出任文渊阁大学士,以之牵制张居正;一方面 努力改善与李贵妃的关系,不顾国库财政的捉襟见肘、不顾工程急需的欠款,而 命令户部拨银20万两供后宫嫔妃打制头面首饰,另一方面因为登基的皇帝还是个 孩子,他怕作为母亲的李贵妃干政,令手下人急印《女戒》制造舆论努力为自己 赢得主动;怕自己限于被动而默许邵大侠在衡山杀李延以灭其口,等等。但,高 拱终究回天乏力,皇极门之变宣告了他政治生涯的终结。令高拱始料不及的是张 居正、冯保联盟早已取得了皇帝和皇太后在情感上的认可,正如有论者所言“与 其说此时与高拱较劲的是强劲的政敌张居正和冯保,倒不如说是天下无敌的皇太 后和小皇帝”。(7( 因而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张居正的高明处在于他除了讨得 了最高统治者的欢心以外,其铁一般的手腕同样毫不逊色于高拱,他早在邵大侠 行动之前就已经占了先机,手上始终握有李延给高拱买田置地的证据,这足以置 对手死地。当张居正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京南驿为被逐狼狈出京的高拱饯行,面对 高拱歇斯底里般爆发的怨怒和绳之仁义道德的谴责时,张居正才最后亮出了底牌, 让高拱输得心服口服。权争的游戏往往轻易排斥掉了情感的因素的干扰,为了要 置对手于死地,情感又能值几何?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动之以情的责问或劝谕 却又往往是游戏结果已见分晓时的一种姿态表演。高拱在京南驿面对前来饯行的 张居正首先的责问便是:“叔大,对天起誓,我高某何曾亏待于你,你竟这样负 心于我。”(《木兰歌》第458页)而此前张居正看到高拱失败已经不可挽回, 便连忙上疏为其辩冤,言辞恳切之至,如“臣不胜战惧,不胜遑忧。臣等看得高 拱历事三朝三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木兰歌》第457页)云云。高、 张之间的权争是长篇小说《张居正》结构的关纽,因而作者叙述得波澜起伏十分 缜密,而朱东润先生则直接称之为“内阁中的混斗”。这种大大小小的权争在其 后更是绵延不绝,比较重大的如《水龙吟》里的胡椒苏木折俸事件、《金缕曲》 里的夺情风波、《火凤凰》里张居正死后的变故蜂起等等。权力就象燃烧炽烈的 灯火,而追逐者便如扑火的飞蛾,生命尽耗其中,权力常常把人异化为非人,遮 蔽了人之为人的坦诚、良善和尊严。我们看不的到人物的性格,对权力的无以遏 抑的贪婪便是他们最鲜明的性格。张居正和他的政敌们的故事移之此前、此后的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无不可。他死后不到半年就濒临掘墓鞭尸之境,全家被抄遗 祸子孙,以至此后数十年间无人敢言曾经风光之极的张居正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 皇帝此时也全不念与“张先生”之间曾经有过的师生名分。张居正同样无法逃脱 权争者的最终下场,那便是血光四溅。这也许是在权争舞台上游刃有余的张居正 在九泉之下所始料未及的。   铁腕需要血的滋润,与权争相伴随的是毫不留情的杀戮。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常常成为了权争祭坛上的贡献。无能而好贪的李延因是高拱的门生而居要职,他 以吃士兵的差额而暴敛财富,但并不忘座主的提拔,私下为高拱买田置地以备其 退休之后无生活之虞。李延自以为做得高明,却不料自己被人弹劾时,他一直孝 敬的老师怕遭受连累,在他削职回家的路上被自告奋勇的神秘人物邵大侠在衡山 截获杀死。李延的死讯虽然让高拱“一时惊得合不拢嘴”,他明白自己是杀害门 生的间接凶手,但他“心里头经过了一阵痛苦的煎熬”,“又恢复了平静,一门 心思又回到现实”。