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印《古籍小常识》 古籍的用纸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纸很快便取代了竹帛,而广泛应用于 书写或印刷。桓玄废掉晋安帝以后,曾下令说:“古无纸,故用 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至少在一定 的范围内,对纸的普遍应用起了催化作用。 我国古代的纸张种类繁多,但用于书写和印刷的,主要是麻 纸、竹纸和皮纸。 麻纸分白麻纸和黄麻纸两种。白麻纸正面 洁白有光泽,背面略为粗糙;黄麻纸微呈黄色,纸张亦比白麻纸 略厚,但皆宜于书写或印刷,而且这种纸经久耐用,很受人们看 重。早在唐代,宫廷起草诏书就用黄麻纸,故后世又称“草诏” 为“草麻”,宋、元(包括辽、金)刻本,不少都采用这两种纸 印刷。 五代有一种名贵的纸叫澄心堂纸。所谓澄心堂,是南唐烈祖 李弁的宫室之名,可见这种纸是专为南唐宫廷制造的。这是一种 楮皮纸,生产于安徽的池州和歙州。据说,这种纸要用腊月敲冰 所取的水抄纸,故宋人梅尧臣写诗歌咏这种纸说:“塞溪浸楮舂 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这种纸后来大抵只供文人把玩而已,因其昂贵,没有普遍使用的 价值。 宋代开始用竹造纸,称为竹纸。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癸辛杂 识》前集《简椠》条中说:“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 余者……”竹纸的颜色微黄,故又称作“黄纸”。我国南方产竹, 故竹纸多产于南方。福建的麻沙镇,不但印刷业发达,而且造纸 业同样发达,所生产的纸即竹纸,称为“麻沙纸”,多为当地印 书所采用,故宋麻沙本多竹纸。竹纸质地较脆。吴、越和蜀地的 竹纸质地较好,南宋陈 《负暄野录》认为越地的竹纸“甲于他 处”,并且说:“今吴人取越竹,以梅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 使浮茸去尽,盘骨莹澈,是谓舂膏,其色如蜡。若以佳墨作字, 其光可鉴。故吴笺近出,而遂与蜀产抗衡。”这是说,吴人将越 地的竹纸再行加工,制成了一种与蜀产竹纸质地相仿的竹纸。 以树皮为原料所造的纸称为皮纸,也称棉纸,常见的主要是 楮皮纸和桑皮纸,质地平滑、细白,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所刻《昌 黎先生集》,就是用桑皮纸印刷,是现存宋刻的珍品。 明清以来,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纸的质量亦不断提高,著名 的宣纸就是一种皮纸。以前多认为宣纸的原料是楮皮或桑皮,今 人潘吉星先生则认为是榆料的青檀皮。因这种纸产于安徽宣州府 的泾县,故称宣纸。这种纸洁白,质地绵细腻,且有韧性,特别 是其受墨性极好,故印书、绘画广为采用。后来的“棉连纸”、 “料半纸”、“玉版纸”,都是宣纸的不同品种。 明人毛晋汲古阁印书用竹纸,“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 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见《常昭合志稿》)。毛 边纸或毛太纸略呈米黄色,正面光洁,质地较脆,清乾隆以后的 印本,多用毛边纸。由于造纸技术的提高,明清之际出现了不少 纸的新品种,如产于浙江开化县的开化纸,又称桃花纸,质地细 白,有较强的韧性,清初内府及武英殿刻书,多用这种纸印刷。 再如太史连纸,只是颜色略比开化纸微黄,质地则很相近,清雍 正间用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即采用了开化纸和太史连纸。 古代造纸,由于主要是手工操作,技术不平衡,纸的质量亦 各异,但大体掌握了麻纸、竹纸和皮纸的基本特点,对于考定古 书的年代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 From: 蒙哥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