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厦门如舸斋交新语丝电子文库在网络发表) 《陈景润》尾声,沈世豪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凋的鲜花 陈景润爱鲜花。生前,他自己养了不少花,花团锦簇,带露而开。他钟爱生 活,崇尚自然。一颗如鲜花般美好之心,深情地拥抱着养育了他的祖国和人民, 拥抱着他为之献身的数学。 他的不幸去世,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或许,他所享受的殊荣,在千千万万 的知识分子中,是独具一格的:党和国家的有关部门按照副部长级的待遇,安排 他的丧事。北京市市民细心地注意到:远送陈景润遗体的灵车车号是65444。一 年以后,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同志不幸逝世,在举国哀思的泪雨中,人们 同样看到这辆灵车,载着邓小平同志的遗体,缓缓地在数十万人的目光中,驶过 长安街。陈景润的骨灰,安放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和建国元勋以及享有崇 高威望的中华俊杰永远在一起。 人们总觉得他没有远去。在陈景润住过的中关村医院内科7号病房门口,护 士张铭喃喃地说:“我总有一种错觉,总觉得他还会回来。”静静的病房和罩在 13号病床上雪白的床单,依稀在默默地等待着它的主人。陈景润工作过的数学所 ,他的办公室的书柜上,至今还叠放着陈景润的手稿,字迹清晰如新,仿佛,只 要稍过片刻,那穿着蓝灰衣服、面容清瘦的数学奇人,就会悠然而至。只有到了 陈景润的家中,面对那张镶了黑框的陈景润穿着大红衣服的遗照,人们才感到事 实的冷酷和严峻:陈景润走了,永远地走了。他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是 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于极度的艰难竭蹶中,含泪带血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悲壮史诗 ,是一笔足以让一代甚至几代人反复咀嚼、吸收,并应当弘扬光大的极为宝贵的 精神财富。 陈景润的遗像前,摆满了鲜花。最引人注目的,是人们用63朵洁白的玫瑰精 心编织起来的花环,象征着他63年全力以赴的生命,悄然置放着。到陈景润家中 灵堂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从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到中国科学院数 学所的同事,从远道赶来的福建乡亲,到敬仰他的中小学生和许多素不相识的人 们。最令人感动的是:陈景润去世已是一年多了,陈景润家的门口,经常有人送 来鲜花摆放着,鲜花的缎带上恭恭敬敬地写着:“献给陈老师”、“给陈老师鞠 躬”。 是陈景润的学生?还是立志继承陈景润的遗志,为中国四个现代化谱写新篇 的后来人? 人们把最美的鲜花送给陈景润。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的百花园中,陈景润就 是不凋的鲜花。他是“高山雪莲”、“富贵的牡丹”、“空谷幽兰”。他以令全 世界数学界折服的辉煌,论证了一个伟人的预言: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的能力。他以自己的一生,丰富和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史;他以不朽的业 绩,树起一座在本世纪内人们无法逾越的丰碑;他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1+2); 他永恒的精神伟力,激励和召唤着千千万万献身于崇高科学事业的人们,去描绘 世纪之交的风景线。 陈景润是永远鲜活的历史,他的传奇式的经历和悲壮的道路,浓缩了整整一 个时代的风雨。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他影响了自“科学的春天”中 走出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陈景润又是永远洋溢蓬勃生机的现实。当商品经济的 浪潮席卷九州大地,“金钱至上”、“权力崇拜”的逆流甚嚣尘上,人们仿佛久 违了陈景润,然而,科学的杠杆,在撑起四化伟业的宏图中,依然会产生震憾人 心的力量。 郁达夫先生在当年悼念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逝世时,曾经说过一段 掷地有声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 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当 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响彻天下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 踏着陈景润脚印前进的,是一支浩浩荡荡的科学大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997年7月15日 ---- 输入:厦门如舸斋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