(《木兰歌》第278页)而这现实是他在与张居正和冯保联 盟的权争之中渐渐处于颓势的事实。这挤兑了他导致门生之死的自责。如果说李 延死于生性的贪婪和处于权争的中心却办事疏阔的话,那么何心隐则死于自己的 疏狂不羁。他是张居正年轻时的好友,只是因科场上失利而选择了与张居正完全 不同的人生道路,通过研习王阳明的心学而成为了一代“圣人”,天下学子追随 的对象。即便张居正贵为人臣之极,“手掌乾坤,如日中天”,在他看来得到的 也“只是官心”,而“我何心隐得到的却是道心”,是“天道地道人道神道,道 道无穷” (《火凤凰》第92页)的思想让他即使在张居正父亲的葬礼上也敢假 借寄托哀思大搞恶作剧。张居正面对何心隐的狂言挑衅碍于身份和情势不好发作, 但讨好张居正者却找到了巴结的门道,湖北的巡抚陈瑞便以讲学惑众之名抓捕何 心隐,并因在监狱中将其秘密处死有功而得到张居正的好感,被调任为京官。杀 死何心隐监头假借了一死刑犯之手,而凶手最后也死于监头的毒酒,被杀灭口。 张居正对杀害何心隐的沉默认可一半慑于他讲学天下的情势,一半源于对其狂放 犯上不敬的报复。其内心婉曲实在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张居正此举为天下士 人所不齿却是必然的,只不过慑于其威势无人敢说而已。次辅吕调阳在临死之前 面对前来探望的张居正指出他的弥天大谎撒得并不高明。并且痛斥张居正“常言 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何心隐一代鸿儒,却不明不白被人弄死,这哪里还有国 法人情可言!”(《火凤凰》第236页)这让张居正感到“自当首辅六年来,还 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当面指责他”。(《火凤凰》第237页)权势的威压让人丧失 了说真话的勇气,身为次辅的吕调阳在张居正面前一直唯唯诺诺,被儿子讥为窝 囊废,只有在生命走到了尽头才无所顾及地说出内心的愤懑。吕调阳其实死于另 一种被杀,即被“心杀”。在与张居正的权争中,他一直处于劣势,是张居正柄 国的衬托。失败者的抑郁成了生命的潜在杀手。而儿子的荫庇被夺只是一个促其 死亡加速的契机。儿子发泄怨怒的讥讽却戳中了他的心病,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吕调阳的怨愤之死却换来了张居正在皇帝那里争取的抚恤,让儿子失去的荫庇失 而复得。张居正的此举只不过让一个政敌有一个稍好一点的心情从他眼前彻底消 失。只不过他原想吕调阳在临死会一样对其感恩戴德,没想到他死前却抒发了平 生的志气,对这一切不屑一顾,并对儿子没有骨气的行为拼死制止。面对已经死 去的同僚,张居正“弯下身子摸了摸吕调阳开始变冷的面颊,噙着两泡热泪掩面 而去”。(《火凤凰》第239页)这是杀死对手后对对手的哀怜与抚恤。没有学 会也无法学会巴结本领的童立本,没想到自己一个“六品京官堂堂的礼部仪制司 主事,在那些奸商眼里竟然是狗屎不如”。(《水龙吟》第271页)胡椒苏木折 俸让这位正直的官员生计艰难,而因自己在偌大京城地位卑微竟至变卖无门,生 活陷于断炊的田地,让他心情如履薄冰。不仅如此,钻营无门者还要受到所谓 “京察”的威胁,这更是让他如临深渊。对自己的命运和处境明了如童立本者最 后选择了上吊自杀,从而“今夜去当安乐鬼,胜似人间六品官”。相形之下,一 群高官豪门的管家却在“繁华酒肆密室开红”。而“童立本之死”却成为了党争 的绝好材料,高拱余党利用它做足文章反对张居正的改革,但在公祭时太监冯保 暗地派人纵火结果有5位官员和24位无辜百姓惨遭烧死,更有当事人如王希烈, 事后畏罪自杀。由此可见权力的嗜血性。生命辗转于权力的巨轮之下显得如此微 不足道。   权力同样也造成了对民间现实的有力遮蔽,在权力和官场游戏规则的规约下, 民间只是寂寂无声的民间。在小说《张居正》里民众成为了无声的漫画式的人物 符号。南阳府同知李顺利用丈量土地有功被皇帝召见之机,背了一张地方官员弄 虚作假的“小弓”天真地想向皇帝道出丈量土地的猫腻和民间百姓疾苦的实情。 但在京城遇到好友金学曾后,金只让李顺把民瘼说给他一个人听,因为在朝堂讲 出实情,统治者并不爱听,累及朋友的仕途;而且还会成为政敌攻击张居正的口 实,影响主子的政声。前者位朋友计,后者为主子考虑。所以他极力阻止民瘼上 诉的可能,最后干脆动手把可能道出真相的弓折断了事。金学曾为朋友着想、为 主子效力的精神诚为可感,但在他心目中百姓生活的疾苦比起朋友的仕途和主子 的政声来实在是不足挂齿。这似乎又是千古不易的事实。即便在京城,妖道王九 思居然可以搜寻200童男童女作为替皇帝炼丹的材料,并且行凶杀人。明知荒诞 不经老百姓页只有隐忍,方大林为保护女儿云枝被妖道爪牙打死,其父方老汉如 果不是刚好遇上回家途中的张居正;如果张居正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党争的信号, 恐怕他一样也可能是赴诉无门。在小说中,我更看到了权力背后爱情的苍白。正 如张居正所言,玉娘的确是一位“奇女子”。她来自民间、出身贫寒,卖入青楼 后被邵大侠赎出,而邵把她作为礼物送给了高拱。虽然高拱坚辞不受,但在他官 场彻底失意,败走京南驿的时候,玉娘突然出现怒斥张居正并且要誓死跟从,服 侍高拱的残年。但玉娘的忠心换来的却是无情羞辱,竟至于以死表白心迹。望着 血泊中的玉娘,高拱的复杂心情只有片刻便被对张居正的恼怒和怨愤的爆发所挤 兑,接着与之进行的唇枪舌战。玉娘的奇情感动了张居正,她后来成为了张居正 供养起来的金丝鸟,并且日久生情玉娘又转而爱上了张居正。但邵大侠因犯法被 张居正明正典刑却成为了玉娘难以摸平的心痛,她负气而伤心地离开了爱恋的首 辅,每年在邵的忌日前往其家乡祭奠。三个处于整治旋涡中心的男人对玉娘有着 不同的意义:对邵大侠,她有愿意以身相报的恩情;对高拱,她有被恩人送出之 后的忠贞;对张居正,虽有爱情但终究不敌恩情的深重。她最后对张居正以死相 殉之举可惜张已在九泉之下。无论玉娘为高拱弹唱《木兰歌》的讽喻和怨愤,抑 或为张居正弹唱《火凤凰》的哀伤和凄凉,还是祭奠邵大侠的一往深情,她在小 说中几乎是一位“情感的制造者”,但情感相对于权争只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点缀。 玉娘之“奇”,与其说“奇”在他的感恩、忠贞和刚烈,倒不如说“奇”在这位 绝色佳人相对于男人权力欲望的无比苍白。   作者熊召政认为:“一个不具备忧患意识的作家,又怎能与笔下的历史人物 作穿越时空的心灵沟通?”(8( 诚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作家力图 “让历史复活”的同时无法排除他所生活时代的意识形态投射,无法掩饰当下现 实痕迹的播撒。我同样认为忧患意识的秉有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 的高贵品质。从《张居正》里我们同样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当下的痕迹和所饱含着 的作者对于当下的忧患。虽然作者也力图增加一些趣味的因素,但往往显得苍白, 如上文提及的处于虚构中的玉娘。这似乎又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作者也似有未能 免俗的倾向,但并不影响这部长篇巨构深刻的认识意义。 (XYS200312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